摘要:
第一季度的山西,经济缩水量全国第一。由于产业结构的“一煤独大”,山西的经济常常是被煤炭产量和煤炭价格牵着鼻子走。反观隔壁的内蒙古,已经在“追风揽光”的方向上一路狂奔。在“双碳”的时代背景下,山西还能支楞起来吗?
撰文 | Yinyin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1069篇原创
2024第一季度GDP公布以后,几家欢喜几家愁。
煤炭大省山西,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格外显眼:经济总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24.77亿元,经济缩水量全国第一,名义增速-7.29%,实际增速1.20%,在31个省份中垫底。
从山西各市的经济来看,山西下辖的11座城市,一季度增量全部为负。太原还成了2024年第一季度唯一一个GDP负增长的省会。
而细看山西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就会发现,很明显,山西的失速,失在第二产业上。
一季度,山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5.4%和2.1%,只有第二产业增速下降了0.3%。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1%;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下降3.1%,制造业下降0.4%,只有电热气水生产供应业上升了2.2%。
主要工业产品中,原煤、焦炭、钢材产量全部下降超10%以上,其中原煤下降最多,比上年同期减少18.9%。
今年第一季度煤炭产量和价格的双重下降,让与之紧密挂钩的山西GDP雪上加霜。
这个故事对山西来说并不陌生。由于产业结构“一煤独大”,煤炭辉煌,山西就辉煌;当煤炭的作用日益衰减,山西经济就急转直下。
不过,同样是煤炭大省的内蒙古却是另一番情景。
今年一季度,内蒙古仍保持了5.9%的实际增速,GDP达到5604亿元,比山西高出204.44亿元。虽然目前为止内蒙古全年的GDP尚未超过山西,但不得不说开了个好头。
有人调侃道,山西就是“阿联酋的资源,津巴布韦的经济”。这个说法固然夸张,却也是山西人颇感无奈的自嘲。
但山西也并非一直如此。
余秋雨先生在其著作《文化苦旅》中感慨:在本世纪(指20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
再往前追溯,于三晋大地诞生的晋商,“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笔者半年前去山西考察,途中游览的“民间故宫”王家大院、明清时期的镖局票号,无一不彰显着晋人曾经的富足。
难道如山西一样的中部省份,能拥有的就只有历史吗?
01
山西:兴也煤炭,困也煤炭
在本世纪的前十年,山西煤炭经历了“黄金十年”,煤炭产业规模领先全国。
从1978到2007年,山西共生产煤炭82.4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4以上,煤炭出口20多个国家,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以上。
而山西省煤炭行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26.9%提高到2011年的58.7%,至今仍占据山西工业的半壁江山。
我们平时说的“家里有矿”这个梗,就来自于山西“煤老板”们的财大气粗、家底殷实。
然而,随着全国产能调整,煤炭价格下跌,山西的经济也遭受了冲击。
2014至2016年,山西经济增速连续三年位于全国倒数,GDP排名从2008年的全国第15位下滑至2020年的第21位。
2021至2022年间,由于煤炭价格飞涨,山西经济增速再次连续两年保持全国前列。但到了2023年,伴随煤炭价格低位运行,山西经济增速又慢了下来。
产业结构的单一,导致山西的经济缺乏弹性,常常是被煤炭产量和煤炭价格牵着鼻子走。
山西不少干部都感慨,“煤炭短期离不了,长期靠不住”。
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形成多元支撑的经济结构,是山西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山西在产业转型的道路上已经探索了很多年。早在2006年,山西就提出全面转型,以解决产业结构单一化、重型化、初级化的问题。
2012年,《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批,成为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自此开启全面转型。
山西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信创、半导体、大数据、生物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碳基新材料产业和煤机智能制造产业等产业,目标到2025年以上产业营收规模突破万亿元。
为了培育壮大新动能,在山西去年确定的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中,直接与能源产业相关的就有光伏、风电装备、氢能产业、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5条产业链。
然而,从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山西对煤炭工业的依赖仍处高位。
人民网山西频道客观地给出了评价:山西错过了太多的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山西新能源汽车起步很早,比亚迪和吉利新能源汽车很早就在山西布局,但在新能源车赛道,山西至今没有形成大的产业链条。
在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山西今年第一季度的新车产量还下降了0.7%。2023年,山西的新能源车产量为6.7万辆,与2022年相比下降了将近一半。
02
内蒙古:摆脱一煤独大,再造工业内蒙古
提到煤炭,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煤大哥”——内蒙古。
和山西一样,内蒙古也是年产煤超十亿吨的能源大省,且内蒙古与山西区位相邻,经济总量也十分接近。因此,这两位“邻居”没少在经济上“你追我赶”地赛跑。
今年一季度内蒙古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604亿元,实际增速5.9%。分产业看,内蒙古第一产业同比增长7.2%,第三产业增长4.1%,而增长最多的还是第二产业,增长了8.1%。
一季度,内蒙古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制造业增长12.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1%。
内蒙古经济的不俗表现,除了一季度在产煤量上超过了山西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其摆脱了“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
一方面,内蒙古以煤炭产业为基础,继续延伸向了下游的煤化工、煤电铝等现代能源产业;另一方面,内蒙古还是国家8个算力枢纽节点、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正在着力打造“绿色算力中心”的新名片。
近年来,以能源产业为支柱的内蒙古,为了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还提出了要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
2023年1-11月份,内蒙古新能源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3%,为经济发展带来强力新动能。
2023年,内蒙古全区新能源新增装机量达19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全区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4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8%,稳居全国第一。
这一数据体现了内蒙古在新能源领域的大力投入和快速发展。头上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这是内蒙古拥有的厚实能源资源“家底”。
而在内蒙古大力追风揽光之时,山西显然慢了半拍。
2017年,山西的太阳能发电量只有内蒙古的一半,即便在之后的几年里山西也开始优化能源结构,但至今未超过内蒙。
坦白讲,山西的风光资源并不差。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句在当地流传的民间俗语,道出了作为“华北屋脊”所在地山西省的风力资源优势。
正因此,山西的风力发电则更为可惜。从2017年到2020年,山西的风力发电量都只有内蒙古的三分之一。即便山西的风力发电在2021年增加了一倍,仍旧只有内蒙的一半。
当然,直接拿内蒙古和山西比,可能对山西来说有点不公平,毕竟内蒙古面积大、资源多,除了煤矿之外,还拥有“老天爷赏饭吃”的全球储量第一的稀土矿,因而也推动了内蒙古第二产业乃至整体GDP增长的动力之一。
但内蒙古能源转型的“破圈”思路,未尝不能给山西提供更多灵感。
03
走出“阵痛”
不过,今年第一季度的山西,也不全是坏消息。
一季度,山西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6.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0.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0%。
并且,新兴产业投资增势明显。一季度,山西全省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42.8%;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9.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6.3%和24.1%。
这也说明,山西的新动能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双碳”时代下,在全国各地都在抢抓新能源风口之时,山西的任务其实略有不同,甚至更为艰巨。
对于山西这样,由传统能源起家、且煤炭工业占据整体工业“半壁江山”的省份来说,在抢抓风口之前,山西还要完成对传统煤炭行业的升级改造。
山西煤炭在本世纪初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这笔功劳不可磨灭。但同样是因为煤炭经济,山西境内也留下了“村村窟窿,处处煤堆”。
为了剔除高耗能、高污染的弊端,抚平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的硬伤,山西为此付出的“代价”是:2007年,淘汰落后的产能将近1000亿元,占2006年GDP总量的1/5。
这种经济上的“阵痛”,对于资源密集型地区,几乎无法避免。
不管是智能化改造煤矿,还是环境治理、污染防治,都需要大量投入。
而这些,也都是山西的产业结构在发生真正“变革”之前,需要炼好的“内功”。
好的是,努力会有回报。根据山西省能源局数据,“十三五”时期,山西退出煤炭过剩产能1.57亿吨,超额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退出总量居全国第一。同期山西煤炭煤矿数量由1078座减少到900座以下,先进产能占比由不足30%提高到68%。
另外,今年第一季度山西的煤炭产量下降,其实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秦尊文认为,山西减产,一是为了治理近年来超能力生产、超强度作业和超定员组织生产的“三超”问题,二是保价减损的主动作为。
根据《2024年山西省煤炭稳产稳供工作方案》,今年山西煤炭产量要稳定在13亿吨左右,相较去年将减产7800万吨左右。而从最新数据看,山西一季度就减少了6100余万吨。
年初举行的“2024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提出,山西将以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全力打造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
古人云,厚积而薄发。带着骨子里的晋商DNA,只要发展思路对,相信山西,可能很快就能突破从“内功”到“外化”的临界值了。
-------
参考资料: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