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阎学通教授,在一次公开讲座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激进”的辩证观点--
在某场战争处于旷日持久﹑巅峰对决的状态下,实现和平的唯一“捷径”就是交战的一方选择主动投降,任何做鱼死网破的挣扎,都将徒劳无功,只会换来更加致命的灾难。
阎学通甚至还振振有词地详细阐述道--历史上的许多“著名”战争,之所以能够提前结束并最终实现和平,最为关键性的决定因素是参战的一方主动选择了投降,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做无谓的牺牲,才是上上策。
例如,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战争与中英鸦片战争,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经典”案例。
清政府在这两场敌强我弱,战争形势一边倒的绝境中面临着节节溃败的惨局,最终理性地选择了投降,并理智地签订了各种对华不平等条约。这一明智的举动,为民不聊生的战争圆满地划上了一个“休止符”,大清政府得以百废待兴地开启了短期的和平过渡时期。
阎学通甚至还一厢情愿地认为:“中国不需要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不是教育出来的。”这些有悖于常理的“辩证”观点,在网上迅速发酵,从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批判与驳斥。阎教授的这些“形而上”的“独特”观念,是拥有正常思维的民众所全然不能接受的。
1952年12月7日,阎学通出生于天津,国际关系理论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他的研究领域涵盖大国崛起,国际形势发展,中国对外政策,国际关系理论,科学研究方法以及中国古代政治外交思想。
这位学富五车的资深理论家,本应发表一些卓有成效﹑利国利民的真知灼见,但事实上,他却信口开河地说了些什么?这种哀兵必败的骑墙派教授只会混淆视听,误人子弟。
如果按照阎教授这种高瞻远瞩的“韬略”,世界上将不会再有战争,不会再有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与纷争,不会再有以大欺小﹑倚强凌弱﹑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世界上到处都充满了欢歌笑语,到处都是一派国泰民安的祥和之景。
只要战争中的一方愿意永久性地臣服于另一方,愿意虔诚地做出投降的所有姿态,那么和平就会真的到来了?可事实上,绝非如此简单,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道理浅显易见,可为什么这位当代“大儒”竟然会当局者迷,会如此之愚驽?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以战止战”﹑“真理永远都在导弹﹑大炮的射程内”,只有这些雄韬伟略,才是赢得和平的正规途径,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哀兵必败,必定会一败涂地。
身陷战争泥潭之中的乌克兰和俄罗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几个国家的人民都在饱受着战争的痛苦,如果阎教授能够凭借着“投降论”,以一己之力来化干戈为玉帛,那将是功德无量﹑功在千秋的世界壮举,那么阎教授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也将实至名归。
但事实上,这种一厢情愿的认输,就真的能够换取来长久的和平吗?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罢了,因为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北京师范大学王东教授,就阎学通的“投降”理论义正言辞地指出--在19世纪,我国在面临各国列强侵略与凌辱的厄运之下,清政府多次丧权辱国地屈服于外国势力,但却从未换取到真正的和平,反而更加助长了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基于此,阎学通的“投降论”是掩耳盗铃似的“自欺欺人”。
在这一讨论议题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马克·华教授提出了一个更为引人反思的新观点。他指出--
尽管投降在理论上可能是一条“求生”的最佳途径,但在实际情况下,必须综合考虑投降前后各国实力对比,以及国际格局发生的潜在变化,可惜讳莫如深的阎教授却未曾提及,他所提及的多半是投降可以保存实力,可以赢取和平时间,可以不再被打懵,这就是他所提倡的论点,可谓是“逐字逐句”,“真知灼见”。
而阎教授独具匠心地提出的“爱国不需要教育”这一奇葩言论,其实和“投降论”如出一辙。钱伟长曾说:“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要献出全部学识智慧。”如果没有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将何以为?如果没有爱国教育的正确引导,谁来弘扬民族文化?
2022年11月9日,普京大帝曾签署了相关法令,包括保护“爱国主义”在内的17种传统价值观。俄罗斯每年都会隆重纪念“卫国战争”,也是为了宣扬爱国主义。
而世界各国几乎都将国庆节视为国内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这也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直接体现。而阎教授所提及的“爱国不需要教育”这一悖论,显然令世界各国所费解。
我们不仅要大力弘扬民族荣辱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加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同时要以辨伪去妄的思想来认清学者专家们的所谓真知灼见,不要被他们幼稚的言论所误导,所左右了思想。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70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