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时期,何应钦和陈诚被称为老蒋的左右臂膀。何应钦在老蒋身边工作20多年,作为核心幕僚,在外界看来备受恩宠。
但何应钦在老蒋核心幕僚中也算非常奇特的一位,国民党崩溃后,他并未像其他心腹一样第一时间去台,而是先去香港溜达了一圈——当年这是与老蒋有隔阂的非嫡系将领才会落脚的地方。
老蒋退台后重用陈诚,而何应钦却在政治上备受冷落,只挂了个顾问的虚职,失去了一切实权。其实何应钦与老蒋的关系,并没有外界看起来那样和谐。何应钦一生至少三次露出反骨,可以说是最让老蒋失望的人。老蒋曾在日记中痛骂:
培养20余年,总不能成材自主,始终被人利用而毫不自觉,无骨气,无人格,诚枉费我一生心血。此亦余平生最大失败之一也。
何应钦到底与老蒋有着怎样的恩怨呢?
何应钦
成为老蒋的心腹
何应钦是贵州人,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曾在黔军任职。并娶了黔军领导人王文华之妹,后官至旅长。但因为黔军内讧,王文华失权后被暗杀,何应钦也被驱逐。
后经内兄王伯群(曾担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引荐,被孙中山任命为元帅府参议。当时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正在筹备黄埔军校,老蒋等人正四处招募人才。
何应钦与老蒋曾是日本振武学校校友,且又有王伯群和孙中山这层关系,所以被老蒋看中,后来被任命为黄埔军校副总教官。
网上有张流传很广的照片,是孙中山、老蒋、何应钦、王伯龄4人的合照,可见他们关系非同一般。当年老蒋身边的心腹并不多,王伯龄私德不行,吃喝嫖赌样样在行。何应钦则工作努力,办事认真,谦逊低调。
有了王伯龄这位同行衬托,更显示出何应钦的能干。
第一次东征陈炯明时,何应钦指挥的教导一团一路打胜仗。尤其是在关键性的棉湖战役中,以千余人的兵力硬扛住了万余敌军的进攻,直至援兵到来。
此战非常关键,一旦失败不仅根据地广州不保,老蒋和何应钦领导的黄埔军也必将声誉扫地,从而失去上升的资本。老蒋对此战评价极高,以后还让何应钦统一指挥由黄埔学生编成的两个教导团。
在第二次东征陈炯明的战斗中,何应钦又指挥部队攻下重镇惠州,名声大噪。老蒋让他接任自己的第一军军长职务,掌握部队,足见对其信任之深。
何应钦也很了解老蒋的想法,在第一军中成立“孙文主义学会”,以便遏制在部队中迅速发展的共产党组织,这应该也是国民党右派中第一个公开与共产党作对的组织。
接下来老蒋发动了中山舰事件,起因主要是他生性多疑。事发前,老蒋将与汪精卫亲近的第二师师长王懋功免职,国民党右派趁机散发传单企图倒蒋。
而汪精卫又突然连续三次问老蒋什么时候去黄埔,海军局局长李之龙(中共党员)也突然来电请示要将中山舰调回省城,给苏俄参观团参观。
老蒋认为事情非常蹊跷,一定是汪精卫与人预谋要把他绑去海参崴。他第一时间发电报给在潮汕的何应钦征求意见,关键时刻,何应钦表示自己和第一军坚决支持老蒋,还请老蒋在必要时到汕头指挥部队,与广州对抗。
老蒋第一反应也是马上逃离广州,船票已经买好,走到半路幕僚都劝他,既然已经掌握了部队,何必要走。于是老蒋才决定对中山舰采取镇压措施,命令心腹刘峙的第一军第二师和王伯龄的教导师,将李之龙等共产党员抓捕。
中山舰事件是老蒋清党的一次尝试,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开始。何应钦在如此重大的事件中坚定地支持老蒋,无疑获得了他更深的好感。事后何应钦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教育长,进一步奠定了在黄埔系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联手桂系赶老蒋下台
何应钦坚定支持老蒋,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完全是依附老蒋成长起来的,而且当时地位不高,并未受到其他派系拉拢。随着自身地位上升,他的选择也更复杂。
1927年,北伐军占领上海之后,老蒋便发动“四一二政变”,公开叛变革命,另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抗。这应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复杂的时刻。
老蒋为了提升威望,选择继续北伐,很快攻占徐州、山东等大片土地。而武汉方面的部队也攻占了郑州。
此时冯玉祥重兵集中在陇海线上,既可从郑州直捣武汉,又可从徐州直扑南京,成为各方争夺的重点。
冯玉祥更倾向老蒋,虽未同意出兵武汉,但公开致电要求汪精卫与老蒋合作,还与老蒋就“清党”问题达成协议。在老蒋策动下,朱培德在江西叛变汪精卫,驻武汉的何健第三十五军也公开发表“反共”训令。
这样一来,汪精卫非常被动,也只能逼共产党人退出武汉,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为了争夺“正统”地位,汪精卫在反共的同时也打出反蒋旗号。听命于武汉的张发奎、唐生智两大集团准备东征老蒋。
老蒋不得不把在徐州的第一军抽回南京,还让李宗仁停止北进,调回第7军加强安庆、芜湖方面的防线。而孙传芳却趁北伐军兵力空虚之际反攻,一举攻占徐州。
此时,周恩来贺龙等人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张发奎部已经无力东征。由于徐州战略地位重要,即便兵力不足,老蒋也不听李宗仁劝阻,执意要反攻徐州,结果惨败而归,撤至长江以南。
战败后的老蒋可谓四面楚歌,武汉方面不断拉拢李宗仁和何应钦。何应钦虽未表态,但桂系向来与老蒋不合,打倒老蒋后李宗仁很可能接任总司令一职,便与武汉方面达成默契。
北伐
唐生智野心也不小,表面听从武汉方面指挥,实则想控制大权。他暗中与孙传芳联系,想与孙传芳联手围攻老蒋。但他实际的想法是,按兵不动,先坐山观虎斗,再坐收渔利。
孙传芳正在积极筹备渡江,进攻南京。冯玉祥以调停人自居,其实是想坐山观虎斗。而广东方面已被粤军占领,老蒋已无退路。
由于战场大败,桂系逼宫,老蒋必须承担责任,假意召开一个征求意见会,检讨作战问题,实际上是想要自己的心腹在会上说些好话,好让自己不那么被动,至少能保住位置。
会上李宗仁介绍了战场形势,表示只有与武汉方面缓和,才能化解被动局面。言外之意便是要老蒋下野。
老蒋缓了半响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说:“如果你们一定要和的话,那我就必须走开!”
白崇禧马上接过话说:“总司令能离开一下也好,等我们渡过难关后,再请总司令回来行使职权。”
老蒋听完强压住怒火看着何应钦,希望他能说出自己的心声。不料何应钦低着头,一声不发。与老蒋交往这么多年,何应钦发现他总是独断专行,听不进别的意见,想让他下台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缺点。
老蒋失望至极,只能发表下野公告,呼吁宁汉合作。老蒋下野后,何应钦事实上成了黄埔系的领导人,他大概认为老蒋官运已经到头了,开始与桂系合作。
不过老蒋并不甘心,仍在为将来复出做准备,一方面通过黄埔学生会遥控黄埔将领,一方面收容失业学员编成一个总队,交由贺衷寒指挥,牵制何应钦。此外,还选派黄埔学生在江浙一带组建了7个补充团。
不料何应钦听从李宗仁命令,把这7个补充团撤销,打散补充到前线各部中去。老蒋闻讯后气得大骂。
后来老蒋接到情报称李宗仁准备与唐生智联手解决掉第一军,于是绕过何应钦命令第一军向浙江撤退。但何应钦得知消息后,推翻老蒋的命令,急电团长以上军官在车站集合候命,随后还专门赶到车站向军官们传达消息。
正在此时,孙传芳突然在南京附近渡江。李宗仁、白崇禧与何应钦联手,北伐军以少胜多,歼灭孙传芳部6万多人,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龙潭大捷。
老蒋虽然表面上对龙潭大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由于何应钦一再背刺自己,而与桂系合作,使用他对何的猜忌加深。后来老蒋复出,第一时间就是卸掉何应钦的兵权,让他出任北伐全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留守南京。
李宗仁
曾想取而代之?
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老蒋被扣留后,南京方面顿时群龙无首,军事由谁领导便成了问题?
按照法理,应该由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领导,或者由负责军事的军令部部长程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朱培德领导。但冯玉祥和程潜都是外人,且当时已成光杆司令。而朱培德对黄埔系的向心力远不及何应钦。
何应钦一开始就对冯玉祥隐瞒消息,并与老蒋的其他心腹达成了默契。冯玉祥一再追问才得知消息,后来也是主动闯到何应钦家中,才发现一众要员正在开会,其中包括戴季陶、朱培德、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等人。
当时何应钦是军委会常委、军政部部长,虽然不直接负责军事,但因为与黄埔系渊源很深,众人都推举他出来领导军事。冯玉祥表示反对,因为除了他之外,下面还有程潜和朱培德,轮不到何应钦。
双方争论了一个多小时无果,便于当晚11点半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有30多位要员参加。会上分为两派,有人主张武力讨伐张学良、杨虎城,也有人认为不宜动武。争论到深夜两点仍无结果,但做出两点决议,最重要的便是确定指挥调动军队的权力归何应钦,冯玉祥只负责主持军事委员会会议。
次日上午,国民党中央再次召开会议,何应钦做完报告后,会场大多支持武力讨伐。而孔祥熙和宋子文则主张为了老蒋的安全起见,用兵不宜过急。
宋美龄也私下见了何应钦。她认为张杨来电已声明老蒋安全,动武会把对方逼急,应先救老蒋脱险。何应钦则表示只有武力威胁张杨,蒋才会脱险,还表示要用飞机轰炸西安。
宋美龄问道:“你这样做,万一把委员长炸死了,中央政府由谁来领导?”
何应钦回答:“这是中央的集体决定,要快速平叛,不能不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
结果两人吵了起来,何应钦希望宋美龄不要干预国家事务,而宋则责骂何辜负蒋的栽培。两人不欢而散。
之后,国民党高层又召开了多次会议,两派人仍然没讨论出个结果。
据宋希濂回忆,14日中午他由苏州赶到南京见了何应钦。何应钦对他说:“委员长这次被扣,能否保全生命,能不能回来,很成问题。中央已经开会,由我负责指挥军队讨伐……只要你们同学,尤其是带兵的将领,能一致团结起来,是可以应付这个局面的……”
这很显然是在拉拢黄埔系学生。不久何应钦便拟定作战方案,由刘峙率领东路军、胡宗南率领西路军向西安进逼。同时要求空军在洛阳集中,准备轰炸西安。
此时老蒋的私人顾问端纳从西安回到南京,称老蒋命令何应钦停战。但何应钦拒绝执行,称在老蒋回南京之前,他的任何命令与信件都不能接受,因为不能断定是否出自其本意。
接着国民党中央再次召开会议,最终做出决定以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武力讨伐西安。何应钦当即宣布南京、徐州、武汉等地先后戒严,并通电就职。
此时国军飞机已开始轰炸富平,先头部队与东北军在华县附近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何应钦虽然对黄埔系有很大影响力,但在国民党内却很难服众。他在积极进行武力准备的同时,还给在德国治病的汪精卫去电,要其尽快回国。
汪精卫常年担任党内2号人物,资历深也有很大影响力,正好可以弥补何应钦的不足。两人搭配,一人主政,一人主军,也足以填补老蒋的空缺。
从始至终,何应钦都持坚决使用武力讨伐的态度,这也引出外界很多猜想。有人认为他这一系列举动是想借刀杀人,然后取代老蒋。尤其是邀请汪精卫回国这一着,不能不说何应钦没有动过这样的念头。
总所周知,后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老蒋回到南京后,表面上对何应钦予以表彰。但何应钦对宋美龄提出先救人的问题时的态度,老蒋也一清二楚。生性多疑的老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猜忌。
西安事变后,陪老蒋在西安共患难的陈诚地位开始蹿升,被任命为军政部次长兼武汉行营副主任。而一度被老蒋冷落的顾祝同,因在西安事变期间大力支持宋美龄救人,再次获得重用,被任命为西安行营主任,指挥4个集团军。
接下来20多年,陈诚、顾祝同、何应钦也成了老蒋的三驾马车。这种局面,无形之中降低了何应钦的地位。尤其是陈诚与何应钦向来不合,两人相互牵制也很可能是老蒋为了限制何应钦而进行的安排。
备受冷落
抗战胜利后,因受到陈诚等人排挤,何应钦一度失去要职,被老蒋派往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直到后来战场形势不利,桂系又有挑战老蒋地位的迹象,他才让何应钦回国,取代白崇禧的国防部长职务。
也正是此时又弄出了一件大事,第十五绥靖司令康泽原本由白崇禧的华中“剿总”指挥。康泽遭到解放军围攻后,白崇禧让他在必要时刻把指挥部搬到襄阳城外的高山上,等待增援。
然而关键时刻,康泽越级向老蒋报告,老蒋作出了与白崇禧完全相反的指示,让他把所有部队收缩到城内。康泽原本在城外守了10多天,听从老蒋命令撤到城内后,两天就被解放军打败。
事后白崇禧对老蒋极为不满,到处宣扬老蒋和康泽应该承担战败主要责任。此举让老蒋非常不爽,他在日记中怒骂白崇禧,称其为“白逆”“奸回”。
不料何应钦也及时补刀,在国防会议上称,以后向前线部队下达命令应该经过国防部。言外之意是指责老蒋越级指挥,这让老蒋更为生气。何应钦和白崇禧私交不错,又有以往合作的历史,老蒋怀疑他们在私底下有合作,所以写下了前文那篇骂何应钦的日记。
事情还未结束。由于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淮海战役期间,何应钦辞去国防部长职务,前往上海治病。老蒋内外交困,专程派人送信到医院,请何应钦回南京“勉尽天职”。何应钦并未答应。
不久,国军在淮海战役中惨败,几十万部队被全歼。关键时刻,白崇禧再次逼宫,连发《亥敬》《亥全》两封电报,主张请美国出面调解,恢复和平谈判。最终老蒋顶不住各方面的压力,再次下野。
桂系上台后,积极恢复和平谈判,妄图实现划江而治。为了统一内部,李宗仁提名何应钦担任行政院长。想如同当年北伐时龙潭战役一样,由何应钦来指挥黄埔系,双方合作,再打一个胜仗。
然而何应钦也明白,今时不同往日,黄埔系中许多将领已经成长为一方大员,没有老蒋首肯,也不会听命于自己。于是果断拒绝了李宗仁。
李宗仁不死心,赶来上海当面请何出山,并提及当年北伐时合作往事,态度非常诚恳。何应钦听了也非常感动,但直言没有蒋先生同意,万万不能做。
李宗仁又派人联系老蒋,不出所料,老蒋非常恼火,当初自己请他出山他不肯,如今桂系叫他出来,他反倒同意了。
老蒋很不高兴地对张治中说:“为什么一定要找个和我有关系的人来做院长,应该让别人去做。”老蒋显然不愿何应钦出山,他害怕北伐时期的历史重演,届时自己想躲在背后遥控都不成。
然而张治中一再劝说:“你若不同意,届时李又要把责任推给你。”老蒋仔细考虑后,想到何应钦虽然与桂系关系很好,但毕竟也还听自己的话,才勉强答应。
但最终,老蒋未能答应和谈条件,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只当了两个月行政院长的何应钦便辞职下台,他既未能促成和谈,又再次给老蒋留下不好的印象。
后来何应钦也去了台湾,但未再担任任何有实权的职务,晚年备受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