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 四川小凉山马边县风云人物李静波的那些传奇往事

火耀西南2024-05-18 19:04:54  44

自西方帝国主义的枪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后,中西文化冲突就在这片新旧时空交错的中国大地上愈演愈烈,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中国有志之士思想与行动的推动力。

随着新文化运动逐渐深入人心,那些曾经处于王朝边缘的边疆地区中接受了先进文明熏陶的青年,也在开始将他们的想法付诸实施。。。

马边,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小凉山地区,在汉代是属西南夷领地,隋唐以降,中央王朝对此地均实行羁縻政策,先后在如今的雷波、马边、屏山地区建立了马湖部、马湖路、马湖府等地方统治机构。因为马边位于马湖府的北门,过去是防制彝人的边疆军寨,官府认为此地已经是“边檄之末”,故名马边。

马边旧时交通不便,外人很难深入,直到清朝湖广填四川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河人”从两湖、江西、安徽等省迁徙而来,逐渐才兴盛了起来。由于人口的增加,清朝在这里驻军也渐渐增加到了五营四哨。

今天要说到的这个马边传奇人物李静波,可以说在民国中期的一段时间风云一时,他少年时经历不凡,差点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在刘文辉的支助下留学东瀛,回到马边后又锐意改革,但是结局又不得不说让人扼腕叹息。

民国时期,马边县城北门

李静波,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于四川省马边县,其父是清朝绿营驻防三河口的镇边营都司,掌管一方军政,是当时马边非常显赫的人物。

因此,李静波的童年时代是非常幸福的,而且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谁知在他父亲去世后,整个家道就中落了。李静波在当地无所事事,于是萌生了出外闯荡一番的念头。

民国九年(1920),李静波带着家里好不容易凑给他远行的两千四百文铜钱,穿着草鞋,背着一个小包袱,告别了家人,独自一人走出了那个闭塞的山区,来到了内地。

他一边闯荡一边游历,后来做了船工,出了三峡,几经辗转来到了浙江杭州西湖边,那时的他已经是二十四岁了。

他当年从书中得知,西湖边有个著名的古刹灵隐寺,于是心生向往,便前往灵隐寺游玩,恰恰此时,他听得寺内的僧人说起,寺中正缺少一个抄写经卷的人,那时没有印刷机,很多时候施主会来买寺中抄写的经书回家念经,所以寺中常年雇佣了一批会写字的人在寺内抄写经书。

李静波当即表示自己愿意试一试,当他写了一段小楷出来后,僧人都点头称他写得漂亮,于是就这样,李静波在灵隐寺中开始了自己一年多的抄经卷的工作。

李静波不但字写得好,而且人也勤快,言谈举止得体,常有一些不同凡响的见解,寺内长老也觉得这青年确实不是普通人,还倒是哪家的少爷遇到了什么变故,才混成今天这副模样。

于是长老很同情这个青年,便问他,有没有想法剃度出家,虽然不能大富大贵,至少不用再四处漂泊,饿了有饭吃,冷了有衣穿,太阳晒不着,雨把衣服也打不湿。

李静波笑着回绝了长老的一番好意。在这几年的时间,李静波见到了很多自己在老家的大山之中没有见过、没有听过的新事物,新思想。他的目的就是不再浑浑噩噩的过一辈子。

四川宜宾旧照

1924年,李静波告别了灵隐寺,坐船返回四川,船过宜宾时,李静波遇到了同乡曾昭布。这时的曾昭布在刘文辉部手下的王绍余连里做干事,听说李静波想找点事情做,就说要不你来我们这里工作吧,做个文书。

此时,刘文辉刚与杨森发动倒熊克武之战,大获全胜。正在发展自己实力的时候,于是办了一个军官讲习所,培养自己的军队骨干,曾昭布和李静波二人都有一定的文化,所以得以被选中进入了军官讲习所。

刘文辉

刘文辉本身就是老牌军校生,科班出身的他于是经常要来讲习所给学生上课和讲话。有一次,刘文辉又来讲话,他结合当时自己的处境,给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来,三国的时候,官渡之战,袁绍的实力明明大于曹操,为什么就偏偏被曹操打败了呢?

此时很多学生都为难了,有的人连三国演义都没看过,更不要说要说个子丑寅卯出来,就在这时,李静波站了起来,说战争的胜负并不仅仅取决于双方实力的强弱,还包括了将领的指挥能力、士兵的士气、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政治斗争等多种因素。

曹操采取了“分兵击破”的战术,先发制人,主动攻击袁绍的粮草补给线,削弱袁绍军队的战斗力。同时,曹操还派遣精兵突袭袁绍的乌巢粮仓,造成袁绍军心大乱。

而且曹操的军队内部管理严格,指挥统一,使得其军队战斗力强。而袁绍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指挥不统一,内部矛盾重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等待。

此时刘文辉很惊讶这个青年军官竟然能说出如此深刻的道理来,对李静波是刮目相看,到这期军官培训结束后,李静波成绩又非常优异,于是刘文辉当即讲李静波提拔为了旅部的见习参谋,放在自己身边工作。

随着刘文辉在川战中逐渐脱颖而出,升任了二十四军军长并帮办四川军务善后事宜,进驻成都,李静波也调到了军部的学友互助社办理军事刊物,刊载军事 ,时事政治论文,报道该军军事训练。此时,他没有忘记当年的提携人曾昭布,又将曾调入了互助社。

在这期间,李静波由于见多识广,对互助社的工作做得很有成绩,因而在1929年之际,刘文辉决定将李静波送到日本军官学校继续培养。

如果说李静波在此前还是将目标定在个人的奋斗上面,那么这次日本军官学校学习期间,他已经将目标上升到了社会理想上了。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开始接触到了各种先进思想,社会科学以及文学思想,思想也逐渐进步了起来,他在日本学习了两年,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开阔了眼界,进而奠定了他初期的革命基础。

随着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中华留日学生会在日本召开九一八事变死难者哀悼会,大量中国学生前往日本街头举行抗日游行,与此同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团体、同乡会等各种组织也开始筹备抗议活动。

鉴于各地方政府、学校以及警视厅的报告,日本外务省决定联合警视厅与各地政府,对在华留学生的行为予以严厉的限制,李静波愤而回国。

当他返回四川后,先到军部找刘文辉报到,谈了自己留学期间的感受和想法,刘文辉很高兴,给了他两个月的假期,说走了两年没回来,还是该回家去看看。

于是李静波便得到了回家探亲的机会。

李静波回到马边后,并没闲着,在马边县城停留之时,就在马边小学对小学生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后来在返回成都时,在路过沐川时又向荣丁小学师生演讲。

在返回成都后,李静波被任命为了少校参谋在军部工作。因为这时刘文辉和占据下川东一带的刘湘已经基本撕破了脸,而且已经获知四川军阀田颂尧派出代表赴渝面见刘湘,表示愿意与之联合对付刘文辉,双方已经结成了反刘文辉联盟。

虽然当时刘文辉确实是兵强马壮,但是由于此时又得到消息,蒋介石很有可能会介入川战,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让一些亲信前往马边和屏山成立川南游击队,怕川战打起来后,自己后援不足。

同时,这支队伍一可以威胁宜宾,二可以东出犍为扰乱川中刘湘的二十一军的后方。这时,李静波也得到了任务,任命他为第二支队队长,回到马边组织游击队。

李静波说是游击队长,其实是个空头衔,而且他从来也没带过兵,加之此时四川其他军阀和刘文辉摩擦已经很大了,刘文辉不敢大手笔花钱,所以武装和经费不敢随便用。

所以李静波在成都成立队伍的时候,就只有曾昭布和林开鉴等几个人,武器也只是领到了三十几支步枪、手枪和两箱手榴弹。

就这样,他们从成都出发返回了马边。

刚好李静波等人走到乐山的时候,只见路旁的茶馆中坐着一队人马,保守估计都有一个连的人马,丢盔弃甲,甚是狼狈,李静波一看竟然是二十四军的番号,于是就上前询问是怎么回事。

谁知眼尖的曾昭布一下就认出了对方的带兵官是自己以前的同事李树德。

李树德一脸惊慌,说起刚刚发生的事情。

原来这时,四川军阀间的矛盾已经日趋恶化,刘文彩先派刺客去重庆暗杀刘湘未遂,更激起刘湘对刘文辉、刘文彩兄弟的愤恨。

刘文彩

11月24日,刘湘派飞机轰炸宜宾,当时任叙南清乡中将司令的刘文彩仓皇逃命,出逃前,他用仅两天的时间,在宜宾城内搜刮20万银元,连同他过去掠夺的金银财宝,共装了4500余个大木箱,用20只船运回大邑家中。

刘文彩的队伍已经退到了犍为,他派中队长李树德带兵一连,押运三条满载银圆的大盐船到乐山。

结果船到叉鱼寺,遭到二十一军陈兰亭部的截击,将全部银圆抢走了。

李树德现在是焦急万分,正不知如何是好,刘文彩可不是个好说话的主,而且把钱看得比啥子重的人。

曾昭布一听,灵机一动,说,要不这样,你现在反正也无路可去,我们现在正是奉刘军长的命令回马边组织游击队,你要不就带着人马和我们一起去峨边吧!

李树德一听,大喜,简直是求之不得,于是和连里士兵一商量,大家都觉得这主意不错,于是马边游击队一下就成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了。

在当时的马边,是没有军队驻扎的,地方实力派中都奉团练局长李湘廷为大哥,李湘廷当时手里掌握了权限的民团,而且还有能力调动彝族家支武装。

按辈分,李湘廷还是李静波的族兄,但是他得知李静波带着一百多人的军队回马边的消息后,也预感到这事可能不简单。于是当即点了两百多人的民团武装前往城西北的寨脚山一带布防,企图阻截李静波进城。

果然,曾昭布的先头部队一到寨脚山下,就遭到团队的开枪阻击。

曾昭布立即向民团喊话,声称自己奉二十四军军部刘文辉军长的命令进驻马边,支队长是李静波,大家都是马边人,不要伤到自己人了。

一听说都是同乡,民团也有些犹豫,就在这时,曾昭布瞅准时机,手一挥,乘势就冲进了马边县城。

随后,李静波带着大队人马也赶到,在城中首先宣布了纪律,禁止士兵骚扰百姓,不学估吃霸赊,不许调戏妇女。之后,李静波开始在马边做上层人士的工作,规定每周星期日开一次机关法团及各界人士的代表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商讨应兴应革事宜;又委王道元为县长,管理县政。马边社会在李静波的管理下安定了下来。

李湘廷见阻止李静波进城失败后,不得不放下姿态,表面上和李静波称兄道弟,但是背地里却是非常反感李静波来分自己的权力。

甚至背地里说:“李静波那几条破枪有啥子不得了的,我都不需要去发动彝人,就凭我手下这些团队也要他滚蛋!”

随后,李湘廷果然离开了县城,跑到家乡较场坝乡下藏起来,派他的儿子李藩和亲信们到四乡活动,组织团队,准备较量。

李静波自然也深感李湘廷是他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不除掉他,他在马边就坐不牢。

于是,李静波是先下手为强,在当年年底的时候就派军队前往较场坝和永乐溪逮捕了李湘廷父子,一并枪决掉了。

李湘廷一死,他手下那点武装当即就瓦解了,李静波随即收编了全县的民团人员和枪支,这一下,他手底下就从一百多人扩充到了六七百多人的规模,这下马边县就牢牢的控制在了他的手里了。

李静波确实是一个比较有想法,敢想敢干的人物,于是,在权力稳当后,他随即就开始了锐意改革。

这次改革在马边的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首先,他从反封建入手,当时马边的学校秉承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分了男校和女校,李静波为了提倡男女平等,当即讲男女学校进行了合并。而且他亲自到学校里面去演讲,勉励学生们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把本领学好了,要改革社会,建设一个新马边。

随后,李静波开始破除封建迷信,他和部下带头先把自己家的神龛拆除了,发动手下的士兵和学生们开展打菩萨运动,将城隍庙等寺庙的泥塑神像捣毁,木雕的则投入马边河内;

禁止出售香烛纸钱等迷信法物,不许端公道士搞迷信活动,然后将这些寺庙改成剧场,上演各种文明戏,宣传戏。

对烟赌毒,李静波也是深恶痛绝,他成立了戒烟所,派士兵各处抓赌罚款,罚到的钱用于城市建设。

而对于那些不法商贩,他也不管对方是不是马边的地方实力派,反正只要触犯了李静波的那些条例,就要被抓来戴着纸糊的高帽子游街示众,并且罚款。

像团总王朝轩,乡长杨继书、杨春和等也各罚了几百、千元不等。大地主董祝三据传曾贪污水灾救济款,李静波正打算清算他,他借大年初二到城外武侯祠进香的机会,逃到犍为去了。

当时李静波还准备进行土地改革,进行“平分土地”的政策,谁知就在这个项目还没落实的时候,李静波却陷入了内外交加的矛盾之中了。

对于队伍本身,其实一直就不怎么太平,主要是他在收缴团防武装后,编了七个连和一个特务排、手枪排。

曾昭布、林开鉴和李树德都是连长。特务排长是杨吉林。但是还没有营长。

对于安排谁来做这个营长的事情,李静波还没有做出决定,而他这些部下却已经开始了明争暗斗了。

一天,曾昭布请李树德下馆子吃饭。三杯酒下肚后,曾昭布首先发牢骚了,说道:“支队长(李静波)有今天,要不是你哥子拖枪过来,加上我出力拼命,哪有今天这个好局面!你我是老同事,老朋友,这个营长说实话,你当我当都无所谓,但如果委任林开鉴来搞这个事情,我肯定就要反对,拖起队伍走他妈的!”

谁知这话不久就传到李静波的耳朵里去了。

李静波很心痛,想起当年曾昭布提携自己,自己帮助曾昭布的那些往事,现在竟然大家都是这么功利了,于是李静波的心中对曾昭布开始有了看法。

本来,不管是论资排辈还是功劳大小,曾是应该当营长的,李之所以迟迟不决,原因即在于此。

然而现在曾昭布威胁要背叛了,这是李静波不能容忍的。他这个人的性格刚强,但也狭隘;敢做敢为,但也不大考虑后果。

当然,李静波做事也有点冲动不成熟,听闻曾昭布要背叛自己后,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沟通留下这个盟友,而是想到的是把曾昭布给杀掉。

他做事本来就雷厉风行,也不和人打招呼,第二天就差人去找曾昭布,说队里有军务要找他,要曾昭布和勤务兵前来商量。

回过头来他就把李树德叫了来,说:“曾昭布反对我,要拖我的人枪走这件事情,你是晓得的,你没给我汇报,我也不怪你,但是现在你马上去带上一个排过来警戒,我要抓曾昭布!”

李树德不敢违抗命令,加之抓曾昭布对自己是有利的,所以很快曾昭布被抓,李静波没有听他任何反驳,立即押赴南门外直接枪决了。

曾昭布被李静波杀掉,把李树德是吓坏了,他意识到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是下一个曾昭布,于是他不久就引咎辞职,李静波也同意他辞去连长职务,委任他当了个典狱官的闲职。李部官兵和县城人民都很震惊。这是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

自此以后,马边人都很怕他。

人们都私底下再传:“支队长的眼睛有杀气。”因而大家都不敢正视他。

李静波的威信在马边是树立起来了,但手底下这些人却开始没有以前那么团结了。

而在外部,形势的发展也对李静波不利。

在李静波回到马边后,四川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二刘之战”爆发,刘文辉和刘湘联军在川内大打出手。

邓锡侯

1933年5月间又爆发了刘文辉和二十八军邓锡侯之间的毗河之战。李静波即于此时带了几个亲信到成都军部汇报工作并请示今后机宜。

刘文辉在军务倥偬中亲自接见他,对他在短时间内能取得这样重大的发展表示嘉许,提升他为中校大队长,并要他积极做好准备,听候命令。

然而,在李静波回马边不久,刘湘趁刘文辉和邓锡侯在毗河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5月26日,刘湘与邓锡侯等在乐至召开“安川会议”,决定联合进攻刘文辉以“安四川”。

6月,刘湘正式西进,陆续击败了在荣县、资阳等地的二十四军。

7月8日,自觉无力对抗刘湘的刘文辉率军放弃成都,并通电辞去四川省主席的职务,所部坚守岷江沿线作最后抵抗,是为“岷江之役”。

8月15日,联军全线突破岷江,刘文辉军土崩瓦解。刘文辉率部退到雅安,联军继续追击,刘文辉又率残部退到了汉源。

刘文辉这一退,李静波这支部队就成了孤军。最先的所谓游击队计划也全部落空,马边这地方是一个死角,向前出去到乐山的路被截断,后退则是当时完全无法进入的大小凉山彝区。李静波的人马一下就尴尬了,对于当时各种军阀势力来说,就看谁捷足先登来接收了。

最先想到马边的是王绍余。当时王绍余在二十四军已升为营长了,但在岷江之战中投降了二十一军的陈兰亭。陈兰亭已经答应升他为团长,但官职是有了,人枪肯定是不够的,陈兰亭也没多余人马分给他,就让他自己去收集那些二十四军的散兵残部。

王绍余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静波。

他以为李静波现在走投无路,而他在宜宾做连长时,李静波还曾在他的连上做过文书,算关系,他还是李静波的老上司;而且又保送他进军官讲习所,开辟了他以后的前途,也算有恩于他。王绍余仗恃这个旧关系,以为是可以马到成功的。

当然,他知道李静波和二十四军的关系很深,也知道他在马边的所作所为。

而且关键外面早已沸沸扬扬地传开:“李静波赤化了。”因为当时李静波所作所为确实和红军的行为有类似之处。

因此他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王的连长张运斌和他同是犍为清水溪人,又是李静波妻子张运霞的堂弟,写信给李静波,用暗语说:“现在布匹行情下跌,二十四吊已垮,二十一吊八也不行,奉劝你二十一吊成交吧。”

二十四吊隐射二十四军;二十一吊八合为一个“共”字,意即警告他不要走赤化的道路,而投降二十一军。

紧接着,王绍余、张运斌轻装简从地来马边和李静波谈判。

第一天,在李的公馆里,王绍余就单刀直入地劝李静波接受投降,部队改编后由李任团长,他做副团长。但李静波针锋相对地提出反建议:要他来马边和他合作,他愿推他做团长,他自己做团副。

谈了两天,谁都不让步,没有结果。最后王绍余威胁说:“他已是瓮中之鳖,如不投降,那后果不堪设想的。”他要他好好想一想,下一天来听他的回话。

王绍余走后,李静波也觉得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投降,这当然比较安全,还可以继续当官;另一条是干脆和旧社会决裂,投向共产党,走可以使自己获得新生的彻底革命的路。

尽管要怎样才能找到这条路他还没有把握——他和共产党没有接触,他身边有些人早年虽参加过些革命活动,却早已脱离——但他不是那种瞻前顾后的人,他很快就下定决心,并做好准备。

第二天,王绍余和张运斌一来就被捕,不由他们分说,拖到西门外水巷子,一阵乱枪打死了。

枪声远远超出马边,震动了犍为清水溪。

王绍余是清水溪码头上的“面子”,手下“弟兄伙”很多;张家是清水溪大族,也很有势力。

这两方面的人再加上曾被李静波拘押罚款后来逃出来的土豪劣绅们汇集在一起,共谋要为王、张复仇,找李静波算账。

陈兰亭

他们派人去谒见陈兰亭。陈对于自己的部下被杀也很生气,就把这个报仇的任务交给李三官。

李三官本名陈国宾,泸州人,是叙泸间一名大土匪头子,有人枪数百,现在虽招安在陈兰亭的部下,还没有什么名义。

他在向马边进军时,想到李静波的实力颇强,而且据险固守,要进行强攻,是不容易的,于是,他巧妙地编织了一张罗网。

他们认为李静波“赤化”了,正要投向红军。李三官部下原有一部分封建会道门“红灯教”匪徒,于是一到利店,他们就打出“红军”旗号,采取了一些“革命”措施,同时派人到马边联系,声称他们是川滇边境上的红军游击队,现在要从马边借路过,转往川西北,再北上抗日,要求给以方便。

李静波派人去侦察,却稀里糊涂地拾到些道听途说,就回来向他报告说真的红军来了。

于是商定由双方的领导人亲自会面谈判。

当时李静波防卫马边的前沿阵地在距城三十多里的分水岭,驻有两个连。约定的会面地点就在分水岭下半山的磕膝坡,双方各带随员一人,都不携带任何武器。

为了彼此一目了然起见,又约定只穿线背心、短裤衩。

李静波的随员是他的特务排长杨吉林。他为了防备万一,在背后别了一支小手枪。杨扮李静波走在前面,李扮随员距后几丈远。

走到磕膝坡的么店前面,对方的李三官和悍匪白二哥已等候在那里。

双方喊话,相互接近。到距离约两丈时,走在前面的白二哥突然从背后拔出手枪向他们射击。杨中弹当场倒地,李静波被击中后,忍痛负伤向坡下逃跑,结果才跑出去百来步,头一歪,踉踉跄跄的就倒死在一块大石包下不动了。

岭上驻军听见枪声,发枪接应,并冲下山来,但当一发现李静波已被打死,本就离心离德的一帮人马,当时就不想打了,提着枪就退回了城里。

失去领导人李静波的统帅,队伍很快就乱了起来,散了一部分,没有散的由营长林开鉴率领,当夜取道荣丁、舟坝转往峨眉去了。

而对方的李三官和白二哥开枪后回头就跑,一口气跑回石梁子。他们不知道李静波已死,还不敢贸然前进。过了一天,得知虚实,才开进已是空城的马边。

自此,李静波的故事也让人扼腕的画上了句号。。。

结语

李静波,一个民国时期马边的传奇人物,少年时经历不凡,后留学日本,回到马边后又锐意改革,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他的性格缺陷和改革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

他的性格刚强,但也狭隘;敢做敢为,但也不大考虑后果。在处理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时,他往往采取极端手段,这也导致了他最终走向了失败。

我们看到,李静波的失败,既有个人性格的原因,也有历史条件的限制。他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思想,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的改革尝试很难以得到最广泛的支持,也难以真正改变社会的现状。

此外,他对于时局的判断也存在失误,未能正确的处理好与各方势力的关系,这一系列的因果,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但是总的来说,李静波的一生,其追求进步、勇于改革的积极面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他的人生经历,也反映了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复杂命运,也揭示了改革者在面对历史变革时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斯人已逝,多年以后,李静波的传说已经渐渐被岁月掩去,县志中的简短记录,看起来并没有那么曲折和惊心动魄,直到多年后,作为李静波族侄的先生在他的回忆录《旧话》中记录了李静波这一段传奇往事,让我们才真正了解了李静波和旧时的马边县这段尘封的往事。

《旧话》这本书是李伏伽前半生的回忆录。书中不仅回顾了作者的人生历程,还将二十世纪上半叶四川社会的风貌人情也一一展现。

李伏伽出生于川南小城马边,与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不同,这里地处群山之中,民族杂错。民国以来,由于中央权力消隐、地方自治力量薄弱,乡绅、袍哥、军阀、土匪,各种力量此起彼伏、你争我夺,军阀混战也在这个蛮荒小城中频频上演。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个人发展也充斥着时代的烙印,袍哥、新学老师、劣绅,便代表了作者大伯、父亲、幺爸的三种人生之路,与马边一道,展现了当时市井众生的人情世态。

从川南马边,到蓉渝泸三地,李伏伽还亲身经历了成都巷战、土匪劫财、军阀割据、饥荒遍野,在作者的回忆录中,这段尘封的历史似乎又重现于眼前。

本书作为作者的回忆录,保留了最具特色的“川味”方言,袍哥乡绅、土匪军阀、新旧知识分子在书中悉数登场,在作者冷静细致的描绘下,一幅川南地区的历史画卷正在向读者徐徐展开。。。

参考文献:

李伏伽:《旧话——李静波之死》

马边县志:①李静波②兵事

黄应乾:四川二刘之战始末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6364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