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49年,香山双清别墅毛主席的住处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来人一身半旧不新的黑色老棉袄,脚踩一双破旧的黑布鞋,活脱脱一副山里老农民的打扮,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毛主席一见他,却分外热情的迎上前去,大叫一声“老班长!”
听到毛主席这样叫,“老班长”似乎也有些不好意思,但脸上的笑容却分毫未减,一阵寒暄之后,毛主席便得知了老班长此行的来意——他是来告别的。
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就在几天之前,上级领导准备调“老班长”到干部岗位上任职,可谁知,他却坚决不从,不仅拒绝了当官,还一个劲的要求回老家,说是要“还债”。
而这件事情毛主席早有耳闻,面对拒绝当官的老班长,毛主席大为不解,好奇的询问:“听说你是要回家还债?”
那么,这位被毛主席称为“老班长”的人是谁?他又为何拒绝当官?
主席的“老班长”
提起“老班长”,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学语文课本《金色的鱼钩》中那位舍己为人的炊事员老班长,而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位和课本中的老班长类似的人物,他就是李开文。
和课本中一样,李开文是一名老兵,也是一名炊事员,但除此之外,他还拥有一个极为耀眼的身份——毛主席的炊事班长!
说起李开文,在那一代的老红军中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红军时期起,他就在红25军中担任炊事班长,到了延安时期,李开文更是成为了中央特灶班的班长,专门为中央的首长们服务。
作为炊事员,李开文所做的最多的服务毫无疑问就是做饭,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人,如周总理、陈云、李富春、蔡畅、林伯渠、任弼时等诸位老革命家,都曾吃过李开文所做的饭菜,当然,其中最重要,也最令人瞩目的当然是毛主席。
从1938年开始算起,到解放战争时期,李开文足足在毛主席身边服务了11年,可以说是具有极为深厚的资历,因此,包括毛主席在内的那一代党中央领导们,尤其是吃过李开文做的饭菜的中央领导,见了他,大多要尊称一声“老班长”。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久经考验的老班长,在解放之后,却做出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1949年1月,随着北平的解放,位于西柏坡的中央各机关开始陆陆续续的迁入了北平城,各机关的人事组成也随之出现了不小的变动,比如,作为毛主席炊事员的李开文此刻就面临着重新分配工作的问题。
7月的一天,中央群工部的部长李维汉找到了李开文,他们两个算是老熟人,因此说起话来也没有什么顾忌,李维汉当时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对老班长说:
“过去你吃了太多的苦,今天组织上准备给你安排一个“甜”的工作,让你到天津的糖果厂当个副厂长怎么样?”
糖果厂?副厂长?听到这个职位,李开文瞬间懵了,一来,他从未想过离开炊事员的职位,二来,他也不知道这个副厂长是个什么级别的官。
带着疑惑,他向李维汉试探道:“天津的糖果厂有多少人?”
李维汉微微一笑,算了一下,告诉他大概有一千多人。
听说有一千多人归自己管,李开文当场摆手,表示自己没本事管这么多人,李维汉还想说些什么,但李开文却抢先开口,表示自己要回老家。
不得不说,李开文的这个决定着实让李维汉感到意外,解放之后,多少人的梦想都是留在大城市,尤其是北京、天津这样的地方,更令无数人趋之若骛,而像李开文这样提出要回老家的着实不多。
震惊之余,李维汉又对老班长再三挽留,然而,不管李维汉怎样的劝阻,李开文要回家的决心都十分的坚定,劝到最后,李维汉也不得不妥协,同意让老班长回老家。
临行之前,李开文特意去见了毛主席一面,向他告别,而毛主席在得知李开文不顾劝阻,再三要求回老家之后,也是非常的惊讶和不解,向他询问:“听说你回家是为了还债?”
面对这个问题,李开文并没有否认,他之所以坚持要回家确实是为了还债,而且是还17年前的债。
17年的债
尽管已经成为了万众瞩目,受人尊敬的老班长,但十余年来,在李开文的心里,却始终有一个解不开的心结,那就是他的妻儿。
1932年,35岁的李文开作为红25军的一名红军战士,跟随着浩浩荡荡的部队里开拔,离开家乡,多年以后,在回忆起开拔那天的场景时,李文开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两个字:匆忙。
因为匆忙,他记不清那天的具体日期,只记得是在农历的8月19日,因为匆忙,他甚至没来得及和家人说一声,见家人一面,即使开拔的队伍就从他家门口过。
在李文开的回忆中,那是一个黄昏,红军队伍突然就宣布要离开此地,巧合的是,在离开时,部队恰好就从他家的屋后经过,望着掩映于竹林中的房屋,李文开终究没有敲开门进去。
这倒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不敢。
李文开离开家时,家中有妻子和一个八岁的儿子,当时,李文开的妻子刚生下一对双胞胎仅半个月,李文开害怕自己一见到妻子和孩子,就再也迈不动前进的步伐,动摇革命的决心,他曾经这样说:“我这个人不怕国民党的子弹,就怕老婆的眼泪。”
但有句话叫做怕什么来什么,李文开生怕见到妻儿,但他还是被出门看部队路过的大儿子李锦旭发现了。
见到熟悉的身影,李锦旭立刻扑了上去,哭着喊着对父亲说:“妈妈天天都在念着你,等着你回家呢,爸”。
听着孩子的哭声和倾诉,李文开心里如同刀割,但是他却不敢看孩子,更不敢停下,生怕一停下脚步就再也迈不出去了。
李锦旭见父亲不理自己,只是一个劲的往外走,哭的更伤心了,这悲伤的哭声让一旁的战士们都十分动容,大家都劝李文开“回家看看吧”,但李文开依然不为所动。
眼看着父亲越走越远,李锦旭猛地就扑了上去,抱住了父亲的大腿,李文开不由得愣了一下,但仅仅片刻之后,他便下了狠心,一咬牙一跺脚将儿子踢开,大踏步的朝着远方走去。
听着身后儿子的哭声,李文开的泪水已经模糊了眼眶,但他却没有回头,就这样跟着部队离开了家乡。
从这一天起,李文开便暗下决心,只要自己不死,有朝一日就一定要回到家乡,与妻儿团聚,好好弥补自己作为父亲,作为丈夫的过失。
此时他以为部队很快就能打回去,可没想到的是,部队却越走越远,从皖西走到四川,又从四川北上陕西,最后在陕北落脚,更没有想到这一走就是17年。
在漫长的17年里,回家的愿望始终萦绕在李文开的心头,战争年代炮火纷飞无暇顾及儿女情长,等到了全国大部分解放,新的国家即将建立时,李文开便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妻儿的愧疚。
面对优厚的待遇和诱人的前程,他毅然决然的推辞了官职,选择回乡,用他的话来说,是“回去偿还欠妻子和孩子的债”。
不过,李文开想要家人团聚,却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叶落归根
1949年的建国前夕,迎着一派喜气洋洋的氛围,李文开告别了毛主席,离开了北京,向着阔别十余年的故乡奔去。
李文开的家乡位于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尽管地处偏僻,但这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将军县”,以走出过五十几位开国将军而闻名于世。
但巨大的荣誉背后也往往隐藏着巨大的牺牲。当年,红四方面军长征离开大别山根据地后,国军便在此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和抢掠,以至于很多老红军在回到故乡后,发现亲人早已经惨遭杀害或不知所踪。
李文开也是一样,刚回到安徽时,地方部门为李文开特意安排了一个副县长的职位,但李文开想也没想的就拒绝了,一是因为他觉得以自己的文化水平当不了这个大官,管不了这么多人,二则是他始终心心念念着回家与亲人团聚,对当副县长没什么兴趣。
再度推辞了副县长的职务后,李文开再也按耐不住思念之情,赶了一天一夜的路,终于回到了老家的村子里。
然而让他意外的是,村子里的田园风景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人却大大的不一样了,从亲弟弟的口中,他才得知了当年自己走后发生的事情,以及妻子改嫁的事实。
面对这个惊天消息,李文开如遭雷击,久久不能入睡。
但好在,最后他还是在弟弟指引下找到了已经改嫁的妻子和儿子,此时,妻子也已经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她改嫁的丈夫也已经病逝,夫妻二人分别十余年后再次相见,彼此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尽管历经了一番波折,但一家人总算是团聚在了一起,为了留在家乡,李文开拒绝了副县长之职,反而向上级要了一个粮站站长的职位。
放着副县长不当,反而到山沟里去当个粮站的站长,地委领导们对李文开的要求百思不得其解,要知道,李文开不仅仅是老红军,还是从中央机关下来的老红军,按他的级别和贡献,当个不知名的粮站站长未免有些委屈了。
但是,在李文开的强烈要求下,地委和县委也毫无办法,也就只好同意了这个不可思议的请求。
而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这份工作确实很适合李文开,而李文开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也再度创造了辉煌。
1956年年底,全国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齐聚北京,其中,李文开作为全国粮食系统的模范英雄登上了大会的主席台。
毛主席在得知老班长又回到北京之后,又惊又喜,将李开文请到了中南海,请他吃了一顿饭,还送了他一件皮大衣和毛皮鞋。
两年之后的1958年,62岁的李文开办理了离休手续,此后,他便与家人一直生活在老家村子里,直到生命的终点。
1992年,94岁的李文开老人以高龄病逝于家中,结束了他这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
看完1949年老红军李文开拒绝当官的故事,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资料:
李文开:百度百科
皖西日报 2021-07-08 李开文的故事(二)
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2019-06-12 长征中的李开文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63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