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剧集都仿佛组团商量好了似的,主打一个词:
烂尾。
甭管开篇有多么凶猛。
最后,总是以坠崖式的滑落让人目瞪口呆。
可你知道吗?
这几天,有一部播了10年的剧,终于迎来了它的“大结局”。
第九季,亦是最后一季。
一开播,便让人精神振奋,豆瓣9.4分。
神剧,依旧封神
9号秘事 第九季
Inside No. 9 Season 9
关于这部剧,Sir相信已经无需怎么介绍。
九季下来。
在每一集都完全独立的情况下,依然能取得7季都是9分往上的好成绩,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
甚至有时候。
这样的高评分,还是在删减的情况下发生的。
△ 最新一季的第一集B站便删减了6分钟
为什么别人一个故事拍着拍着就烂尾,而《9号秘事》目前51个故事下来,还能保持这么高的水准?
这当然与主创胖胖和二册(史蒂夫·佩姆伯顿和里斯·谢尔史密斯)的能力有关。
而同时。
也与我们对待一部作品的态度有关
作品。
并不等于商品。
01
“胖胖”在谈到《9号秘事》的时候曾这么“交待”过他们的创作思路:
“我们在一集内容里总是在写两个故事”。
一个是观众以为的故事。
一个则是暗藏在剧情中的故事,到最后才揭开面纱。
套在这一季的第1集中。
那个“观众以为的故事”,就是四个字:
钓鱼执法。
和S2E01一样,它的场景也发生在9号车厢内,只不过前者是卧铺列车,后者是地铁。
狭窄密闭的空间,9个深夜搭车的乘客
突然,地铁急刹,灯灭。
广播传来列车员的声音:列车因故障断电,请大家耐心等待恢复运行。
然而就在等待的过程中,一声尖叫划破黑暗。
一位赶着去医院值夜班的护士,说她被人抓了一下。
等下一秒地铁恢复灯光时,她检查掉落在地上的背包,发现里面的钱包不见了。
好一出“狼人杀”。
那么车厢里9个人,到底谁是偷钱包的“狼”?
有位一直板着脸的白发男,摆出一副自认权威的样子,先人一步站出来当了 “法官”。
他第一个怀疑对象,是一名流浪汉。
理由很简单,在场所有人中他看上去最缺钱,有犯罪动机。
敢不敢搜身?
面对突如其来的指控,流浪汉觉得很冤,因为那位护士刚刚才施舍了他两块钱,他又怎会恩将仇报呢?
也有乘客也意见相左。
一个看上去比较愤青的黑妞认为,这个白发男,一,他不是执法人员,二,他推理的手法只是以貌取人,随意搜身属于侵犯人权。
就此,矛盾激化,车上的9个人开始站队。
有的选择息事宁人,无条件站在白发男“权威”的一方。
比如,一位一直在念念叨叨的古怪老头,和二册饰演的一对夫妻档中的丈夫。
有的选择反叛,站在所谓“权威”的对立面。
比如二册那位道德感比较重的太太,和叛逆青年黑妞,以及被侵犯了人权的流浪汉。
就在此时,列车靠站的站台上,突然出现了三个熟悉的身影。
黑妞、流浪汉和金发太太都惊呆了,这不就是他们仨嘛!
紧接着,地铁门开,这三个站在“权威”对立面的人被迷晕带走,与之替换的,是站台上的那三个面无表情的他们。
这时,车上一直没怎么发言的爆炸头男拿出了护士的钱包,说出了真相。
原来,这是一个清除“反叛者”的行动,他偷钱包其实是为了“钓鱼执法”,揪出那些敢于挑战“权威”的人。
而车上的乘客,其实分为三拨人。
一类是白发男的权威组,一类是黑妞组的反叛者。
还有一类,是此前反叛,后来经历过一次“清除”,被替换过的古怪老头和二册。
剧里虽没明说,但从几句他俩的一些台词中仍可以看出。
比如,在最后地铁门开之前,二册曾以“过来人”的口吻,哄太太放心。
没事,深呼吸
不痛的
因为受到过教训,所以在站队的一开始,他们就选择了无条件服从。
B站把这一集的标题翻译为《胆小如鼠》,意在讽刺不敢反抗,盲从强权的人。
但Sir看到有的字幕组翻译成《沉默的大多数》,好像更是绝妙。
为什么沉默?
为什么不反抗?
这里不得不提到9人中的一位跨性别女性(能看出来“她”是胖胖吗)。
作为一名变性人,她经历过太多不公了,越是明白社会的运行规则,就越是理解反抗无效。
选择“权威”,其实就是在选择“安全”。
沉默的大多数,其实是看清了现实的本质之后,选择妥协的大多数。
但有的人,也可能在沉默之后,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
比如那位被偷钱包的护士,她在最后得知真相后,并没有跟随大家下车。
一开始,她愿意施舍流浪汉,维护内心正义,不带偏见看人。
但后来因为被偷的是自己,她选择了维护自身利益,却没想到却被现实打乱了内心秩序。
如果有下一次,她又会怎么选呢?
然而,讽刺的是。
随着英国地铁上,警民共建的六字口号响起:
See it, say it, sorted
(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都知道,即使下一次她选择反抗,结局大概率也会是走向被“清除”,被“替补”。
然后,成为下一个“更乖”的“沉默的大多数”。
真的令人毛骨悚然。
不得不说,相比起前八季对人性、亲密关系、网络暴力等角度的讽刺,这一季的《9号》所挑战的面,变得更大、更敢了。
它不仅在质问强权,更是扒下了民主和公平的面具。
它也不单单是用选择去揭露人性,更是探究了人性背后的“隐情”。
有那么一瞬。
是不是也觉得B站的删减情有可原?
02
相信有的观众也看出来了。
前面Sir聊的这个S9E01的故事,似乎有点乔治·奥威尔《1984》的味道。
剧中所谓的“权威”,则对应了书中的“老大哥在看着你”。
两者都是在讲一种人对“绝对正确”的不得不服从。
或是在格式化的语言中迷失自我,亦或是思想都被现实驯化归一。
虽然表达的形式、风格、语境不同。
但内核基本一致。
错觉吗?
不。
说实话,大家能在剧中品出《1984》的文学精神,Sir一点也不奇怪。
众所周知,作为贯穿九季《9号秘事》的灵魂人物,胖胖和二册不仅在表演上千人千面,在剧本的创作中,更是文学底蕴深厚。
这样的“掉书袋”,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比比皆是。
比如,用S3E03《斯芬克斯之谜》中的“吃人肉”,拆解了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作品
《俄狄浦斯王》中的“弑父娶母”。
又比如,S8E06的《周末度假》中,他们用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论死亡与临终》中提出的悲伤五步曲,讽刺失去爱人的“痛苦”。
当然,最经典的还数莎士比亚的戏剧文学。
比如,S1E05的《替角》,台前幕后上演的都是莎翁的《麦克白》。
还有S4E01的《桑泽巴酒店》中阴差阳错的谋杀案。
开头的蓄意谋杀王子的独白致敬了《哈姆雷特》。
中间穿插着被催眠师施法之后,会爱上第一眼看到的人的《仲夏夜之梦》。
反转时又用了《第十二夜》的双生子大型相认现场。
结尾则是《皆大欢喜》中的皆大欢喜。
炫耀自己的文学修养?
对于别人来说,我们或许可以如此猜测,但对于这两人,这样想可能真就小瞧了他们。
这样的“掉书袋”,其实有着不同的作用。
只有你懂得越多。
才越能体会到它的妙处,而不至于只是看个热闹。
举例来说。
还是第1集,不知你留意到没有,在故事说到“前不久在街上为护士游行”的时候,那个古怪老头念了一段没头没尾的台词:
我有一张小名单呀 一张小名单
社会败类地下藏
恶人渣滓列其中
猜猜谁不会被落下呢
猜猜谁不会被漏掉呢
剧情说是《迷卡多》选段。
看起来只是一段疯言疯语。
但实际上呢?
《迷卡多》(又名《天皇》)是一部表面上说日本,但实则讽刺英国官僚制度的歌剧。
而这段台词。
说的正是官僚们掌握了那些不符合政府价值取向的“反动”者们的名单,随时找出来当替死鬼的操作。
所以你看。
如果你熟悉这部歌剧,可能到这里就猜到了结局。
它已经悄悄地泄了密。
以至于当这个故事进行到最后,开始那个著名的反转时,你能获得的情感或许将不再是意外或者震惊。
而是解谜的快感。
而这,也是主创精心构造那些“掉书袋”细节的用意所在。
只是可惜。
无论是英国本土还是海外,能理解剧集中所有“梗”的人数还是少之又少。
这导致这个系列虽然质量很高。
但其实一直出不了圈。
曲高和寡。
尤其是和同期的《黑镜》相比。
虽然肉眼可见,《黑镜》一部比一部差,一次次让人失望,尤其是被奈飞接手之后,它基本上失去了本该有的思考深度。
可环顾四周。
我们也能看到,继续追《黑镜》的人,仍要比追《9号秘事》的人要多很多。
似乎质量高不高不再重要。
巧不巧妙也不重要。
能不能“不带脑子看懂”,成了一部作品“成功”的首要秘诀。
03
这也是Sir对大结局恋恋不舍的原因。
不只是因为这样的剧太少了。
更是因为。
这样的人太少了。
胖胖和二册出身都一般。
他们毕业于英国约克郡当时一个不太知名的布勒顿霍尔学院,因为学历不够出挑,他们早年的逐梦演艺圈之路,都不太顺利。
尤其是二册,毕业6年,他都断断续续地做着一些糟糕的兼职。
比如,在大街上摆摊请路过的顾客试吃,收集试吃反馈,比如,做电话咨询,每天被不愿意配合的客户喷得狗血淋头,甚至,挨家挨户敲门做问卷调研,去打听消费者对市场的需求。
他每个月领的工资和失业金加在一起,也只够房租。
直到后来。
两人联手另两位校友:杰瑞米和马克,一起创作了BBC的《绅士联盟》。
△ 上:二册;下:马克·加蒂斯;左:胖胖;右:杰瑞米·德桑
这才一举成名。
按道理说,一朝登上枝头,凭借着名气,总该收割了是吧?
但他们没有。
他们一直保持着对作品的热忱。
以及不满足。
热忱很容易理解
看过胖册二人的访谈,你就会发现,这对在联想能力和词汇量都“过剩”的完美CP,其实在性格和爱好上很不一样。
在日常生活中,二册更情绪化一些,且自我保护意识很强。
相比于社交,他更喜欢从独处时的“出神”中,获得发散脑洞的乐趣。
而胖胖恰好相反。
他为人不仅儒雅宽厚,情绪稳定,时时宛如定海神针般存在。
更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之间的逻辑,充满了探索欲。
总体而言。
二册负责反转和刺激,胖胖负责理性和逻辑。
两人之所以合拍,是因为他们在互补之外,都有极其旺盛的表达欲。
他们热爱创作。
就像一次访谈他们说的:
创作是他们的乐趣。
即使灵感会枯竭,但好奇心不会停止,热忱也不会停止。
那么,所谓“不满足”呢?
不是说对大场面大制作的追求。
而是说。
对于在有限的空间里战胜困难的“不满足”。
众所周知《9号秘事》来源于1959年的《阴阳魔界》(后来又称:《迷离时空》)的创意
每集的故事皆没有任何关联性,但又有同一种主题感。
许多年来,大量的作品灵感皆是来自于此。
比如《黑镜》,或者《X档案》。
但为什么这其中很多作品最后都失败了,而《9号秘事》依然保持高水准?
归根结底。
还是两人对打造平庸作品的结果“不满足”的决心。
第六季的开头,有过一段他们的自嘲:
你得允许我们有一定程度的灵感枯竭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第五季播出的时候反响不佳,以至于在豆瓣上只取得8.3的低分。
没错,8.3已经是这个系列的最低分了。
这个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天花板的评价,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近乎耻辱了。
他们得再努力一把。
所以,他们与其是自嘲。
不如说是提醒自己要坚持初衷,以及提醒观众对他们进行监督
没钱不怕。
只要创作是自由的,就能克服没钱带来的困难。
“没法外景拍摄,就努力在一个房间、一个地点将创作本领发挥到极致,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创造一个故事,并充分考虑外界的各种情况。”
没灵感不怕。
只要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总会磨出来好的作品。
我们不想在新一季里急功近利
而是保持故事的趣味性、意外性
不贪图最后一刻的惊天大反转
于是你可以看到。
在形式上,他们不会拘泥于同一种拍摄手法。
比如S1E02《寂静夜》的半部默片。
S2E04《冰冷的安慰》的监控摄像。
2018年万圣节特辑《死期》的伪纪录片直播……
在题材或表达上,他们也不希望重复。
历史、舞台、恐怖、温情、悬疑...
人性、人权、政府、社会、阶级、亲密关系...
千变万化。
哪怕是在第九季最新更的一集《电车难题》中,故事的反转并不算新鲜,依旧是一个父亲的忏悔和复仇。
但你就是会把它当成一个全新的创意看进去,且直呼牛逼。
所以可以这么说。
《9号秘事》的成功,完完全全是两人对自己初衷坚持的结果。
初衷?
看到这里的朋友或许要笑了,这是什么鸡汤吗?
并不是。
因为我们的确见过很多一鸣惊人的创作者,他们往往亮相时都意气风发,或者秉持一套独特的审美,或者有着一些出人意料的小聪明。
但最终。
大多都会泯然众人,拍着一些任何导演都能拍出来的行货。
这倒不是他们堕落。
而是因为,在现实情况下,他们也不得不如此。
是的。
在电影都成为短视频的当下,在可以嘲奖项而不能笑票房的今天,那些所谓的艺术坚持,总是会显得那么尴尬而不合时宜。
你无法独善其身。
所以如果你想在商业上获得成功,那么必然就要投大众所好,而如果你的出发点是迎合大众,那必然就会失去棱角,降低观看门槛。
而如果你想一直坚持自己的审美。
那大概率会曲高和寡,最终,没有了后续。
就像车厢内的那个护士。
换做是你,下一次再碰到这种情况,究竟会是选择坚持真相(创作),还是依附权力(大众)?
但。
即便如此,我们也知道,总有一小部分人会不忘初衷。
这些创作者们。
也许你不认同他们的艺术理念,也许他们并不能得到更多的大众关注,甚至于他们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认清自己创作者的身份。
选择去创作作品。
而不是制造商品。
或许仅凭这一点,他们,就值得尊重。
说到这里,Sir想起来《9号秘事》的这两位也曾说过的自己创作“秘诀”:
没有方法。
现在看来,这样拒绝套路,不讨好大众的做法,说起来简单。
但其实。
能做到的,又真的能有几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