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麻烦点一下关注,便于您后期持续关注相关内容。
大家都觉得美国无所不能,经济、军事、科技一把抓,全球领先那是没得说,但你知道吗?美国的基建其实挺让人头疼的。就拿最近桥梁被撞和去年火车脱轨这事来说,不只是偶发事件,而是暴露了美国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的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美国的工业效率,还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经济发展背后的一些隐患。虽然金融业风生水起,看起来美国还是世界老大,但这基建问题不解决,美国的未来发展肯定是个大问号。
美国“实业空心化”
美国被全球认为是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佼佼者,似乎在每个领域都占据着无可争议的优势。
特别是金融业,美国几乎可以说是掌握着全球经济的命脉。
但不是所有光鲜的表象都代表真实情况。当我们深入观察美国的实体经济时,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国的金融业无疑是非常发达的。
通过金融工具和市场操作,美国能在金融危机中相对轻松地为自己“回血”,即通过影响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来为自己的经济找到出路。
同时,这种做法往往会让依赖实体经济的国家感到压力山大,因为它们可能会变成美国金融策略中的“牺牲品”。
虽然美国的金融行业看起来很赚钱,但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一些问题。
美国历届总统,包括特朗普总统,都试图防止华尔街的金融巨头形成垄断,还试图通过发起贸易战促使美国的制造业从海外“回流”到国内。
这些举措实际上是对“实业空心化”的一种回应。
长期以来,美国的实体经济正在逐渐衰退,这不仅影响了国内的就业和产业发展,也削弱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实业空心化的核心问题是,与其慢慢赚钱的实体产业相比,金融行业能更快速地聚集资本并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种差异导致了资本大量流入金融市场,而忽视了对制造业和其他实体行业的投资。
结果就是,虽然华尔街看起来光鲜亮丽,但美国社会的真实财富创造能力却在减弱。
金融指标如美股指数、美债收益率虽然常被用来衡量经济健康,但它们并不能全面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一个国家的经济健康是建立在强大的实体经济基础之上的。这包括了生产力的高效、完善的基础设施、稳定的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
美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尽管金融市场发达,但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实体产业萎靡不振。
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动力源自于其生产力和市场的繁荣。
美国虽然是一个大国,需要强大的生产力支撑庞大的市场和基础设施,但目前的情况是,它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落后。
例如,美国的物流、能源和通信系统虽然覆盖广泛,但由于长期缺乏必要的维护和更新,效率和安全性都开始受到质疑。
事实上,实体经济的繁荣稳定才是国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石。
曾几何时,美国在全球工业与科技领域独占鳌头。
然而现如今,部分核心的工业部门已呈现出疲态,亟需外界投融资及先进技术以支撑其基础设施建设及高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事实上,美国现在的工业面临的挑战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同问题。随着全球生产链的重新布局,美国需要找到新的方式来激活其制造业和实体经济。
这包括投资于新技术、改善工人技能培训、更新老旧的基础设施,以及创造更有利于生产和创新的政策环境。
对于美国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需要。
金融市场的确可以快速聚集资本,但如果这些资本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实体经济中的投资,那么金融的发达最终只会成为经济泡沫的催化剂。
在美国这片土地上,那些掌管国家经济命脉的决策者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唯有拥有坚实稳固的实体经济根基作为支柱,方能维系持久不断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的繁荣局面。
除了上述方面,伴随着全球经济大环境的风云际会,美国亦有必要对自身的对外贸易及外交政策进行深入的反思与重新审视。
过往那种依赖于金融工具以及市场手段来化解纷争的策略,或许已然不能适应现阶段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以及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
美国需要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增强自身的生产能力和科技创新来维持其全球领导地位。
在全球竞争加剧的今天,美国如果能有效地解决实体经济的衰退问题,并重新确立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的重要性,那么它仍然有机会保持其经济超级大国的地位。
否则,如果继续忽视这些基本的经济支柱,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将逐渐下降,这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都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美国基建的薄弱表现
去年发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那场因火车脱轨所引发的化学品泄漏与爆炸突如其来的灾难,相信诸多读者至今仍记忆犹新,这个重大事件被形象地形容为“大蘑菇云”事件。
那么,各位或许会疑惑这类意外是否极为罕见呢?
实际上并非如此,调查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美国境内共经历了4500多起火车脱轨事故,可见平均每日坠车次数已达到惊人的三次之多。
这数据放在我们中国,真是难以想象。
这么频繁的事故,说明了什么问题?
其实,这直接反映了美国基础设施,尤其是铁路系统的严重老化和管理上的问题。
铁路系统是一个国家工业运作的大动脉,一旦出问题,影响的不仅是铁路自身,整个国家的工业链都会受到影响。
往昔的美国堪称基建大国,早在百余年前便成功构筑出长达四十万公里之以上的铁路网络。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与之相比之下,如今我国的铁路总里程约为15.9万公里。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现如今的美国铁路总长度已大幅度缩减至其巅峰时期的一半,且其中许多路段已处于年久失修之境地。
试想,如此至关重要的“工业动脉”竟沦落至此,岂能不出问题呢?
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铁路桥梁等关键设施亦呈现出破败不堪的景象。
今年五月份,位于得克萨斯州加尔维斯顿地区便发生了一起大型驳船撞击桥梁的重大事故,导致桥梁结构严重受损甚至断裂。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境内存在数十座易受船只冲击影响的桥梁,这无疑揭示了此类“脆弱性”问题并非个例。
近期,马里兰州同样出现了一座桥梁因一艘大型集装箱船失去动力而导致断裂倒塌的事件,进而使得整个港口陷入瘫痪状态。
这样的情况其实在向我们敲警钟,美国现在应该是把资源用在自己国家的基础设施上,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花大价钱支持外国的各种军事行动。
美国的基建现状,说实话,很多美国人都已经开始逆来顺受了,对于拜登政府喊的“重振制造业”,很多人其实都持怀疑态度。
因为就连基本的铁路都搞不好,其他的还谈什么?
再说说美国旧金山那个著名的170万美元公厕,只有14平米大小,却花了两年才建成。
这种事听着都觉得荒谬,但它实际上揭示了美国基建领域的深层次问题。
为啥一个如此小的项目都能花费这么多钱和时间?
首先是资金不足,虽然听起来讽刺,但大部分钱可能都花在了管理和调整计划上。其次,美国基建的管理体制复杂,决策过程需要各级部门协调,这大大延长了工程的时间,并提高了成本。
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日,众多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已然可以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然而,审视美国在此领域中的应用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其相对而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性。
这不仅让基建项目效率低下,也导致维护和更新成本高昂,新技术的缺乏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建的现代化和优化。
这些问题汇总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象:美国虽然在世界上拥有顶尖的科技和强大的经济力量,但在自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上却显得力不从心。
这种矛盾的现象,反映出了美国在内部资源配置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投资被过度集中在金融和科技领域,而对于那些维持日常运作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基建则相对忽视。
在当前严峻的基建危机面前,美国政府与广大人民必须从新的角度去审视本国各项建设事宜的轻重缓急。
所谓基础设施的牢固性并不仅仅对保障国家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维持长期、健康的经济增长的基石所在。
倘若失去了这一坚固的基建支柱,纵使科技水平再高超,经济体量再庞大,亦无法确保国家的稳定以及人民的幸福安康。
美国的崩塌将无法避免?
面对全球工业竞争,中国显示出了惊人的韧性和成长速度,而美国似乎正在逐渐失去领先地位。
现实情况是,中国不仅没有在疫情期间放慢脚步,反而加速了其工业产值的增长,全球市场份额也有显著提升。
对此,美国的反应多少有些错愕,似乎他们没想到中国会这么快地从全球经济变动中恢复甚至获益。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成功。在中国,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创业者,都能找到成熟的供应链和充足的产业工人支持其业务。
这种一站式的服务使得在中国开展业务变得非常高效。
再者,我国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规模宏大,不论是电力、铁路或是公路网络等均已跻身全球领先之列。
此举无疑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硬件保障。
然而,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尖端的科技实力,却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的问题,新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创新的步伐也相对滞后。
其中最为显著的例证便是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设立的工厂,历经数年时间,项目进展依然迟缓,远未能实现预期的工业产出。
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工业发展进程放缓的一个生动写照。
美国财长耶伦之前的发言也反映出了一种心态,认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构成了威胁,应该通过技术差距来保持美国的优势。
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的全球化世界里显得格外矛盾和不合时宜。全球经济是相互依存的,任何尝试削弱对方以维护自身利益的做法,都不会得到长远的成功。
更何况,美国的工业战略似乎也缺乏明确方向。在全球资源可以自由流动的今天,美国还在尝试通过保护主义来保持其工业优势,这种策略未必能奏效。
美国需要的是,如中国那样,不断地在基础设施和创新领域进行投资,而不是简单地阻止产业外流。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世界需要的是更多像中国这样能够提供完整产业链和强大基础设施支持的国家,这样不仅能提升全球经济的总体效率,也能促进各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扩大经济蛋糕,而不是在有限的蛋糕中争夺更大的份额,这才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对于美国来说,现在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摆脱过去依赖金融和服务业的经济模式,重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
美国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其经济结构和产业政策,才能在全球经济中重新获得竞争力。
总的来说,面对一个新兴的工业强国——中国,以及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美国需要做的不是限制竞争对手,而是深化自身的改革,加快创新步伐,重新构建能够支撑未来发展的强大工业和技术基础。
否则,它们可能真的会面临所谓的“帝国崩塌”,这种崩塌不是战争或突发事件那样的瞬间坍塌,而是长期竞争力的逐步丧失,最终在全球舞台上边缘化。
美国曾经是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其繁荣证明了全球合作的价值。
现在,如果能够调整策略,美国完全有能力引领一个新的全球化浪潮,这一次应更加注重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面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美国的应对策略应该是深化内部改革,重新激发创新和生产力,而不是封闭自我。
通过实现这些改革,美国不仅可以防止所谓的“帝国崩塌”,还可以确保在全球经济中继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帝国的崩塌不是必然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及时适应世界变化的需求,采取正确的策略前行。
只有这样,美国才能确保自己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中保持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避免衰落和崩塌的命运。
《美国又一座桥被撞了!当地基础设施薄弱已成民众的一大担忧》财联社
《美媒:基础设施正重塑地缘政治格局》参考消息
《“它会向榜首发起冲击”!“南方华尔街”崛起,得州将取代纽约?》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