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的淞沪会战,是抗战历史上规模最大,战况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
亲历此战的国民党将领李宗仁,在他的回忆录中如是控诉道:淞沪之战,简直是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
李宗仁
当时见证这场战争的外国记者,更是把它称为“血肉磨坊”和“东方绞肉机”。
那么,当时的中国政府出于什么目的,要跟日本人打这么一场战役呢?为什么会打得这么惨烈呢?
战前形势判断
淞沪会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为了转移国际视线,于1932年初在上海故意制造劳资冲突,然后以此为借口派遣军队介入上海。
驻守上海的蔡廷锴第十九路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可最后由于蒋介石的不作为而独木难支。
蔡廷锴
在列强的调停下,双方于5月5日签订了《上海停战协议》。
这协议中有一条规定,就是允许日本在上海驻扎三千人的海军陆战队。
1937年,日本人发动七七事变,掀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
但是当时主导日本内阁的统制派,打的主意还是像当年对付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那一套,以战逼谈。
企图以此把华北地区变成第二个东北地区,进而又谋求所谓的华东自治,然后扶持另外一个类似伪满洲国一样的政权。
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彻底吞并中国。
为了促成这一目的,七七事变后的第四天,日本内阁召开会议。
要派出五个师的兵力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以达到断绝中国外援,逼降南京政府的目的。
这也侧面证明了,日本这一阶段的战略目的还是以逼降为目的,所谓“三月亡中国”,指的就是这一点。
相反,如果它真的是奔着彻底灭亡南京国民政府来的,那五个师无论如何是不够的。
可日本人不明白的是,此时的天时地利人和,跟过去几十年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是受九一八的影响,此时抗日救亡的民族主义思潮,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共识了。
蒋介石就算有那个心,他也没有胆再跟日本签《何梅协定》那种承认伪满洲国的卖国条约了。
其次,过去蒋介石之所以对日军一忍再忍,那是因为他要攘外必先安内,他的核心诉求是剿灭共产党跟国内各路军阀。
可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短时间内已经打不了内战了,他在民意的推动下只能抗日。
他要是再敢坐视日军侵占华北,马上就得树倒猢狲散。
其三,华北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战略意义,远非东北可以相提并论。
东北又叫关外,是汉族核心领土之外一个自成体系的地理单元。
就算丢失了,那不还有燕山山脉抵挡来自关外的入侵吗?
可七七事变中被侵占的北平天津不一样啊!他们在古代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燕云十六州。
国民党那些智囊团,都是熟读中国历史的,他们很清楚这些地方丢了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南京跟北京之间,将再也没有什么屏障可以作为阻挡。
有朋友也许会说,不是还有长江淮河吗?
可问题是,我们的海军打得过日本人吗,你有制江权吗?
所以,别看南京跟平津相隔万里,可日本人的做法却无异于拿刀顶在国民党的喉咙上。
占领平津后,摆在日本人面前的选择有三个。
第一是沿着陇海铁路西进,一路攻取洛阳关中,进而南下秦岭吞并巴蜀,这招毒计如果成功,以川军的实力是断难抵挡的。那中国所谓的长久抗战,就化为泡影。
第二是沿着京汉铁路南下夺取湖广地区,从中国中部来个窝心拳,截断长江下游南京跟上游巴蜀的联系。
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的时候,就是走这条路,截断了上游的后蜀跟下游南唐之间的联系。
如果日本人选择这么做,那南京的蒋介石就会成为瓮中之鳖。
第三条路就是走京杭大运河,走山东,过两淮,饮马长江。清朝灭南明,走的就是这条路。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来说,它已经开始把物资转移到川蜀了,首都已经做好了被放弃的准备了。
所以它不怕日本人走第三条路的,唯独怕日本人走另外两条路,要真是那样可就完了。
因为当时物资还没有转移完毕,需要争取一些时间。
那要如何吸引日本人的注意力,不让他们把枪口对准湖广或者巴蜀呢?
蒋介石政府的办法,就是把日本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上海。
那他们凭什么吃定日本人,一定会把枪口转向上海呢?
因为上海是国际大舞台,更因为上海有三千日军。
如果这三千日军挨了欺负,日本政府没有任何反应,欺软怕硬的列强会怎么看他?会不会出手制止他在中国吃独食的行为?
所以,日本一定会增兵救援,只要国民党把赌本都压在上海,日本人来少了就赢不了。
要来,就必须得主力上。
这就是淞沪会战前的奇怪景象,双方都有充足的动机在这里搞事情。
从进攻到僵持
最先出手的是日本人。
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两名士兵擅自越界,闯入中方军事警戒区虹口机场,并打死守卫机场的中国士兵。
日军第三舰队司令官一面恶人先告状,找上海市长俞鸿钧要说法,一面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往上海增兵。
不料这次中国的态度却异常强硬,断然拒绝了日方的无理要求。
瞌睡正愁没枕头呢,你还自己送上门来?
两天后,也就是8月11日,蒋介石命令张治中将军带领87、88两个师,进驻上海北面杨树浦。这两个师是国民党最为精锐的两个德械师,没有之一。
张治中
老蒋一上来就把王牌压上,显然是要动真格了。
8月13日,双方正式交火,日本人以虹口为基地率先打响淞沪会战第一枪。
日军沿铁路延展,先后占领粤东大学和爱国女子中学两个据点,并试图向闸北地区发动进攻。
由“飞将军”孙元良带领的第88师,及时制止了日军的攻势,并向日军阵地发起了反攻。
此时国民政府也开始在江苏浙江一带调兵遣将,往上海战场增援。
开战两天后,上海地区的中国军队就由两万飙到了五万。
虽说中日单兵作战能力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这种绝对的兵力优势下,日本军队还是开始节节败退,刚占领的爱国女子中学据点,也被中国军队连根拔起。
同一天,日本内阁任命松井石根为上海派遣军总司令,带着三个师团两个大队从本土赶来支援。
松井石根
中国如果能赶在日军大部队到来之前,把上海的日军余孽消灭干净,然后沿着海岸线设防,不让日本人有抢滩登陆的机会,那么日本人的兵力优势,就没办法得以施展。
可很遗憾,蒋介石打的这一仗,本就是政治成分多于军事考虑。
除了前面所说的转移日本人攻击矛头,这一战略目的之外。老蒋更多的还是希望通过这场战争,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上演一场好戏,以博取国际上的同情。
自晚清以来,列强就在中国形成了一种牢不可破的均势制衡关系。
曾经像日本、俄国这些列强,都试图挑战这种均势,结果毫无例外地都遭到了列强的毒打。
所以,旧中国的政治精英对于这一套东西非常地迷信。
当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跟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坐等国际调停的荒唐做法,就是基于这一思想下的产物。
被现实毒打过一回之后,蒋介石依旧痴心不改,仍对列强抱有不切实际地幻想。
顺带说一句,淞沪会战开打的时候,列强正在开国联大会,蒋介石选择这个时机动手,可不是没有原因的。
8月14日,也就是中国军队高歌猛进的时候,蒋介石终于等来了他心心念念的国际调停。
英美法三国驻上海大使联合出面,要求双方停战。
蒋介石大喜过望,当天就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
正是这个命令,导致中国军队错过了此战唯一的胜机,让败退的日军有了重整旗鼓的机会。
16日,调停宣告失败,中国军队继续发动进攻,日军在上海百分之九十的据点遭到拔除,日军残部只能退入汇山码头负隅顽抗。
只要再加一把力,就能把鬼子赶下海了。
与此同时 ,空军方面也是喜讯频传。占了日军战机少的便宜,首次出战的中国空军在杭州空战中,取得了击落三架敌机,自身毫发无伤的首秀战绩。
可就在这摇摇欲坠之时,松井石根率领的增援部队来了,中国军队的受难日也随之而来。
8月22日,日本人在上海日军据守的海滩地带成功登陆,中国军队压力骤增。
宝山、罗店等战略要地相继沦陷。
可即使如此,中国军队也表现出了不俗的战斗力。
陈诚的王牌十八军,在后面也发起了猛烈的反扑,成功收复失地。
陈诚
与此同时,中国各路军阀的部队也从全国各地开赴上海增援,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最为团结的一次。
中国举国之力都已经扑在了上海,以当时的局面,如果指挥得当,就算没法取得胜利,也不至于大败。
民心士气都在,还是可以跟日本人掰掰手腕的。
因为在僵持阶段,中国军队打得是相当可歌可泣的。
就以桂系军队来说吧,这可是蒋介石的老对头,可六万桂军在宝山罗店一战,死战不退,苦守数天,全军覆没。
一向饱受批评的中央军也表现不俗,六十七军军长吴克仁为掩护部队后撤,全军覆没,以身殉国。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
大家要知道,热兵器时代军队伤亡只要达到百分之三十,就会引发崩溃,全军覆没这种情况是很罕见的。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双方对峙了两个多月后,时间来到11月3日。
随着日军持续增兵,中国军队面对的压力日渐增大。
陈诚和顾祝同建议蒋介石,把军队有序后撤到苏州太湖一线。
顾祝同
这个建议是对的,因为当年一·二八事件之后,上海就成了非军事区。
国民党政府为了安全起见,在临近上海的苏州太湖一带,修建了许多防御工事,号称是东方兴登堡。
如果把主力撤退到那里去,确实可以更有效地阻击日军。
因为吸引日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没必要在上海继续纠缠了。
可当时商讨解决中日问题的九国公约与会国,正在比利时召开呢,这时候撤退,多不体面啊?
蒋介石给前线的部队下令,要求他们再坚持个10到14天,务必等开完会再撤。
可这正好给了日军机会。
当时中国所有机动部队,已经被上海日军牢牢吸住,而日军却还能继续增兵。
真可谓是“公输般之攻械尽,而墨子之守御有余”。
开战之初,为了防备日本从战场侧翼的杭州湾登陆,国民政府派张发奎带着四个师、两个旅,在这里驻扎防守。
可战况胶灼的时候,蒋介石下了一道“幼儿园”军事家都不会下达的命令。
他居然把张发奎调到了正面战场,只给杭州湾方向留下了两个连。
11月4日,日军100艘大船在杭州湾登陆,中国军队的侧翼毫无阻挡地暴露在敌人面前。
有点军事常识的都知道,一旦侧翼被敌人逮住,那就不用再打了。
指挥战役的陈诚,慌忙派张发奎前去支援,并再次向蒋介石提出撤退。
可蒋介石的答复是再守三天。
都什么时候了?还要再守!赶紧弃车保帅才是正途啊。
张发奎
结果这一耽搁,让日本方面抓住了机会。
三天后日军全线反攻,中国军队被三面包围兵败如山倒。
这一仗中国军队牺牲了三十万人,其中有一半是大溃退的时候被杀的,而他们本来是可以不用死的。
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啊!
虽然结局并不完美,但是淞沪会战有着重要意义,它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立场:全中国紧密团结在一起,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也绝不终止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