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现在哈尔科夫是俄乌战场上的焦点。对于焦点问题,普京和泽连斯基都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谈话,他们的说法和前方的战事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在俄罗斯前线持续进攻的情况下,普京公开表示,俄军不准备全面占领哈尔科夫。而此时,泽连斯基也公开承认了自己缺三样东西,一个是缺人,再就是缺钱、缺武器。为了缺人这件事,他签署了法案,允许征召罪犯上战场。
但是招人、训练,到成建制送上战场,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为此,他们把预备队都派出来,调到了哈尔科夫。如果预备队都不够使了,那就要从顿巴斯,从赫尔松等地区,调兵增援哈尔科夫。
这么一调动,就正中俄罗斯之下怀。俄罗斯现在的进攻是试探性的,在多个战场上发动进攻,看看哪里是乌克兰的薄弱环节,他们并不想当年打巴赫穆特一样,在这里耗费自己的有生力量。
图为普京视察军队
战争就是这样,大家会从失败当中吸取教训,谁也不会说一条道跑到黑,那是很愚蠢的行为,没有人愿意那么干。
泽连斯基讲乌克兰紧缺人员,现在能够通过征召预备队或者征召罪犯来解决,但是缺武器这件事,恐怕不是一两天内就能解决的。
本来,乌克兰在西部有存放武器的地点,结果就在17号,被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寻找到目标,直接就给整个连窝端了。就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想要更多的武器上前线,就势必需要来自西方国家更多的支持。
他们现在武器短缺到什么程度呢?泽连斯基讲,乌军现在防空导弹系统只有正常数量应有的25%,就等于是短缺四分之三。他认为如果要在哈尔科夫抵挡住俄罗斯的进攻,至少需要120架到130架F-16战斗机。
当然,也不排除泽连斯基现在是夸大危机,希望军援赶紧到这么一种状况,但实际上他在夸大危机的同时,也会对乌军士气带来影响。
图为乌军士兵
现在前线如此胶灼,俄罗斯在一周时间内已经占领了70平方公里的土地。那么大家会问了,乌克兰能不能守住哈尔科夫?
昨天有人还给我留言说,乌克兰已经大反攻,俄罗斯已经撤退了,我说哪来的信源?现在战场上消息满天飞,我们从一个基本的逻辑上,看看乌克兰能不能守住哈尔科夫。
首先,我们讲哈尔科夫的时候要确认,哈尔科夫州,是一个很大的一片地;哈尔科夫市,是相对一个小地,但只是相对而言,哈尔科夫市有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有140到150万人口,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加沙的面积及人口,以色列打加沙打了7个多月,到现在还没有打下来。
这仅仅是哈尔科夫市,整个哈尔科夫州有3万多平方公里,也就是加沙的100倍,这么大的面积,就是没人抵抗,一点点占,那得多久啊?目前,俄罗斯占的也就70平方公里,大家可以算一下,占哈尔科夫面积的多少。
图为俄罗斯总统普京
按照俄罗斯官方的最初规划,是要在哈尔科夫和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边境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当时规划是2公里到5公里,现在俄军已经往前推进了10公里。
现在他们到了乌克兰第一条防御战线,其实乌军早有准备,他们有三条防御线。
最后一条是乌克兰地方当局修建的,据报道说是最坚固的一条。占领一些村镇相对容易,如果要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下,突破防线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突破防线,俄军用无人机、用导弹,最近一段时间是展开了疯狂的轰炸。而这种轰炸持续几周以后,俄军有可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这是俄军战术手册的一个准则,在大规模的地面进攻之前,一定要有2到3周的空中袭击。
图为爱国者3防空导弹系统
因此,泽连斯基说的防空设施短缺,只有正常应有数量的25%,这对乌克兰在前线来说是一个致命的事。当自己防空不行,被轰炸的时候,整个防线有可能会坍塌。如果俄罗斯调重兵进攻,那对乌克兰来说压力很大。
面对压力,乌克兰也做了准备。最近一周时间,他们从前方撤退了将近1万人,而随着战事的进展,会有更多的人撤退。
撤退,说的好听,就是离开自己的家园,颠沛流离。而在乌东地区,从哈尔科夫到扎波罗热、赫尔松,近百万乌克兰人或者留在当地被俄罗斯所管理,或者颠沛流离,背井离乡。
前阵我还看到一个报道,一个98岁的老太太,自己拄着2个小棍,步行10公里,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因为撤离的时候和他的亲人走散了。撤离之后,她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讲:“我当年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时候我们村子都没被炸,树也没被炸毁,现在什么都炸没了。”
图为俄乌前线
所以说,战争的残酷性超乎我们的想象,二战已经过去那么久远了,但现在这场战争就在我们面前,而战区里,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随时都可能被迫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
那么最后我们来回答,俄罗斯会不会完全地占领哈尔科夫。按普京的说法,不会完全地占领,只占领一部分,甚至哈尔科夫这座城市,俄军也未必有决心把它啃下来。但是现在无论占领多少,对乌克兰来说,对于处在战区的平民百姓的心理上,都是非常严重的伤害。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55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