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社交媒体上,我注意到一篇引发热议的文章,其点赞数之高,堪称热门之作,值得一读。文章中涉及多方面的信息,我将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与您分享。请您先阅读以下信息:一、昨日午后,家中失窃1000元;
二、自那时起,家中仅接待了张三一位访客;
三、张三到访时,我曾短暂外出买菜,家中无人;
四、张三曾有盗窃前科;
五、近期,张三经济状况不佳,曾向我借款未果;
六、发现失窃后,我多次联系张三,起初他拒接电话,后来直接关机。
基于这些信息,您有何推断?恕我直言,如果不是故意回避,大多数人可能会首先怀疑张三。
我要补充的是,上述每一条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经得起任何人的查验,包括执法部门。到了这一步,恐怕很多人已经断定张三就是窃贼。然而,我并未透露所有细节。其一,我儿子近日在家,他曾有偷窃家中的行为;
其二,我确实给张三打了电话,但那是在凌晨三点,且他次日一早就回电了。现在,您是否认为张三可能是无辜的?
但我还有所保留,我们已审问过儿子,确信这次并非他所为;张三虽回电,但在询问失窃一事时显得支支吾吾,最终挂断了电话。如此一来,张三的嫌疑似乎又加重了。
这个推理游戏可以无限进行下去,我可以保证每次提供的信息都是真实的,没有一丝谎言。但选择透露哪些信息,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公众朝我想要的方向思考。那些可能改变结论的信息,自然被我选择性地隐藏了起来。这样做,我还规避了责任风险,因为我只是提供了事实,并未给出任何结论,那些结论都是公众自行得出的。即便有人因此被误导、产生过激行为,我也不太可能承担责任。毕竟,结论是他们自己得出的,行为是他们自己执行的,我只是陈述了事实而已。
实际上,这些文字游戏只是带节奏的初级手段。更高明的手法包括虚空类比、制造反差、强化刻板印象等。例如,通过讲述一个与张三同名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或者强调我与张三的关系如何亲密,我曾多次帮助他,从而制造出张三忘恩负义的印象,引发公众的愤怒情绪。
那些在互联网上通过选择性透露事实来带节奏的行为,虽然遇到辟谣时可能不堪一击,但真正难以对付的是那些故意只说一部分事实,让公众自行得出结论的言论。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阅读时代,如果内容创作者有意截取信息来引导公众,其效果可想而知。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资深记者,他的观点独特而深刻。他提醒我们,在面对网络舆论时,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轻易被他人的言论所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分辨信息的真伪,不要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不知道您阅读后有何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53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