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要达到多少, 才能比得上80年代的“万元户”, 你超过了吗?

养护科普小陈2024-05-19 11:25:05  67

“万元户”——对于现在的00后、10后而言,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他们没有办法理解到这个称谓在过去所代表的经济价值。1万元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可能只是一台新出的苹果手机的价格,在新一线城市,甚至连一平方米的房价都抵不上。

现在的北上广,工资水平动辄就上万,“一万元”不过是一个月的工资,在大城市能够购买的东西也不过寥寥。但在上世纪70、80年代,“万元户”是富裕的代表,尤其对于小镇而言,方圆几十里能够有一家万元户,那在小镇都是出了名的,甚至会被称赞“光宗耀祖”。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资产要达到多少,才能比得上80年代的“万元户”呢?你超过了吗?

一、居民收入的大变化

在薪资水平动辄上万的现代大都市,人们觉得一万元并不算太高的收入。

在金融行业、新兴互联网行业、人工智能行业等领域,时常曝出“年薪百万”“月薪三万以上”等信息。

对于盈利性较高的行业而言,对于部分高工资的技能型人才而言,“一万元”不过是几天的工资收入。而对于目前大热大火的头部主播、影视明星,一万元不过是一场直播、一次活动的“小零头”。

而在上世纪80年代,对于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一年的收入都难以达到一万元。

根据2019年的相关报道,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八口之家而言,一整年的收入也不过400元,甚至对于普通农村家庭而言,一年全家的收入也只有200多元。

197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元,即使家庭里所有劳动力都出去工作,一年的家庭总收入也不会超过1000元,况且在当时,并不是人人都能找到薪资水平达到平均标准的工作。

作为60后的叔叔,常常跟我提起自己刚上班时,月收入只有32元,但是靠着这30多元养活自己的小家却是绰绰有余。从购买力的角度而言,在80年代,一个月30-50元的工资收入,能够让一个五口之家吃饱穿暖,并且还可以有结余作为存储的“小金库”。也就是说,当年的30元工资,可以抵得上如今的5000元工资,按照这样的换算方式,80年代的万元户相当于现在收入在30万左右的家庭。

还有人表示,算上通货膨胀,可能的50到100万才能享受80年代万元户的水平。

虽然听起来不算多,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家庭而言,30万也不是一个特别大的数目。

但除了比较数字的大小变化,我们还需要参考当年的生活水平和物价水平。

以目前占据家庭资产投入比重最大的房产为例,80年代的商品房价格大概在200元/㎡,1万元可以买到一个50平米的房子,甚至在一些三四线城市,1万元可以买下一个二层小院。但如今的30万元,以西安、郑州这些城市为例,想要买下一套80平的房子,可能仅仅只是够用来支付20%的首付,即使同样是购买50平方米的一套房子,也无法达到总房价的一半价格。况且,现在整体经济水平上涨,大家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都有所提高了。

在80年代,当多数人只是能顾上温饱之时,能够购买电视机、自行车的“万元户”便成为了大家羡慕的对象。

二、物价对比的大差距

判断财富的拥有量看得不是手中金钱的数量,而是需要根据当时社会阶段的整体财富拥有量和货币的购买力来进行判断。现在的一万元可能连一个名牌包包或者名牌手表都无法买到,但在80年代,一万元可以做成很多大事。从温饱来看,一万元对于80年代的“吃饱穿暖”可以说是一笔巨款,按照当时的物价,一万元可以支撑一个家庭将近10年的吃喝用度。

我们先来看看80年代的物价,从日常的米面油来看,当时的米价是1角4分钱左右一斤,食用油则是8角左右一升,猪肉7角7分钱一斤,当年下馆子请客,花费也不会超过5元钱。对比现在的物价,基本都上涨了20倍到25倍之间。

当时的孩子4分钱买一个冰棒就可以满足夏天的快乐,普通家庭一个月吃一顿肉便觉得很幸福。所以说,售价2780元的27寸大彩电、售价近万元的大哥大,对于普通家庭来讲,简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万元户”却能够买的起。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买上一辆售价189元的凤凰牌自行车,也是需要花费一个工人半年多的工资收入。从结婚这件人生大事来看,80年代的彩礼大概是在600—800元,酒席费用以河南地区为例,一桌大概在25元—30元,需要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三大件,总体下来,结一次婚的大概费用是在3000元,几乎包揽结婚所产生的所有费用。与现在的“天价”彩礼和有房有车的要求相比,经济负担和压力要小得多。

现在的婚恋市场,一些女方第一次到男方家里去的红包都需要给“一万一千元”。

预示“万里挑一”,更遑论房子、车子、酒席、仪式等等花费。据报道,现在年轻人结婚除去车房,单单是酒席和仪式,在一线城市都需要花费十几万。

所以,当金钱的购买力随着通货膨胀而不断下降,即使用一定的计算方式换算,一万元和30万元的购买力也完全有所不同,足以看出当时的“万元户”财力确实比较雄厚。

再说教育,80年代的人们,已经明确读书能够为人生赢得好出路,已经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认为需要通过识字、通过学习技能来获得立身之本,满足生存需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拥有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当时的学费大概是4-5元一个学期,对于普通工薪家庭而言,尚属可以承担的范围,但对于一般农村家庭而言,承担这个费用便会有些吃力,尤其是在家中孩子较多的情况下,读书上学就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而对于“万元户”而言,将孩子送去读书识字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此之外,还有经济条件为孩子找家教老师、英文老师、才艺老师等等。现在的教育,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免除了学费,但教育的花费依然不少。

内卷化的教育,让孩子失去快乐童年的同时,教育支出的金额也成为了压在父母肩上的重担。课外辅导、才艺学习、技能培养,唯恐落后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花起钱来毫不手软。

考证、升学过程中的成绩提升等,在课外辅导和培训班上,每年花费就不止一万。

经历过80、90年代的上一辈,总是会感叹“钱不值钱了”。

这样的感叹便是来源于购买力的下降,即使人们手中的存款已经达到了20万、30万,但对于生活支出、教育支出、医疗负担、买房压力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80年代的“万元户”,这些支出对于他们而言,确实完全可以承受甚至还有结余的。

三、经济的富足和社会幸福感的拥有

2024年的今天,我们该拥有多少资产,才能比得上80年代的“万元户”?

要思考这个问题,除了根据收入水平的变化、购买力的差距去进行折算之外,我们还需要去考虑整体社会经济大盘的容量,也就是目前的经济“蛋糕”究竟有多大?30万,对于很多家庭而言,在现在社会,想要拥有这个存款数额,也是困难的。

从购买力角度而讲,确实相比80年代,能够拥有的东西也大不如从前。

80年代的“万元户”令人艳羡,代表高资产、高财富象征的原因,还在于“万元户”数量很少。有人曾经根据深圳80年代的“万元户”数量进行计算,推算出全国当时的“万元户”只占全国家庭数量的2.4%。

虽然这个最终数据结果并不完全准确,但也具备一定的有效性。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在社会生产力普遍较低的80年代,“万元户”属于极度稀缺的,数量很少。

换句话讲,在社会财富这个“蛋糕”较小时,“万元户”相当于拥有了社会较多的财富份额。

而如今,整个社会财富的体量增加,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百万户”“千万户”“上亿户”,但他们拥有社会财富的份额却不一定有80年代的万元户多,因为“蛋糕”已经做的足够大了。在现在的经济状况下,究竟拥有多少资产才能比得上80年代的“万元户”?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很难用具体的数字去回答。

即使通过精密的公式计算出了具体的数字,对于现代人而言,拥有同样量的金钱却也无法再拥有同样量的幸福感了。

幸福感的拥有固然和经济的富足密切相关,但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内卷的市场情况下,即使和“万元户”拥有了同等的财富数量、同等的购买力和同等的财富占有量,能不能感受到同等的幸福,也是很难说的。

参考内容来源:

1、金融界 (来源:新华网)2018-10-01——《衣食住行用 40年收支之变尽在这几张图(总览篇)》

2、经济参考网 2019-09-16——《一文读懂|新中国70年家庭财富变迁》

3、方志大名(澎湃号) 2023-11-08——《回忆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工资与物价》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5133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