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晚年从不关家门, 儿子: 东西快被偷光了, 郭子仪: 保命要紧

青文评过去2024-05-15 09:41:10  59

在古代,“功高震主者死”已经成了一种惯例。作为武将,甭管你多忠心,皇帝都不会放心。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皇帝他又不是武将肚子里的蛔虫,他怎么确定武将到底是忠是奸?

王莽在篡汉之前,那也是忠厚之臣。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前,那也是周世宗柴荣的心腹忠臣。结果呢?所以,皇帝提防手握重兵的武将是有必要的。

在这一情况下,功高震主还得以善终之人,可谓是少之又少。其中最有名的,除了汉武帝时期的卫青,就数唐朝的郭子仪了。

而且郭子仪比卫青多活差不多30年,他这善终的含金量可就比卫青高了不止一星半点了。

郭子仪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从他的一个奇怪习惯中,便可窥得一二。

奇怪的王爷

一日,上朝的路上。汾阳郡王郭子仪遇到了兵部尚书,双方一番寒暄后,兵部尚书突然小声问道:“老郭呀,听说你家又丢东西了?这都第几回了?”

郭子仪笑道:“确有此事,你消息倒是灵通呀,昨晚刚丢的东西,你今天一大早就知道了。”

兵部尚书也乐了,说道:“这能怪我吗?你昨晚在家里大发雷霆,那声音,隔着三条街都能听到。不是我说了,以后遇到这种事别声张,这又不是什么好事,弄得人尽皆知干嘛?你都一把年纪了,还是个王爷,要注意下形象。”

郭子仪拱了拱手,说道:“我说老弟呀,我们相识多年,我什么性格你还不知道?我这人就是个直性子,可不喜欢那些虚的。我做事光明磊落,难道还有人敢说我半句不是?”

兵部尚书和郭子仪是老相识了,此刻还是忍不住提醒道:“别怪兄弟啰唆,这丢点普通东西倒没什么,但是万一丢了御赐之物,那麻烦可就大了。我再老生常谈一次,你还是把家里大门重新安上吧。糖糖王府,大门洞开,真不是个事。”

郭子仪摆了摆手,说道:“行,听你的,下次,下次一定。”

兵部尚书直摇头,他明白,自己的话白说了,对方明显没往心里去。不过他该说的都说了,剩下的只能看郭子仪自己了。

等他们到了皇宫,郭子仪家里丢东西的时候果然已经人尽皆知,不少熟识的大臣都跑过来询问。更离谱的是,早朝的时候,唐代宗都特意问及此事,并提醒郭子仪要小心小偷。当然,郭子仪嘴上说好,但是显然没有真放在心上。唐代宗对于这位王爷也是很无语。

郭子仪之所以家里频频丢东西,怪不得别人。别的重臣府上,哪个不是守卫森严?但是到了郭子仪这里,不仅护院没几个,就连大门都干脆拆了。按照他的说法,这样通风,凉快。这才给了一些大胆贼人以可乘之机。

他的儿子曾多次为此提醒郭子仪,建议把大门安上去,再多雇些护院。郭子仪狠狠地敲了一下儿子的头,说道:“你个榆木脑袋,读书读傻了?真要按你说的去做,我们满门上下离死就不远了。”

郭子仪为何会这么做呢?这就要从他当时的处境说起了。

进退两难的郭子仪

郭子仪出自太原郭氏,也算是世家大族的子弟。不过他和家族里其他人不同,他对入朝为官没啥兴趣,他想做个武将驰骋沙场、为国效力。

他从小习武,练就一身本事。同时,他也花了不少工夫钻研兵法,可谓是文韬武略样样精通。

成年后,他告辞父母,前往长安城,参加“武举考试”,一举夺冠,高中武状元。因此,得授左卫长一职。

不过郭子仪早年的仕途并不顺利。我们知道,武将升迁的标准就一个:功绩。你有多大功绩,就能升多大的官。

当时的唐朝如日中天,哪有人不长眼敢招惹唐朝。郭子仪自然也就没啥建功立业的机会了。

直到公元749年,郭子仪才坐到正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的位置。此时,郭子仪已经52岁了。他却迟迟未能得到一展抱负的机会。

直到6年后,58岁的郭子仪才迎来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当时,唐朝精锐近半掌握在安禄山手中,加上他突然发难,朝廷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等唐玄宗反应过来,安禄山的大军已经快兵临城下了。唐玄宗只得带着文武百官远遁。

而与此同时,郭子仪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便出兵讨逆。接连大败叛军,杀敌数万。后来与李光弼兵合一处,大败史思明,杀敌四万。史思明望风而逃,不敢与之对决。一时间,郭子仪声名大噪。

唐肃宗继位后,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事、天下兵马副元帅,统帅15万朝廷大军,征讨叛逆。

郭子仪用兵,奇正相辅,且赏罚分明,将士们愿意用命、士气高涨,因此郭子仪屡战屡胜。在当时百姓心目中,他宛如战神一般地存在。

眼看大局已定后,便开始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进谗言,导致郭子仪被夺兵权,只得闲赋在家。此时,皇帝对他的不放心已经有些显露了。

后来战事不利,唐肃宗才不得不厚着脸皮请郭子仪再度出山,很快便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

唐代宗继位后,对郭子仪这些手握重兵的大将不放心,加上有人进谗言,郭子仪再次被罢官。

到了唐代宗后期,吐蕃崛起,时常兵犯大唐。在多次试探后,吐蕃组织了一支大军,一路攻城掠地,直指唐朝腹地。

此时的唐朝,名将凋零。唐代宗没辙,只得再度请郭子仪出山。郭子仪虽然年事已高,经历和体能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他凭借丰富的阅历,以及兵法知识,指挥唐军大败吐蕃。将吐蕃大军一直赶回了老家。

吐蕃也是被打怕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再招惹唐朝。

等做完这一切,郭子仪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此时的他不仅封王,而且在军中威望极高。甚至有说法,军中士兵不认皇帝,就认他郭子仪。这可不是好事,他已经犯了皇帝的忌讳。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如此,辞官回家得了。有时候,不是你想退就能退的。朝中多小人。他为官那么多年,还有不少政敌。如果他辞官,放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这些人是不会介意落井下石的。为了保住自己的家族,他不能放弃已有的权力、地位。

郭子仪的大智慧

为了应对这个局面,郭子仪做了许多事。其中之一便是打开家门,夜不闭户。

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彰显自己心胸坦荡,没有秘密。甚至他家都没有门卫,谁都可以随意出入王府。每天有谁去了他家,所有人都一目了然。

都说宫里没秘密,皇帝在宫里说了啥,做了啥,第二天那些大臣就人尽皆知了。但是郭子仪家里发生点事情,不用等第二天,三五个小时就能满城尽知。

此举便是为了打消皇帝的猜忌,告诉皇帝,自己不可能密谋什么。

当然,光靠这样,是不足以全身而退的。郭子仪明白,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真正麻烦的反而是那些小人物。

权宦鱼朝恩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此人小肚鸡肠,一直嫉妒郭子仪的赫赫战功,因此经常在皇帝面前进谗言。郭子仪领军出征吐蕃的时候,鱼朝恩却派人去掘了郭子玉父母的坟墓。

他就是想故意激怒郭子仪,因私废公,识字调动军队,这样便有借口除掉郭子仪。

等郭子仪班师回朝后,得知此事,却没有怪罪鱼朝恩,反而感叹,这都是天意。

后来,鱼朝恩宴请郭子仪。郭子仪的同僚、好友都劝说其不要前往,那肯定是“鸿门宴”。结果郭子仪不仅赴宴了,而且只带了十几个随从。连护卫都没带。

鱼朝恩十分意外,问道:“你不怕这是‘鸿门宴’吗?”

郭子仪笑道:“怕?为什么要怕?你这人本性不坏,我信得过你。”

鱼朝恩闻言,大感惭愧。被郭子仪的大度所折服,此后对他十分敬重,再也没有为难过他了。

还有一个叫卢杞的人,在他还是一个小官的时候,郭子仪就看出来此人将来必定位极人臣。而且郭子仪还看出,卢杞此人心胸狭隘,很记仇。

为此,在和卢杞交往的过程中,处处照顾他的感受。虽然当时二人的地位相差悬殊,卢杞与郭子仪交谈却如沐春风。

后来卢杞得势后,打压朝臣、排除异己。唯独对待郭子仪及其儿子,卢杞总是礼遇有加,格外照顾。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总之,郭子仪照顾到了所有人的感受,广结善缘。都说“墙倒众人推”,但是反过来,如果众人都支持你,帮着你,那自然立于不败之地。

所有事情都是人做的,因此,只要搞定了人,自然也就搞定了事。这才是郭子仪功高震主,却得以善终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

《新唐书》

《旧唐书》

《智囊》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4611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