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袁公博
编辑|t
引言
在湖北省钟祥市东北郊的纯德山,有一个国家5A级景区:明显陵。
它是明代单体面积最大的皇陵,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蜿蜒的神道设计独特,早春的阳光照射高大的龙首龟蚨睿功圣德碑,拖出长长的影子,更是显得庄严肃穆。
由于附近景点密度低,且钟祥市尚未开通高铁,故而来此旅游,常有包场之感。
这里埋葬着明睿宗朱祐杬。
(明显陵)
等会,那边那位可能要说了:“你蒙谁呐!?明朝哪有这么个皇帝?”
没错,此人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个皇帝是怎么冒出来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嘉靖朝的头一件大事:大礼议事件。
(嘉靖皇帝)
一、聪明的小皇帝
北京西南的房山区有个镇,叫良乡镇,过去是个县,由于北京城区的扩大被吸收了进去,其居民幸运地拿到了北京户口。
1521年农历四月二十二,大明王朝的新储君就在这里驻跸,准备进入紫禁城登基。
南来京城的官员在这里歇脚,并不奇怪,这是明清两代的惯例。
(明显陵)
奇怪的是,储君为什么会从这里走?
原来此前不久,玩了一辈子的明武宗朱厚照终于把自己玩死了。
内阁首辅杨廷和先是松了口气,终于不用再伺候这位想一出是一出的皇帝了。
皇帝可以有很多优点,想象力丰富不该是其中之一,起码杨廷和是这么认为的。
松了一口气后,杨廷和想到武宗皇帝其实留下了一个更致命的问题:新皇帝是谁?
(今日良乡)
朱厚照玩了一辈子,阅女无数,他和李凤姐的故事更是大明热搜头条,可就是没留下儿子。
不但他没有,他爹朱佑樘也只有他这一个独苗,这下孝宗一脉算是绝了后。
内阁赶紧召开紧急会议,展开磋商。
其实也没什么可商量的,按《皇明祖训》上的原则,该排到朱厚熜了,老朱定的规矩,没人敢反对。
于是就有了朱厚熜驻跸良乡的一幕。
(皇明祖训)
杨廷和给新皇帝拟了个年号“绍治”,意思很简单,绍述弘治嘛,就是继承朱佑樘。
礼部给定的规矩是:入东安门,居文华殿。
14岁的朱厚熜想象了一下,这不是太子的礼节吗?难道说杨廷和想让他认孝宗为爹?正常人当然无法接受认别人当爹,所以他提出要从午门进,行天子礼。
朱厚熜丰富的想象力勾起了杨廷和痛苦的回忆,他也不愿让步,于是两人就茬上了。
(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熜微微一笑:“不让我进午门?那我就不进了,这皇帝我也不当了,我先回家吃饭了。”
朱厚熜撂挑子,杨廷和真没办法,他只有妥协。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嘉靖对生父的名份是极其敏感的,宁可不当皇帝也不愿认别人做爹,这才有了后来的大礼议事件。
(嘉靖皇帝)
二、“你爹不是你爹”到底有没有道理
大礼议事件的过程很简单,无非就是两群人在讨论嘉靖到底该不该认他亲爹为爹。
两群人一群以杨廷和父子相继,认为嘉靖他“爹”不该是他亲爹,而是孝宗皇帝,可称为“继嗣派”。
一派以张璁为首,认为嘉靖他“爹”就是他亲爹,可称为“继统派”,对此,嘉靖高度评价:“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
(明朝大臣)
杨廷和顶了几年后,年老体衰,只好退休回家,由他儿子杨慎继承了“继嗣派”,继续吐沫横飞的口水战。
杨慎你可能不熟,但说起“滚滚长江东逝水”你一定知道,《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三国演义)
大礼议的高潮“左顺门事件”也是此公发起。
他听说皇帝执意要把亲爹当爹,觉得国将不国了,就带了两百多官员去左顺门哭丧,临行之时、还喊了句威武霸气的口号: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嘉靖听闻:要死是吧?没见过这么奇怪的要求,那就通通脱了裤子打屁股。
两百多官员一齐打屁股,场面蔚为壮观。
(明代大臣)
对于大礼议事件的问题是:“你爹不是你爹”到底有没有道理,两边人在争个什么?
孔子云:“唯器与名,不可假人。”,“名不正则言不顺。”,在传统社会,“正名”是个极其重要的事、甚至被抬到了与“神器”等同。
两边人就是要理顺嘉靖亲生父亲朱祐杬的名份问题,正名后才能用名,才能确定祭祀礼仪,而“国家大事,唯祀与戎”,确定祭祀礼仪是王朝的根本大计,关乎天下人心,所以必须要争。
大礼议的核心是情礼之争,杨廷和认为继统和继嗣应该合一,因此嘉靖能即位的前提是继承孝宗之嗣,对于《皇明祖训》中的“兄终弟及”,杨廷和认为朱厚照和朱厚熜不是亲兄弟,故此不符合兄终弟及,要按父死子继,因此要认孝宗为父。
(杨慎)
张璁则认为继统不必继嗣,《皇明祖训》中的“兄终弟及”可以做扩展解释,堂兄弟也行,可以认为是继承了孝宗之前的宪宗,这个原则也可避免幼主登基,外戚摄政。国赖长君,这符合国家稳定的要求。
双方本来是各有道理,但杨廷和在论理中几次变动说法,一会说继承孝宗,一会又说继承武宗,削弱了自身的说服力,加之嘉靖皇帝本人的倾向,到嘉靖十七年,经过几次争论,“继统派”最终战胜,嘉靖生父朱祐杬被加尊皇帝位,其陵墓也被扩建,这就是明显陵。
(官员争论)
三、大礼议的余波
在大礼议事件中被打了屁股的杨慎,伤害没养好就又被流放云南。
当时的云南可没发展出旅游业,也没有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姑娘,是妥妥的苦地方。
杨慎在云南三十多年,按规矩可以回家了,却没人敢批准他的申请,自作主张溜回老家四川后,四川官员怕得罪皇帝,又把他送了回去。
(临江仙)
嘉靖皇帝在位45年,6次大赦天下,就是对杨慎始终不原谅。最终杨慎客死异乡,死前几天留下了那首著名的《临江仙》。
除了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外,大礼议事件的另一个后果是开启了明代中后期的恶性党争,毒害了明代士人的风气。
在此之前,明代士大夫的“争”多体现在与皇帝相争,大礼议事件后,则转为互相攻讦。
(明朝大臣)
大臣与皇帝争,是对皇权的某种制约,大体上还算健康力量,互相党争,则没有底线。
同时,这种党争还常常表现为道德争论,双方都举起道德的大棒,不讲是非,而是揪住动机,指责对方是坏人。
所谓“论心世上无完人”,道德攻击降低了争论的质量,也使得双方陷入撇不清的泥潭,拉低了行政效率。
因此说,大礼议造成的恶果是长远的,甚至是明朝灭亡的伏笔。
参考资料:
刘文.明代大礼议的情礼分歧与论证方法[J].伦理学研究,2022,(01):42-47.
王慎行,王旭,王翔宇,等.“大礼议”事件的影响——明代党争与道德政治方面[J].今古文创,2021,(14):51-54.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44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