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16日报道 中国新能源产业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是中国优质产能造福世界的一个缩影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作为中国外贸“新三样”,广受全球消费者青睐的秘密何在?高品质、性价比吸引消费者“用脚投票”,合作机遇吸引合作伙伴“从心而行”。而在家庭和企业的“小账本”之外,迫切渴望解决绿色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也欢迎中国提供低碳解决方案和技术赋能。
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是中国优质产能造福世界的一个缩影。
▲3月27日,观众在泰国曼谷国际车展上参观MG Cyberster汽车。(图片来自参考消息网 王腾 摄)
消费者“实惠账”:中国品牌性价比高
以热爱挑战闻名的“网红”双胞胎兄弟罗斯·特纳和雨果·特纳驾驶上汽集团MG Cyberster电动汽车,去年秋天从英国出发,一路穿越欧亚大陆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日前往包括上海、深圳和北京在内的多个中国城市。
“在MG Cyberster电动汽车全球首发时,我们就发现,这款汽车在互联网上备受关注,当时我们就特别希望可以驾驶这辆汽车。”雨果·特纳说,驾驶中国电动汽车从伦敦出发,一路经过多个国家和地区到上海,这样的体验非常特别。
和雨果·特纳有类似感受的还有新西兰Rotorua MG门店负责人理查德·范德恩格尔。“以前,新西兰居民不熟悉中国品牌,我们在卖车时需要做很多背景介绍铺垫,现在,不少新西兰居民会为了中国电动汽车慕名而来。”范德恩格尔说,新西兰85%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消费者愿意“用脚投票”支持新能源汽车。
在海外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分享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观察。在今年初的2024年日内瓦国际车展上,中国汽车品牌毫无疑问再次抢占“镁光灯”。
在YouTube上拥有25万订阅的账号“SDA Dan Cars”称,2024年日内瓦国际车展上最大最抢眼的展台中必然包含中国品牌,“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中国品牌进入欧洲,我们应该对中国品牌说‘欢迎你’。作为消费者,购买中国车是一种双赢”。
YouTube账号“MOBILITY INSIDER”在对2024年日内瓦国际车展的亮点介绍中,首先展示中国车企比亚迪的展台,他反复使用“众所周知的高质量”“设计好”“非常具有吸引力”等评价。在介绍“海豹”时他说,中国车“海豹”的品质很高,坐在车里能明显体验到高级感,它的实用性、续航里程以及价格比某些海外品牌更具吸引力。
还有外国网友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评论,经过十多年激烈竞争,中国车企已站稳脚跟,“看看中国本土市场你就会明白,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性价比更高,消费者用同样价格可以买到比日系、德系车品质更好的车”。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500万辆级,出口均价达到1.9万美元,实现“量价齐升”,“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出口不仅脚步更远,其品质和认可度也在不断走高”。
实际上,在海外销售的同款中国汽车比国内市场更贵。一家车企负责人说,不少头部中国品牌在海外的定价模式是国内价格加上交通物流、销售通路等费用之后的价格。以欧洲为例,同款车型比国内贵大约两万元,“并不存在低价抢市场”。
▲2月28日,观众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2024年日内瓦国际车展上参观比亚迪新款发动机。(图片来自参考消息网 孟鼎博 摄)
合作伙伴“双赢账”: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近距离观察中国外贸“新三样”出口的海外企业家指出,中国外贸“新三样”受欢迎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与世界互利共赢。
“我的中国之行收获颇丰。”4月底,整车物流服务供应商德国莫索夫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约尔格·莫索夫专程前往中国,考察企业在上海最新成立的亚太业务中心,并与上汽名爵、比亚迪等中国自主品牌负责人见面,进一步推进中国汽车出口欧洲业务。
“中国汽车让我们大开眼界,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产品性能都很好,在欧洲非常受欢迎。”从业超过30年的约尔格·莫索夫说,自己见证了中欧汽车产能合作的变迁。
他回忆说,自己第一次来上海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主要的工作是帮助大众集团向中国出口汽车。而现在,随着中国汽车出口欧洲“爆发式增长”,莫索夫的中国合作伙伴名单越来越长。
约尔格·莫索夫举例说,2023年,企业帮助名爵品牌完成11000辆汽车出口德国的运输,而在2024年,他的目标是“仅在德国市场就要运输24000辆名爵汽车”。
“中国是莫索夫集团的重要战略市场,这不仅因为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因为投资中国意味着莫索夫集团有更多机会与中国企业合作共创,通过相互合作和学习,促进发展,保持全球竞争力。”约尔格·莫索夫说。
“我们希望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得到改善,而不是‘脱钩断链’,中德经贸合作前景广阔。”约尔格·莫索夫说,“我们支持公平贸易,因为公平贸易意味着最好的产品以最好的价格取胜。欧盟的明确目标是最终实现零碳排放,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考虑在欧洲建厂,这也给中德汽车产业合作带来更多机遇。”
另一位实现身份转换的欧洲市场顾问也在刚刚结束的北京车展上收获满满。过去,他在中国市场实现所在欧洲汽车品牌销售的“新纪录”,现在,他扮演连通中国车企和欧洲客户的桥梁,帮助中国汽车更好“走出去”。“中国电动汽车在智能科技方面非常领先,品质得到欧洲消费者认可。”
“有市场就有合作可能性。今年,有很多德国的经销商朋友问我对中国汽车的看法,这样的兴趣度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希望能跟中国车企合作,在海外销售中国电动汽车。”
“我的一位中国客户去年邀请800位国际客人参加他们在上海车展的新车发布会,今年的报名人数居然超过2000位!”
他说:“过去数十年,中国市场张开双臂欢迎全世界先进的汽车技术和产品。如今,中国汽车制造商和科技企业为世界提供出色的电动化、智能化服务和产品,让这个生态系统蓬勃发展。这种技术进步不会构成威胁,从长远来看,它将帮助车企生产出更好的汽车,这些创新成果最终让我们的客户获益。”
▲2023年5月4日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拍摄的卡普恰盖100兆瓦光伏电站(新华社发)
绿色发展“未来账”:携手共解低碳课题
中国“新三样”出海,既有中国企业身怀其璧想要“出去闯一闯”的欲望,也有海外绿色转型等待携手“解题人”的渴求,这是“走出去”“请进来”的供需双方精准对接,绝非中国单向的低质输出。
在应对气候变化紧迫性空前高涨的今天,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课题。但在走向绿色的这条道路上,一些出发更早、走在前面的国家已开始用“碳”作为一种国际贸易、洽谈的壁垒与工具,一大批“后进生”不得不面临既要发展又要低碳的艰难平衡。而中国不懈解题,用自己摸索研究出的方法、技术和海外其他国家一起奋起直追。
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的卡普恰盖100兆瓦光伏电站,连片的光伏面板就像茫茫戈壁上一汪湖泊反射出太阳的光辉。该电站正是由中国企业寰泰能源与哈萨克斯坦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建设的。
卡普恰盖100兆瓦光伏电站对于当地人意义非凡,在2019年并网投运的时候,实现当地大规模新能源电站从无到有的突破。据了解,寰泰能源在哈萨克斯坦投资的新能源项目中有6个总计380兆瓦的新能源项目已并网运营,年发电量可满足约60万户当地居民的用电需求,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万吨。
寰泰能源董事长南逸表示,作为一家围绕“一带一路”开展新能源投资的中国民营企业,我们持续为投资所在国带来环境友好、可持续、可负担的清洁能源电力,进一步降低当地电价,用中国智慧、中国技术、中国方案为当地增添绿意,也为全球绿色低碳进程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有句谚语,“花香自有蜂蝶来,货好顾客满柜台”。国际贸易虽是一个大命题,但落到每一个订单上其实都反映最朴素的经商道理——没有好货、没有技术、没有实惠,不会有人“吃亏”也要跟中国做生意。
在迪拜附近的沙漠,有一个目前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投资规模最大、熔盐罐储热量最大的光热光伏综合能源项目。
据了解,项目投产后,能够让当地32万户家庭用上清洁电力,每年可减少16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如此重大的项目,中国企业上海电气作为重要的合作方参与其中,并通过先进工艺技术和管理能力,发挥电站产业集成化优势,让这个新能源标杆工程在中东沙漠腹地熠熠生辉。
“上海电气在迪拜光热光伏项目的执行成果有目共睹,也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迪拜光热光伏项目必将成为阿联酋乃至中东地区具有标志意义的新能源工程。”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董事会主席穆罕默德·阿布纳扬表示,我们也期待与上海电气这样优秀的国际伙伴再度携手合作,在能源、海水淡化、投资合作等更多领域实现更大突破。
在欧洲,西班牙看好中国企业远景科技集团在鄂尔多斯打造的全球首创零碳产业园模式,与远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西班牙碳中和进程。双方约定在西班牙建设欧洲大陆首个零碳产业园,并布局动力电池超级工厂、智能物联技术中心、绿氢工厂、智能风电装备等业务。
不仅算好绿色宏观大账目,中国绿色低碳新技术、新成果的智慧外溢,也让海外个人的家庭小账本获益。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光伏总产能80%以上来自中国,而欧洲是中国最主要的光伏组件出口市场。
在德国生活的一名网友晒出自家用2万欧元在屋顶装上40块太阳能光伏板和10度蓄电池后的账单——一年电费从此前的4000欧元下降到400欧元,“全年花费只有没装太阳能之前的十分之一,预计太阳能改造六年可以回本”。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海外没有给自己的技术、项目“砌围墙”“划领地”,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哈萨克斯坦小伙巴拉克·库尔梅图加入寰泰能源已有三年,“新能源电站以低碳方式为当地发电,既能在夜晚照亮人们的家,也能让地球更自由地呼吸,帮助哈萨克斯坦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环境”。他说,“作为本地员工,我们有大量机会与来自中国的工程师、专家交流业务,他们都特别希望我们能获得丰富的经验与技术,帮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完)
作者/姚玉洁 周蕊 王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