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网讯(记者姬文艳)翩翩兮朱鹭,来冷春塘栖绿树。羽毛如剪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5月17日,“发现最美铁路·春涌秦巴走西成”网络宣传活动“发现团”来到有“朱鹮之乡”之称的汉中洋县,参观洋县朱鹮生态园,了解铁路沿线的生态发展故事。
洋县朱鹮生态园
朱鹮又名朱鹭,不仅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级物种。在许多群众的眼中,朱鹮也是“吉祥鸟”,它在鹮科鸟类中很有代表性,珍贵稀有,被誉为“东方宝石”。1981年,在陕西秦岭深处的汉中洋县姚家沟两棵大树上,科学家惊奇发现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从此,洋县开始了朱鹮保护之路。
“我们这里是集朱鹮救护、饲养、人工繁育、科研、生态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园区,是观赏领略朱鹮风姿,见证朱鹮保护历程和成果的窗口。”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高洁介绍,基地园区总占地面积30多亩,园内建有饲养笼舍30余间,野化驯养大网笼1座。1995年,陕西省的第一只人工繁育朱鹮就诞生在这里,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朱鹮生态园已经为朱鹮家族的复壮培育和输出了近400只种源,朱鹮生态园在近代朱鹮保护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走进五月的朱鹮生态园,“发现团”成员们遇到了朱鹮最为“忙碌”的时候,正处繁育期的它们,或是忙着装点自己寻求“真爱”、或是夫妻轮岗觅食“带娃”、或是勤快的洗浴,刚出生的小朱鹮也在努力学习生存技能……满园美景与生机。
在野化驯养大网笼内,每天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监测朱鹮们的生长变化。“朱鹮腿上彩色的脚环(环志),它详细记录着朱鹮出生的时间、地点、父母的姓名和自己的编号,从1987年开始,凡是所出生的朱鹮(包括野外)都要佩戴环志,它是科学研究,朱鹮婚配,种群数量统计的重要依据。在这个野化驯养大网笼里,小鸟什么时候破壳、什么时候学会飞行、体型变化怎么样,我们都会去关注。”高洁介绍。
“跟踪式”的细节监测背后,其实是为了更好的“放手”。把朱鹮关在笼子里饲养,是为了拯救它而采取的抢救性措施,让它们更好的回归自然,才是保护朱鹮的最终目的。朱鹮生态园内的野化驯养网笼环境设施完全模仿野外朱鹮的生存环境,有湿地、草坪、树林、水田,基本上能够满足朱鹮在自然条件下栖息繁衍的需要,朱鹮在这里可自然繁殖。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张跃明告诉记者,网笼建成十几年时间里,已经成功野化并放飞朱鹮六次,先后在洋县华阳、安康宁陕、铜川耀州、宝鸡千阳等地成功放飞朱鹮160余只。
朱鹮宣教馆全方位展示朱鹮保护和研究成果
“朱鹮一般是在水池里寻找食物,而且在野外他们也有蛇、鹰等天敌,所以它们选择的家园会离人类生活的区域比较近。”张跃明介绍,朱鹮保护区的工作重点是保护、研究、发展、壮大野生朱鹮种群,让这一物种彻底摆脱濒危,为了这一目标,朱鹮保护人和当地群众做出了重大贡献。历经各级政府和群众的40多年保护,目前朱鹮种群突破1万只,受危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栖息地由最初发现时的陕西洋县姚家沟,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创造了“涅槃重生”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朱鹮保护“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的野生动物救护法宝,也创造了生态保护事业的经典范例,为全球朱鹮人工繁育保护和野化放归提供了陕西方案。
“吉祥鸟”朱鹮展翅翱翔
象征吉祥的朱鹮,也为保护它的人们带来了好运与幸福。通过多年的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成功带动当地有机农业和文旅产业发展。如今,越来越多人乘着便捷的高铁来到洋县,看朱鹮、品有机、赏美景!(图/王警)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38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