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乾隆问刘墉: 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 刘墉如何回答?

曦言说人间2024-03-27 13:17:35  137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此时已经进入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最为强化的时刻。皇帝将地方大小权力紧紧抓在手中,臣子只能跪受笔录,然后执行。所以在很多人眼中,清朝官员如同机器一般缺乏独立思维,但事实并非如此。

清朝虽然思想专制显著,但依然出现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清官。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宰相刘罗锅,他不仅练就了一手好书法,还具备超出常人的智慧。

一次,乾隆曾问刘墉大清王朝一年出生多少人?死多少人?且看刘墉如何机智化解。

一举夺魁的刘墉

刘墉于1720年出生在山东地区,世代为官的他年幼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正是因为如此,刘墉三十岁的时候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会试并顺利通过,随后又参加了乾隆亲自组织的殿试。

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度就不再只单纯考察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个人形象以及出身都在考察范围内。

李白就曾因为是商人之后而无法参加科举考试,唐末才华出众的罗隐因为相貌丑陋曾十次科举不中。

所以乾隆在见到身材矮小,弯腰驼背还蒙着右眼的刘墉时十分震惊,以为中间有人徇私舞弊才让这市井地痞一样的人进入了殿试,便追问其姓名和会试成绩。

刘墉不紧不慢地应对回答,说自己是会试头名。乾隆认为此人依然在口出狂言,便让他当场用自己的形象作诗一首,决定是否重用。

刘墉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自然不敢怠慢,他不仅要写出一首好诗,还要给眼前皇帝留下深刻的印象。

思索一番后刘墉说道:

“胸凸满经纶,背驼顶乾坤。独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人者,岂是贤德人?”

乾隆在听了之后有些哭笑不得,因为刘墉所写的这首诗不仅将自己的形象解释了一番,还暗中说自己以貌取人难称贤德明君。虽然有些气恼,但不得不说此诗是一首佳作。

最后,刘墉凭借自己的即兴之作获得了殿试的成功,也为他后来在乾隆和嘉庆两朝大放异彩奠定了基础。

来自乾隆皇帝的“为难”

乾隆虽然爱才,但帝王有帝王的面子,是不允许自己吃亏的,早年纪晓岚称自己为“老头子”,就让他心里十分不平衡。

现如今又出现一个刘墉如此光明正大教育自己,这让乾隆难咽这口气,所以便决定找个机会扳回一场。

这一时期政治清明,朝中的事很少,所以乾隆皇帝时常微服出巡,游历千山万水,刘墉身为人臣时常跟随。

有一日两人散步路过河边,因为正值夏季,故而水中蛙鸣不止。乾隆当即询问刘墉:“水中是何声响?”刘墉开玩笑说:“乃是学生们在高唱”。

乾隆有意刁难刘墉说道:“去将他们尽数叫来,朕有话要问。”要知道水中青蛙数不胜数,是难以“尽数叫来”的。

乾隆本以为可以看到刘墉的窘态,谁知他却直接将岸上的一只乌龟捉来放到乾隆面前,说:“此为它们的老师”。

乾隆不服气,追问说:“师者为大,为何不站,反而爬于地?”刘墉答曰:“此为恭请皇上圣安,故而伏拜。”这番话语让乾隆很是受用高兴,但依然没有放弃对刘墉的“针对”。

有关人口的再度刁难

人口的多少,增长速度,男女比例以及空间移动情况都能够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发展状况。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人口增长一般也是稳步进行的。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清朝人口总是要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并且在前中期人口增长迅速。

乾隆三十六年时,清朝人口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突破3亿,这些都得益于当时稳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全国整体都是如此,京城之中人口规模便更大,乾隆便想在这个问题上为难一下刘墉。

于是将他召入朝中并描述了京城之中人来人往的现状,刘墉知道事情并不简单,所以仔细聆听丝毫不敢遗漏。

稍微铺垫一二,乾隆便开口问他:“京城九大门盛况空前,络绎不绝,你知道每天有多少人从这进来?又有多少人从这出去吗?”

刘墉听到这个问题有一瞬间的错愕,但很快明白过来是皇上在有意刁难自己,所以必须想出一个恰当的答案。

就在乾隆即将继续开口说话之际,刘墉伸出了两根手指头,乾隆看到有些疑惑,询问刘墉这是何意?刘墉回答说:“九门之中每天所进出者非男即女,所以为两人”。

乾隆虽然对这个回答无话可说,但心里依然不甘,再次追问说道“那我大清一年出生的人数有多少,死亡人数为几何?”

刘墉对这个问题丝毫没有犹豫,张口就说一年生一人,离世者每年十二人。

这时乾隆没有再问他原因,只对这种说法轻蔑一笑,出言嘲讽道,按刘爱卿之所言,我大清每年死亡人数是出生人数的十二倍,那百年之后,江山岂不变为空壳,大清四处都是空城一座?

刘墉很快解释道,生死轮回乃是天地之规律,每年所出生人数众多,但应地支之属相只有一种,所以称出生仅一人,每年死亡人数虽多,但也不会有人超出十二生肖之外,所以死亡人数最多也为十二。

此乃天道轮回之规律,也是我大清以新代旧之必然趋势,非人力所能违也。乾隆听了刘墉的解释之后恍然大悟,从这一刻起,乾隆所佩服的不仅是刘墉的口才,还有其丰富的知识涵养和对万物规律的见解。

总结

古人云,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尤其是皇帝这样高高在上的君主进行发问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

刘墉在回答中始终在注意这一点,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让帝王龙颜大悦,这也是他能在两朝帝王中官居要职的重要因素。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369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