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在秦汉新城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举行,这一选择有何深意?近年来,陕西省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在“中华文明探源”方面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哪些新进展?陕西丰富的文物资源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何重要意义?近日围绕这些问题,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了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贾强。
>>将推进秦咸阳城遗址保护展示有序开展汉霸陵保护展示
华商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在秦汉新城的陕历博秦汉馆。秦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什么特殊的重要意义?相关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建设现状如何,未来有何规划?
贾强: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设在秦汉新城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这一选择是对秦汉时期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中无可替代地位的高度认可,这对秦汉文明的展示与传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从分裂走向大一统的关键转折点,不仅在政治制度、法律文化、社会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还开启了中国大一统格局下的文化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对于秦汉时期众多的遗址和丰富的文物资源,我省有明确的规划与愿景。
将优化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加强对秦汉遗址的科学发掘与合理利用,确保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在得到妥善保护的同时,也能以更加贴近公众需求的方式展现出来,真正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让秦汉文明的辉煌故事得以世代传承。
将继续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采用先进的展陈技术和互动体验,比如数字化展览、VR体验、多媒体叙事等,使公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秦汉文明的魅力。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不仅向世界展示了秦汉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辉煌成就,还生动诠释了这一时期对后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让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秦汉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将加强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专家参与研究,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展览,提高秦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通过教育项目、公共讲座、社区活动等形式,普及秦汉历史知识。
陕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居全国第一。秦始皇陵、汉阳陵、大明宫、汉长安城未央宫、乾陵、统万城、石峁7处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此外,秦咸阳城、秦雍城、桥陵、阿房宫、周原、杜陵、龙岗寺7处遗址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秦咸阳城遗址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的都城遗址,主要分布于渭河北岸,经过多年考古工作,出土可移动文物共计59000余件。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霸陵考古发现表明,汉文帝霸陵并非位于传统认识的白鹿原“凤凰嘴”,而是其南约2千米处的江村大墓,该项发现使西汉十一帝陵的名位问题得以最终解决。2022年,江村大墓(汉霸陵)入选“2021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3年,霸陵遗址动物殉葬坑入选“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下一步,我省将推进秦咸阳城遗址保护展示,有序开展汉霸陵保护展示。此外,还将大力推动大汉紫道文物主题游径项目。游径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为起点,途经汉唐昆明池遗址(昆明池景区),串联十一座西汉帝陵,全面展示西汉政治制度、陵墓制度以及文化艺术发展传承。
>>全省登记备案博物馆354座县(区)覆盖率达91%
华商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将公布新的一级博物馆名单。目前我省有多少家等级博物馆,数字分别是多少,分布有何规律?近年来我省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重要博物馆即将完成建设?
贾强:近年来,我省按照“统筹布局、科学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博物馆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博物馆事业投入,博物馆县(区)覆盖率达91%。
陕西全省博物馆基础不断夯实、布局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也在不断提升。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主动脉”“引擎站”作用日益彰显,博物馆已逐渐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截至2023年底,全省登记备案博物馆354座,其中一级博物馆9家,二级博物馆16家,三级博物馆22家,最近又有6家一级博物馆正在公示。全省博物馆中,包括文物系统176座、国有行业系统62座、非国有博物馆116座。全省平均约11.2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重要文化标识项目改造提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铜车马博物馆已建成开放;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项目进展顺利;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试运行,将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馆。
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石峁遗址博物馆、统万城博物馆、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富有特色的博物馆纪念馆先后建成开放。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争创“世界一流博物馆”,市、县级博物馆“百花齐放”,行业和非国有博物馆异军突起,66家社区博物馆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省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支撑、社区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基本构建。
西安博物馆城初步建成。如今西安市拥有博物馆数量达159座(正式备案134座),其中国有博物馆38座,行业博物馆51座,非国有博物馆70座。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占比达95%以上,平均每8.82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位居全国前列。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宝鸡博物馆城、延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建设,指导延安、商洛、榆林、麟游、扶风等市县级博物馆建设,逐步构建省、市、县、社区四级博物馆体系,推动全省博物馆高质量均衡发展。
近几年,我省还有一些重要博物馆即将完成建设,比如延安博物馆、商洛·秦岭博物馆即将建成。
>>全省博物馆年均举办展览800余个接待观众4900余万人次
华商报:近年来,我省策划推出了哪些重要展览?在社会与公众教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和经验?
贾强:近年来,全省博物馆先后有27项展览获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奖,19个展览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这些精品展览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担当,或实证中华文明起源,或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全省博物馆年均举办展览800余个,接待观众4900余万人次。
“青铜之冠——秦陵彩绘铜车马”“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等27个展览在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中获奖;“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西迁精神图片实物展”等19个展览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2023年度陕西又有3个展览入围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奖终评,最终结果5月18日即将公布。
在社会与公众教育方面,我省在全国成立全国首家博物馆教育联盟、文博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年均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教育活动上万场次。建设首批25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施行“七个一”发展思路。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博物馆历史文化进校园”试点省,与教育、团委等部门联合开展优秀文化“六进入”活动,形成常态化公众教育、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特色研学教育三位一体的博物馆教育工作方法。
我省还充分发挥陕西文物“金色名片”作用,实施文物外展精品工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十年来,在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以秦兵马俑和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文物进出境展览近110个,与境外机构开展文物保护科技合作共签署合作协议、意向书、备忘录100多项,与“一带一路”沿线12个国家、18个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此外还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开展交流活动40余项,促进港澳台同胞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国家认同。
>>陕西一直是中华文明中心舞台考古成果构建中华文明主干脉络
华商报:陕西对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做出了哪些重要的贡献?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贾强: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4个王朝定都于此,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珍贵遗存。
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陕西考古人在前辈学人基础上,积极承担开展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与收获。
这些考古成果揭示了陕西境内自人类起源以降绵延不绝的文化发展历程,展现出了从远古人类到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画卷,构建了中华文明的主干脉络,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了陕西贡献。
近年来,通过增强专业人员力量,合理布局全省旧石器考古工作,陕西旧石器考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秦岭南北两麓新发现旧石器遗址100余处,在黄河西岸及其支流新发现旧石器遗址160余处。相继发掘了汉中南郑疥疙洞遗址、洛南夜塬、石川河流域朱黄堡遗址等一系列旧石器遗址。这些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深刻地揭示了陕西秦岭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古人类的生存环境背景,进一步彰显了秦岭之于中华民族祖脉和中华文化重要象征的显著地位。
新石器考古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进程。陕西在持续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协同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过程中,相继开展了杨官寨、石峁、芦山峁、太平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完善了陕西从仰韶文化至龙山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刻揭示了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多元性,彰显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延续性。
老牛坡、赤栏桥和郑家滩等一系列商文化遗址的发掘展现了商王朝开发西土和管控资源的延续进程。清涧寨沟商代遗址揭示出黄土高原商代晚期的聚落形态特征,为研究商代中原与边陲方国互动和治理模式提供重要材料,体现出商代西北方国所在的重要地位。西周王都、封国和众多采邑的新发现,反映出西周社会较为完善的组织结构,使得周代国家治理体系得以斑窥,一个制礼作乐、分封诸侯、以德治国、倡导仁爱的新型王朝在关中的建立,将中国古代社会带上了理性文明的路径,对后世中国与东亚影响深远。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王朝国家的创始和发展阶段,陕西作为秦汉王朝的政治中心,保存下来的一系列都城、帝陵等遗存见证了昔日之辉煌。陕西考古围绕秦汉都城遗址,持续深入开展了秦雍城、栎阳城、咸阳城和汉长安城的考古工作,围绕秦始皇帝陵、西汉帝陵持续开展陵墓考古工作。在基建考古过程中发现的三殿村汉代古桥梁遗址、东郊汉代道路系统、南郊杜城秦汉手工业作坊遗址,则丰富和活化了秦汉时期社会历史场景。
魏晋隋唐考古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平性。
十六国至北周时期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可谓纷繁复杂,朝代更迭频繁,但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时期,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少陵塬高等级十六国大墓的发现,无论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壁画内容、土雕建筑等多方面看,均反映了五胡内迁、民族大融合时期,不同族群学习、认同、融入华夏文化的总趋势,展示出中华文明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的突出特性。北周孝闵帝静陵的发现和确认是近年来北朝考古的重大收获。这是继武帝孝陵之后,确认的第二座北周帝陵——静陵,为找寻北周其余3座帝陵提供了重要线索。
隋唐长安城周边一些名门贵胄、王侯将相墓葬的相继发掘展现了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乃至血雨腥风的政治态势,补充了历史文献遗缺的历史真实。诸如隋代王韶家族墓园、唐代韩休墓、薛绍墓的发现。此外,大规模平民墓地,还有宫人、宦官及番人等特殊人群墓葬的发掘,也活化了隋唐大一统繁荣国家下普罗大众的生活历史场景。
清平堡遗址是长城沿线明代延绥镇的重要营堡,发掘揭露了南门及其瓮城、中心楼、显应宫(城隍庙)、民居与商铺、堡外寺院等建筑遗迹,出土了大量明清遗物,尤以保存完好、造型生动的彩绘泥塑最为引人注目。
>>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和资源调查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华商报:在以文促旅、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陕西丰富的文物资源近年来起到了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贾强:近年来,我省将文物事业和文化产业、文物保护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推动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效。
陕西省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合计4905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9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名镇7个,名村3个,中国传统村落179个。42处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及预备名录,18处55个大遗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四五”规划。
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全省522家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共收藏文物3009455套7748750件。其中,一级文物10983(件/套)、二级文物23054(件/套)、三级文物110397(件/套)。
近年来,我省先后完成了石窟寺、陕西长征遗迹、抗战文物、秦岭地区文化遗产、革命文物(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41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1226件),以及黄河沿线不可移动文物等专项调查,进一步摸清家底。
部省共建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持续发力,未央宫遗址公园提升工程一期已完工。乾陵、统万城、石峁被评定为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遗址申遗工作稳步推进。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顺利开展,红石峡、盐场堡项目已开工建设。镇靖堡、龙洲堡、高家堡长城保护项目顺利推进。
黄河保护利用传承工程稳步推进。潼关故城、郑国渠、张载祠墓、尧头窑、吴堡石城等40余项保护工程顺利实施。
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成效明显。
此外,省文物局还与省级有关部门和互联网、金融等企业合作,在“互联网+中华文明”“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数字博物馆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推进文化遗产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实施珍贵文物3D建模、陕北石窟数字化保护等66项数字化项目。陕西数字博物馆虚拟馆已达144座,体验观众超过600万人次。
下一步,我省还将全面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积极破解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助力陕西文旅发展。发挥文物资源特色优势,与旅游、交通、农业等行业跨界融合,在文物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方面不断创新发展。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马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