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学习的经典。
在《论语》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孔子被古代读书人尊称为圣贤,不外乎因为他是勤学好学,谦逊有礼,严于律己的典范。
孔子的谦逊有礼也并非其他人那样看人下菜,即便面对年龄七岁的稚童,他也能做到不耻下问,是真正的学无止境。
这个被孔子拜为老师的幼童,名为项橐。
绕城而过
古城西关外,旧时称为“达巷党”。
孔子任中都宰时,旅途劳累,常常休憩于此。这儿便是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的地方。
孔子很喜欢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
某天,孔子带着两名弟子又一次来到了达巷党。
一行人驾着马车正行驶在官道上,却在马道上看见了三个小孩,蹲在路中央挡住了道路,怎么也行驶不过去了。
这三小孩正用沙子堆土城,玩得不亦乐乎。
一行人看他们玩得高兴,不便打扰,于是想要驾车走两边过道。
却没想到三小孩正好在路中央,侧面的道马车挤不进去,后面又没有马路可走,
于是,孔子的其中一个弟子不得不下车请求三小孩让路。
另两位小孩都乖巧地让了开,却没想到其中一位名叫项橐的,哼了一声,就扭过头去去和小伙伴继续玩了,一点都不愿意搭理孔子和其弟子一行人。
孔子对这小孩的态度十分好奇,于是便下了马车,走到小孩跟前问道:
“见了车,为何不让路呢?”
小孩面对大人的质询,并未胆怯,反而理所应当地指着他们堆出来的土城说:
“古往今来,只有车避着城走的,没有城避着车走的道理。”
孔子听完后,眼睛一亮,心中诧异又惊喜。
眼前这个连他腰腹都够不到的小孩,看起来不过十岁,却语气成熟,看起来像个大人一样,小小年纪能言善辩。
孔子于是兴致勃勃地提出要考考这个小孩,互相给对方提问题,先答对的人可以做另一方的老师。
小孩欣然答应。
仲尼师项橐
孔子的第一个问题,是“天地生长要靠天地日月,天生一共有多少颗星星。”
对于才几岁的孩童来讲,这问题属实太难。
寻常稚童可能因为过于天真,且古代信息并不像现代那样发达,小孩子们经常见到天空有多少个星星,就以为天空一共有多少个。
然而项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
项橐回答:“一天一夜就是一星辰。”
第二个问题是,“地上有多少五谷。“
项橐回答:“一年一秋是一庄稼。”
项橐这个年纪的小孩,根本没有年迈的孔子阅历丰富,他的世界可能仅仅只有达巷党这么小,却懂得用巧妙灵活的语言回答孔子的话。
然而,孔子没想到的是,小孩的提问却把自己给难倒了。
项橐问孔子,什么样的水里没有鱼,什么样的火不生烟,什么样的树木不长叶子,什么样的花没有枝条。
孔子听完后,起初是不可置信,皱着眉头告诉小孩:有水就一定会有鱼,有火就一定会生烟,树木一定会有叶子,鲜花就一定会长枝条。
项橐听完后哈哈大笑,随后告诉了孔子自己的回答:
“井水无鱼,萤火无烟,枯木无叶,雪花就没枝条。”
项橐的问题,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其实很轻松就能答出来。
这样类似的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并非考察的是生活常识,而是带着文人风趣的灵巧对文。
然而萤火终究不是火,雪花也不是真的鲜花。
被小孩戏耍一番的孔子并没有生气,他略微思索了一番,非常果断地认输了。
孔子对项橐甘拜下风,真的遵守当地礼仪,设好香案,恭恭敬敬地行了拜师礼。
项橐之死
从古至今,关于孔子师项橐的典故的记载有很多。
明《广博物志》记载:“项橐,鲁人,十岁而亡,号‘小儿神’。”
东汉王充《论衡》中则记载:“云项讬七岁,是必十岁;云教孔子,是必孔子问之。”
《三字经》的丁军杰编译本中则有注释:项橐,春秋时代鲁国人,7岁为孔子师,11岁死亡,人称小儿神。
清朝的《日照县志·山川》中记载:小儿山,县西南八十里,世传难孔子小儿故里,下有小儿庙。
下面还有相应注解: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人物考为袁家庄人,即是此也。
由上可见,项橐是日照袁家庄人。
据记载,项橐虽年少成名,但时运不济,年少便去世。
目前的考究中,有许许多多的说法。有说他成名之后,齐国国君看中了他,想招他去齐国效力,项橐不从被杀。
日照境内有座圣公山,据说是项橐被杀的地方。
圣公山上有座小神童庙,因此圣公山又被称之为小儿山,这里的香火常年不断,许是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像项橐那样的神童吧。
话说回来,项橐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自从年纪轻轻的项橐成为了孔子的老师,他就名声大噪。
根据大大小小的典故,虽过程不一样,但至少可以得出结论。
项橐是因为自身过于聪明,诸国都想将项橐纳入麾下,但项橐死不从命,最后被诸国忌惮逼迫而死。
项橐十岁那年,齐军奉齐主之命包围了项橐的住宅,以此逼迫项橐加入齐国。项橐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众人见到齐军之后齐齐跪下,而项橐却不跪。
别人问他为何不跪,项橐却反问:“你们千里迢迢而来,就是为了让我给你们下跪吗?”
由此可见,项橐成名是因为其过人出众的才智,因此不幸短命也是因为过人的才智。
人的一生终不能两全。
你是愿做平平无奇庸碌一生却长命百岁的普通人,还是愿做短命却天资聪颖的神童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
但项橐和孔子对于知识无穷无尽的吸取,以及永不停止的思考,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具备的特点。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2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