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陈毅当众批评粟裕, 陈毅病逝后粟裕却写信给领导, 内容感人

七姐点兵2024-05-15 18:17:44  122

陈毅离世后,粟裕给上面领导写了一封信,很快这封信里的内容就得到了批准。那么陈毅和粟裕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粟裕要写这封信?信中又说了什么呢?

陈毅和粟裕不仅是战友,是合拍的好搭档,更是相知的好知己。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此时的粟裕被迫转去井冈山,途中他与陈毅相遇,结下一面之缘。

之后长达45年的烽火岁月中,他们多次联手指挥过多次重大战役,比如黄桥、孟良崮、济南、淮海和渡江等多次重大战役,大家都说他们是黄金搭档。

为什么两人能传出如此佳话?两人的关系真的像传闻的那样如此要好吗?

1938年,随着新四军的成立,陈毅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的司令员,而粟裕则担任另一支支队的副司令员。在新四军服役期间,陈毅和粟裕经常共同参与战斗。

陈毅在政务工作方面表现出色,无论是处理军队内部的团结问题还是应对外部的矛盾,他都能妥善解决。

与此同时,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同样卓越,陈毅经常将军事指挥的重要任务交给粟裕,并对他充满信任。两人的紧密合作,共同赢得了许多重要的战役。

新四军经过重组后,陈毅担任了代理军长的职务,而粟裕则被晋升为新四军第一师的师长。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陈毅和粟裕在华东地区并肩作战多年,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默契和理解。

抗战结束后,新四军以及山东军区的部分留守部队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华东野战军。

虽然说粟裕指挥和参加过多次战事,而且也取得了多次的胜利,但是当时他的资历相对较浅,这导致他在部队中有时会遭到一些资深老人的质疑,甚至有人不服从他的命令,这让粟裕感到非常苦恼。

面对这样的局面,粟裕怎么办呢?就在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陈毅将军总能恰好的出面平息争议。正是陈毅元帅的出现,使得粟裕的窘境得到解脱,同时也确保部队的团结和秩序。

得益于陈毅的支持,粟裕得以专心致志地指挥作战,两人的默契配合成就了一段军事上的佳话,被大家誉为“黄金搭档”。

1948年,粟裕在华东野战军中担任重要角色,负责指挥四个兵团和十六个纵队,同时兼任司令员和政委,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同时担任司令员和政委可不是一件容易得事,不仅要指挥前方作战还要协调后方的工作,很快粟裕就力不从心。

而且随着淮海战役的临近,粟裕更是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战前准备中,这使得他难以分心处理军队中的一些事务。

这时候粟裕就想起了陈毅这位老搭档,如果有他在,自己就可以后顾无忧的指挥前线作战,于是粟裕就向上面写了申请。

经过深思熟虑,上面的领导决定让陈毅重返华东野战军,和粟裕一起搭档,完成这次作战任务。得知陈毅可以回到华东野战军和自己一次共事时,粟裕感到非常高兴,并对与陈毅的再次合作充满期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粟裕的期望最后却落空了,最后陈毅未能与粟裕成行。

尽管如此,粟裕在战场上的表现并未受到影响。淮海战役打响后,他迅速带领华东野战军取得了对敌军兵团的决定性胜利。

与此同时,陈毅和邓小平所在的中原野战军面临了一定的挑战。得知这一情况,粟裕迅速与他们取得联系,分享了自己的作战经验。

在那个战乱年代,两人携手走过很多困难,两人并肩作战共同消灭了很多的敌人,情同手足。

然而,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陈毅元帅却第一个批评粟裕,最终导致粟裕退居二线。那么陈毅为什么要批评粟裕呢?两人的关系会不会因为这次会议而变差呢?

这就要从当时的背景说起了。1957年,粟裕将军作为新中国的总参谋长访问苏联,并与苏联的总参谋长进行了会谈。然而,在这次外交活动中,粟裕并没有遵循预先设定的外交程序,这导致了一起严重的外交失误。

回国后,粟裕的这一行为受到了多位军队高层领导的批评,他们认为粟裕的问题本质上是个人主义倾向的表现。

事实上,粟裕的个人主义倾向一直是他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不能因为他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就忽视这一点。在解放战争期间,粟裕也曾因过于独断专行而多次受到组织的批评。

由于1957年的外交问题相对严重,军委扩大会议认为有必要对粟裕的行为进行讨论和批评。在会议召开前,彭老总和聂荣臻元帅都一致认为陈毅元帅需要对粟裕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

鉴于陈毅与粟裕长期共事,两人相互之间有着深刻的了解,如果粟裕确实存在问题,陈毅有责任帮助他改正。

因此,在1957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陈毅既肯定了粟裕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也指出了粟裕过去存在的问题。陈毅的批评是中肯的,没有夸大或污蔑的成分。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陈毅元帅一样做出如此中肯的评价,会议中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对粟裕进行污蔑,导致粟裕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这也导致了会议结束后,粟裕不得不从一线领导岗位退到二线。

那么,粟裕会不会因为这件事和陈毅关系不和呢?会不会从此记恨陈毅元帅呢?

其实,粟裕从未因为这件事责怪过陈毅。在陈毅的晚年,两人之间的关系依然非常密切,他们始终保持着深厚的战友情谊。

1971年,陈毅元帅已经与疾病斗争了很长时间,身体状况非常虚弱,面容苍白,饮食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在12月26日这一天,他突然向护士表示想要吃面,这让护士感到非常意外,但她迅速将这一消息告知了陈毅的妻子张茜。

张茜深知这碗面背后的意义,她含着眼泪亲自下厨,为陈毅准备了一碗面,并制作了几个寿桃,因为这一天恰好是毛主席的生日。

得知陈毅这一举动的亲朋好友和老战友们无不感动落泪,许多人纷纷前往医院看望他。

周恩来总理看到病床上的陈毅,心中充满了哀伤。刘伯承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也来到了陈毅的病床前,聂荣臻、李富春等老战友也陆续来到医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陈毅忍受着病痛,对前来看望的老战友们表示了感谢,并叮嘱他们要保重身体。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逝世。两天后,各界高层领导人和知名人士参加了在301医院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

追悼会原本是按照军中元老的规模准备,毛主席通常不参加此类活动。但毛主席特别表示要参加陈毅的追悼会,周总理随即提升了追悼会的规格,并允许所有希望参加的人出席。

毛主席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亲自来到追悼会现场,他一见到粟裕就快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因为粟裕让他想起了陈毅。

追悼会由周总理致悼词,尽管悼词简短,但周总理在宣读过程中因悲痛而两次停顿,难以继续。台下的人们也都被这份悲痛所感染,泣不成声。

粟裕在听到周总理追忆陈毅的生平时,也不禁回忆起与陈毅并肩作战的岁月,禁不住潸然泪下。

在追悼会现场,最为悲痛的莫过于张茜。陈毅去世后,她独自一人肩负起照顾家庭的重担,生活变得十分艰难。后来,张茜也因病住院,使得她的生活更加困苦。

得知这一情况后,粟裕立即向上方领导提交了一份报告,详细说明了张茜一家的困境,并请求组织给予关怀和帮助。

周总理和叶剑英等领导人看到报告后,对粟裕的提议表示赞同。很快,张茜被安排到军事科学院工作,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她和家人的生活就会轻松一些。

在粟裕的闲暇时间里,他经常会去陈家进行拜访,维持着与陈家的良好关系。

1973年,张茜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当时粟裕正在外地出差,一得知这个情况,他立即联系了军事科学院,询问有关治疗方案。

不幸的是,一年后张倩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她再次入院治疗。在病榻上,张茜始终担忧着她的小儿子陈小鲁的未来。在这个艰难时刻,粟裕给予了她安慰,承诺将会照顾陈小鲁,让她可以放心。

张茜去世后,粟裕没有食言,他把陈小鲁视如己出,给予他父亲般的关怀和支持。到了1975年,粟裕进一步加深了两家之间的联系,同意了陈小鲁与自己女儿粟惠宁的婚事。

这不仅体现了他与陈家的深厚情感,也彰显了他对战友承诺的坚守和对下一代的关爱。陈小鲁与粟惠宁的结合,让粟家和陈家成为了一家人,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2022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