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和李沁主演的电视剧《追风者》正在热播,
剧中,有一位神秘“大姐”搅动金融市场、在民族危难时期大发“国难财”。
虽然没有明说,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不就是民国时期宋家三姐妹中的宋霭龄吗?
宋霭龄利用丈夫孔祥熙的政治地位和妹妹宋美龄与妹夫的关系,窃取国家机密,积累了巨额财富。
妹夫政权崩溃前,宋霭龄将财富全部转移到国外,最终在美国安享晚年。
这一“曝光”让原本对宋霭龄抱有好感的观众开始重新审视她的历史形象。
确实,宋霭龄在抗日战争中也有贡献,她的社会活动也不少。
但这些,不能完全掩盖她在金融市场上的种种操作。
此外,网友们还提到了另一个被美化的形象——张幼仪。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实际上也是一位在战争中利用机会发国难财的商人。
在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中,张幼仪无疑是个复杂的角色。
她从被徐志摩抛弃的弃妇,到后来成为独立女性的象征,表面上看是一段励志的逆袭故事。
没想到,这样的表象下,其实隐藏着更多值得深思的内容。
她与徐志摩的情感纠葛,尤其引人同情和称赞。
1900年,张幼仪出生于江苏宝山的一个开明又封建的大家族。
家族的开明体现在允许女孩子不裹脚,接受教育。
因此,张幼仪成为了那个时代少数没有裹脚又有学问的女性之一。
然而,封建的传统依然根深蒂固,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使得15岁的张幼仪不得不辍学,做了别人家的少奶奶。
她的丈夫就是后来的诗坛重要人物、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
徐家是江南的富商,自然乐于与政治经济地位庞大的张家联姻。
两家看似门当户对,完美无缺,但实际上徐志摩并不喜欢张幼仪,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鄙视她。
他深深迷恋着林徽因,这最终导致了他逼迫怀有身孕的张幼仪堕胎,并坚持离婚。
张幼仪的形象在公众中一度成了可怜和同情的代名词。
而徐志摩的渣男形象,也因此被广为人知。
面对徐志摩的冷漠和残忍,张幼仪展现出了难以置信的坚强和优雅。
她在家中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表现得无可挑剔。
离婚后,她迅速从悲痛中恢复,投身学习,赴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深造,找回了自己的自信。
她把自己的人生划分为去德国前后,去德国之前畏畏缩缩,去德国之后却变得无所畏惧。
回国后,张幼仪的表现更是堪称独立女性的典范。
她在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担任副总裁,还开设了自己的服装公司,管理和经营能力都算得上Top 1。
但她的成功并非完美无暇。
事实上,张幼仪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她强大的家庭背景和徐家的支持。
她能迅速在商界站稳脚跟,从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到云裳服装公司的总经理。
这些可不是单靠个人努力就能达到的高度。
而且,这些机会在当时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不可否认,张幼仪确实很有能力,但她的商业道德却备受争议。
尤其是在抗战时期,她被指控为了个人利益而大量囤积物资、发国难财。
抗战爆发前夕,当许多人都在为国家捐款捐物的时候,张幼仪却表现的异常“兴奋”。
她非但没有选择支持国家,反而利用自己的商业头脑和职务便利,囤积了大量军用燃料和其他战争物资。
她预料到,战争一旦爆发,这些物资的价格会急剧上涨。
果不其然,战争一开始,军装、染料等战争物资的价格急剧飙升。
之后,见时机成熟,张幼仪果断抛售手中物资,赚取了巨额利润。
她的囤积行为加剧了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导致普通民众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困难。
在大是大非面前,张幼仪的行为被视为是以人命来换取财富,这在道德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政府意识到这种投机行为的危害,开始禁止私人囤积黄金和其他关键商品,试图稳定市场和保护民生。
这也是对那些只关心利润,而忽视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商人的一种回应。
在国难之际还图谋个人利益,这种做法实在是让人难以恭维。
随后,张幼仪又将资金投入到风险更高的棉花和黄金市场,再次狠狠地“捞”了一笔。
而徐志摩虽然在个人道德上有所亏欠,但他的诗歌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敬,他的文学成就和一时的风流并不能掩盖他的文化贡献。
后来,张幼仪被很多人诟病,甚至有人说她是“徐志摩的弃妇”。
抗战结束后,张幼仪带着积累的财富移居香港,后来更迁移到美国,继续过着优裕的生活。
在家国大义面前,张幼仪的选择与林徽因等人有着明显的对比。
尽管张幼仪的生活故事具有励志的元素,也反映了新时代女性的独立与自主,但她的某些行为仍然让人对其爱国情怀产生疑惑。
难道,这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张幼仪身上,有传统女性的温婉,又有新时代女性的独立与强势。
在面对个人挫折时,张幼仪表现出来的坚韧和独立值得赞扬,
但,在面对国家大义时,她做出的选择却让人失望。
这又提醒了我们:历史人物往往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
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也要看其行为的背后影响。
真实的历史往往比表面更加复杂,每一个被历史吹捧的人物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那么,大家觉得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15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