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位具有争议的领导人,在他执掌美国政界期间,为中美关系的破冰做出过努力。
作为首位访华的美国总统,此后却因“水门事件”下台,又未能兑现美国给予中国的承诺。
历史上的领导者们做出的决策,往往是从本国的利益出发,以利为先。
但尼克松的访华,也第一次让美国高层真正认识到了中国领导者的风度。
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高度评价毛主席和周总理。
周总理主要负责外交工作,与尼克松接触较多,从照片和史料中都可以看出,尼克松对周总理的风度尤为敬佩。
1976年,尼克松经历政治风波后第二次访华,但听说昔日与他交谈,使他受益匪浅的周总理已离开人世,大为惋惜,发自内心的想为其扫墓。
在周总理秘书的一番话下,他更是潸然泪下。
为何尼克松如此敬佩周总理?周总理的秘书又说了什么,让尼克松都为之落泪呢?
中美破冰
尼克松上任美国总统后,在世界冷战格局下,为了敌对和孤立头号社会主义强国苏联,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多次表达出想要与中国接触。
那时的中国刚刚建国不久,但由于苏联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强权政治,忽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主权,包括强行干涉中国内政,与中国产生了矛盾。
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中苏关系恶化达到顶峰。
美国看准时机,对中国伸出橄榄枝,1969年7月放宽了对中国人员和贸易交往的限制。
且在之后还停止派遣驱逐舰在台湾海峡巡逻,并多次表现出想与中国谈话。
美国的种种表现,让周总理细微地察觉到了国际局势的变化。
同毛主席商量后,认为此时是一个历史机遇。
与目前强大的美国缓和关系,对刚刚建国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回血机会,让人民免受战乱之苦,发展经济。
于是,中美双方在各自的利益下,进一步推进着彼此之间的破冰。
但大国博弈,往往考验着领导者的能力,周总理故意设计了一场戏,让美国记者斯诺和夫人在天安门与毛主席见面,并只让人拍下主席和斯诺夫妇在一起的图片。
如此便是在向美国尼克松政府,发出了十分巧妙的信号。
美国也十分重视与能中国交谈的机会,自然也接受到了周总理的信号。
在1971年,中美进行了“乒乓外交”。
“乒乓外交”的成功,极大的促进了尼克松访华的进程,周总理在请美国总统国家安全特别助理基辛格吃烤鸭时说了一句话:“我们不如先吃烤鸭,不然就要凉了。”
此后中方正式邀请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也正合美国心意。
尼克松在1971年的7月15日晚,在电视上表达了要去北京的消息。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空军一号”抵达了北京,开始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访华之旅。
尼克松刚下飞机时,迎接他的正是周总理,这也是他第一次正式与这位中国总理见面。
在尼克松下飞机距地面还有四五步台阶时,周总理就已经伸出了手。
尼克松下飞机后紧紧与周总理握手,时间长达两分钟之久。
中外记者纷纷对这一画面拍摄,这张照片的诞生,也标志着中美的破冰之旅的正式开始。
周总理在机场迎接了尼克松后,中午就准备了丰盛午宴。
午宴后,周总理带着尼克松会见了毛主席,尼克松与主席的交谈时间长达65分钟。
此后,周总理便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国宴,欢迎尼克松的到来。
在国宴上,被医生嘱咐过少喝酒的周总理依然拿起茅台,以礼仪之邦的传统欢迎尼克松一行人。
在共饮之前,周总理对着大家说道:“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的人民一向是友好的……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尼克松也站起来祝酒,并且与周总理交谈甚欢。
尼克松说:“我听过您讲的笑话,有人喝酒后说要抽烟才舒服,结果烟刚点着,酒精就爆了。”说完大家就哈哈大笑起来。
周总理也笑着往酒里点了一把火,蓝色的火焰冒出,让尼克松惊叹不已。
茅台在火焰下发出的浓香,使得美国一行人纷纷拍手。
敬酒期间,尼克松看到周总理的杯中酒减的很少,就问道:“我听说您酒量很大,为何今日如此保守?”
周总理也不失风度,表示自己年龄大了加上身体有疾病,医生是不建议喝酒的。
这样一来,尼克松也认识到了周总理的诚意,不再强求,并且仍然让记者拍下了自己与周总理友好举杯,微笑互敬的照片。
23日,尼克松和周总理在钓鱼台,再一次进行了正式的会谈。
在周总理的车到达钓鱼台后,先前已经到了的尼克松主动前来迎接,并主动帮周总理脱下了大衣。
这一幕也被记者媒体记录下来,传到了世界各地。
尼克松的这一举动,也体现出他对周总理的敬佩。
可以说尼克松的首次访华,十分成功,中美关系也成功进入了正常化。
尼克松也对世界说:“我此次访问中国的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尼克松对周总理的评价
中美关系的破冰,离不开大国领导人们的魄力。
尼克松作为美国的总统,在那个时期,与世界的各个领导人都有见过面。
但他尤其对周总理印象深刻。
其实尼克松早期,是个坚决反对共产党的美国政客,在他当了总统后也不例外。
但他对周总理,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在尼克松访华之前,为了确保美方商谈成功,尼克松就让美国智囊团对毛主席和周总理有过细致的分析。
他们认识到中国人有自己特有的个性和风格,认为中国人的原则性很强,只要美国答应原则上的东西,例如台湾问题,中美很多问题就有协商空间。
事实也确实如此,中国人不屑于在一些蝇头小利上,像俄国人一样和美国争个你死我活。
但是对中国领导人,美国了解的还是太少了。
中国领导人具有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例如在基辛格和尼克松的谈话档案中,他们就指出周总理很善用迂回的谈判策略,但他们理解不了其中周总理“中庸”的中华大道理。
而且他们也认识到周总理并不是好说话的人,有时态度极其强硬,基辛格和黑格将军全都领教过周总理毁灭性的打击。
不过他们也给尼克松指出,周总理或许有锋芒,但他从不骂人,也不会人身攻击,这点让人安心,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完全不一样。
尼克松或许只是在这时,稍微了解到过周总理的风度。
但当他与周总理见面后,他才真正感受到了周总理的外交魅力。
在访华期间,尼克松与周总理交谈过很多次,他曾经听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说过:“要是你们认为我们难打交道,等你们遇到周恩来时再看吧!”
但是在访华期间,尼克松并不觉得周总理是俄国人口中一个强词夺理,无法沟通的人,但似乎也不是一个懦弱好说话的人。
周总理在与尼克松谈话中,曾告诉过尼克松:“作为一个掌舵人,一定要顺潮流而动,不能反潮流行之,和平现在是中美共同的愿望。”
这也让尼克松记忆犹新,写在回忆录里。
在尼克松的回忆录中,《领袖们》一章既有毛主席、周总理也有苏联的赫鲁晓夫,英国的丘吉尔等人。
书中尼克松和周总理的交谈,与尼克松和赫鲁晓夫的交谈完全不同。
这也可看出为什么尼克松对周总理,充满着人格上的尊敬。
在尼克松谴责苏联专制主义时,他和赫鲁晓夫差点吵起来。
赫鲁晓夫当着尼克松和翻译以及记者的面,说尼克松刚刚的一项提议“就像是马刚拉出来的屎,没有什么东西比它更臭!”
这样的表达让尼克松火冒三丈,他直接回怼赫鲁晓夫“还有一种东西比马屎更臭,那就是猪粪。”
因为赫鲁晓夫曾经当过喂猪的,这句话无疑让之后的赫鲁晓夫暴跳如雷。
尼克松在回忆录里,也谈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位在二战中赫赫有名的英国领导者。
他听过丘吉尔不好沟通,在见面前特意精心准备了发言稿。
丘吉尔
但丘吉尔坐飞机到达美国后,丝毫不见疲惫,开始他的演讲,讲完便径直走了,欢迎仪式便结束,尼克松精心准备的发言稿,居然都没有机会用到。
这些外交场景,绝不会发生在中国。
尼克松在中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周总理的交谈中,他评价周总理是一个顽强坚毅的人,懂得尊重别人,不打断别人说话,让人真心敬佩。
他说周总理在处理分歧时又是灵活的,态度强硬但也不是不沟通,办法可以一直商榷,在会谈中始终镇定自若,从未失态。
尼克松曾经说道:“周从不敲桌子,从不强迫别人做出让步,从不打断别人说话,总是在你说完之后表达他的观点并反驳你。”
这就是周总理的气度,也是我们中国的气度。
尼克松还表示,周总理和毛主席一样,都是诗人,在和他们交谈中,虽然自己是美国总统,但感觉自己什么也不懂,也许这就是五千年文明留下的魅力。
尼克松在周总理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周总理的为人和外交智慧,都被他写进了回忆录中。
他在与基辛格的谈话中,也评价毛主席和周总理:“他们将是一对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令人敬畏的搭档。”
二次访华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丑闻,不得不在电视上宣布了下台。
在美国这种政治体制下,他的政治生涯彻底葬送。
因此,之前中美所做的外交努力基本全部倒退,历史就是这样无法预料。
不过在1976年,毛主席决定再次邀请辞职后的尼克松访华。
尼克松也想再来一次中国,想再与他欣赏的周总理见上一面,谈一谈。
但是不幸的是,他到中国后却听说周总理已经在1月8日离世了。
尼克松也表达出了哀痛之情,去看望了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女士,他也听说过这对共产主义夫妇之间的爱情。
周总理年轻的时候,曾在给邓颖超的信中写道:“我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想让我再有来生。”
尼克松慰问了邓颖超,询问周总理逝世后的墓在何处,想去为其扫墓。
周总理的秘书告诉他,周总理生前特意嘱咐过:若是自己去世后,仪式要从简操办,让邓颖超将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里。
尼克松听后感慨万千。
这位他一直敬佩的老人,为了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燃尽烛火,为了中国人民奉献了一生。
周总理的离世,是中国人民的损失,也是世界人民的损失。
十里长街,中国人民自发组织送别周总理,联合国在当天为周总理降了半旗。
这样的领导者,永远都会活在中国人民心中,也会被世界人民所铭记。
周总理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伟人,人民心中的巨人。
参考资料:
国际问题资料《尼克松谈周恩来的外交魅力》
理查德·尼克松《领袖们》
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时代的破冰者》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95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