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六个部分,标题分别为:
一、内部不断爆料,导致热度居高不下
二、引爆因素,璩静占了30%,百度占了70%
三、璩静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岗位触及了敏感话题
四、大厂的公关部门应该隐身
五、璩静事件中一个离奇的细节:复合谬误
六、网络“人设”,如何伤害中国社会道德水平?
近日最引人关注的热点事件,就是百度的副总裁璩静因为一次“爆款”的短视频,将自己引爆,同时给所在的百度公司带来了较大的形象危机,最后只能离开公司。这是近年来非常罕见的职场大型车祸现场,非常值得从公关和舆情的角度来进行复盘,给出一些反思性的文字。 一、内部新鲜信息不断爆出,导致热度居高不下 这个事件之所以引发了热烈关注,并且热度居高不下,在于首次引爆之后,各种细节接连不断地曝出来,为事件不断“输血”。
百度内部流出不少说法,一些离职的百度前员工也参与了爆料,比如内部聊天截图、璩静在办公室“打小人”等类似离奇做法都会引发话题围观,形成了新鲜信息的不间断加入,热点爆个不停,每个热点又引发更多的热文和关注。由此也暴露了百度在面临突发事件的时候,可能没有较好的处理预案,否则很难想象如此之多的内部员工接受采访、主动对外爆料。 这也提示我们,当自己或者单位处于热点旋涡中的时候,确保不再节外生枝出现新鲜信息、内部做好口径统一,不能随便接受外界的采访,是多么得重要。 二、引爆因素,璩静占了30%,百度占了70% 综合观之,璩静事件之所以爆火,更大原因在于个体和百度复合,产生了超级话题效应。 如果璩静在老东家华为公司拍了这个视频,大概率不会出现如此燃爆效应,因为华为无可撼动的声誉形象,强大的形象护城河,基本能够自动为其降温。但是一旦勾连到百度,性质就大不形同。
这源于,百度由于两大原因,声誉形象急剧坠落,一是从BAT掉队,二是“魏则西事件”,累积成网民负面记忆。如果百度发生“魏则西事件”后,能通过创新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则公司形象不会太差,因为创新发展,在中国现实语境中,本身是绝对正面的事物,是无声的公关行为,正如国内多家平台公司,其实一直负面缠身,如阿里的假货事件,腾讯的游戏恶评,但是他们用亮丽的发展碾压式地掩盖了问题,形成了舆论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即负面的声音会被压制,因此形象大致没问题。
但百度恰恰在发展方面出现了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各大巨头甩开距离,被归咎于躺在中文搜索功劳簿上不思进取,又爆发竞价排名问题,导致“魏则西事件”,网民认为是价值观出了问题,因果昭昭。其实竞价排名是从美国巨头学来的,可惜国情不同,创新发展也不同,结果也不同。
因此,璩静事件的爆发,实际也算是人们对于百度很多负面灰色记忆的一次总的清算,从引爆因素占比看,可以认为是璩静占了30%,百度占了70%。这显示一个大型公司如果不能从源头重视价值观,百姓总觉得公司有问题,留下负面印象,并累积成巨大火药桶,静待某个敏感的导火索。 由此可以理解,为何我们在各种舆情的应对之中,总是提醒各地党委政府要将公信力的提升,作为最大的目标进行建设,就是源于公信力就类似于我们最大的价值观,吸引百姓信任我们。 三、璩静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岗位触及了敏感话题 这个事件还显示,社会阶层之间,隔阂严重,导致悲欢不相通。尤其是身处不同阶层和不同岗位的时候。很多人发现璩静从新华社,到华为,再到百度,都是较为知名的单位,而且职位也都比较显著。这可能使得她思考问题的角度常常是从她所在的高度出发,从管理的高度出发,而较少考虑到当下职场已经大变样了,千禧一代进入职场,不再惟命是从,反向整顿职场,而且当下就业不景气,职场悲情弥漫等,但她依然刻意打造自己的“女霸总”的人设,尤其在今天网民对于资本的看法出现了反转,“资本家”“剥削”等马列经典词汇重回中国舆论场,这也导致璩静的短视频,刚出门就翻车。
其实公司高管直接谈论公司和员工的关系,一直都是非常敏感的东西。自从几个大公司将员工解雇美化为“毕业”受到社会讽刺之后,高管一般就不愿意触及这个话题了,因为劳资关系,本质并非是温情脉脉的,经济不景气,说开人就开人,怎么说都是尴尬的,所以企业高管更多谈的前景、挑战、价值观,或者从正面说对员工如何关心等。至于人事部门,更是将自己隐藏在重重程序的深幕之后,因为他们掌握重权,但是也最敏感,所以不说也不露面。 就是说,敏感的话题,众所瞩目,但偏偏大家又不敢说,不愿意说,这就营造了一个的市场敏感需求。这和政府避重就轻,不愿触及某些敏感社会话题,反倒容易引爆舆情一样的原理。所以这导致璩静触碰这个敏感又牵连无数关注的话题的时候,一举触雷,特别具有新闻性和爆发性。 四、大厂的公关部门应该隐身 优秀的公关也应该将自己隐身起来,因为大厂的公关部门也很敏感,往往被认为是洗地或者混淆真相的部门。“公关”这个词虽说本来是“公共关系”的简称,但是前者是灰色的,后者却是中性而学术的,情感色彩不一,这导致“公关”一词,本身需要危机公关。公众对其认知并不算高尚,更何况是百度的公关部门呢!所以当璩静以百度公关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塑造职场霸总形象,怎么看都令人不舒服。
合格而有力的公关,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将功夫做在平时,并且在关键时候,将平时积累的人脉资源用于解决问题,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璩静的一个想法是对的,就是希望全员都布局短视频,每人都自建IP,这样有利于公司整体的公关能力建设。但是一来有点晚,二来她亲自出马做的内容,恰恰触及了敏感点,引爆了一个地雷。
当然,我们有此事还触及另外一个话题,当大厂都在自建公司公关矩阵的时候,意味着社会上的公关公司,接下来将迎来一个业务萎缩期。 五、璩静事件中一个离奇的细节:复合谬误 其实整个事件,最吸引我关注的一个细节,是整个短视频合作团队,整体性地出现了一个“复合谬误”。
综合多种信息资料,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璩静这个短视频,其实是她高度重视,花费了不少财力物力,和策划拍摄团队共同努力制作的成果。还有不少网络传言指出,她为了做好短视频,还曾经花钱上了某个网红的课程,成为这位网红增加魅惑力的一个证据。
想来是整个团队经过和她本人反复头脑风暴,结合岗位需求、个人气质、本人意愿,以及大数据中女性短视频一举成功出圈的关键因素,如何爆炸出圈,最终设定了“女霸总”这个人设。
要立稳这个人设,就需要镜头切换要迅速、语句要短促有力,语气要铿锵,要铿锵玫瑰,女霸总形象需要明艳加冷艳,为此灯光要调成明暗对比强烈,以侧颜突出主角富于棱角、爱憎分明的个性。从驯服和说服大众的社会心理角度看,你出现在镜头和公众前,必须要以无可辩驳的断语、不容分说的霸气、无可置疑的自信,进行强力输出,这样才能进行洗脑式传播。
但这仅仅是形式,即便新媒体时代形式往往大于内容,不过出圈还是需要内容成为争议话题,其内容必须要符合以下特征,要剑走偏锋,要踩边碰底,要触及敏感点,直击网民内心负责生产阴谋论和谣言的那个“情绪奇点”。通过这个话题,痛击网民情绪,令其如坐针毡,感觉到冒犯但又无力反抗,因为挑战你的女霸总的美貌和霸气,如同女皇一样,让你瞬间臣服。
符合这个内容要求的,大家反复讨论,最后确认就是职场,及其中间的公司员工关系。OK,大家拍手称好,一致通过,接下来视频拍摄就按部就班进入角色,灯光、拍摄、剪辑、美颜等程序,反复调试优化,终于大功告成。作品制作完毕,然后就是通过资源投放到平台。然后赶紧让数据中心密切检测流量变化,随时调整投放策略,确保火爆出圈。
结果果然火爆了,然而结果,正如大家所见。
作为网络舆情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近年来我做了非常多的讲座和咨询,重点内容之一,就是提醒党委政府、领导干部,以及大型企业的负责人和高管,一定要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养成舆情素养。 而舆情素养的重要内容,就是要理解当下敏感的社会心理和网民情绪,并确保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在公共言说中,表达公共价值观。
但是璩静事件,让我震惊的是,作为公关的从业者和负责人,竟然如此缺乏舆情素养。这可能表明,百度的业务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公关时代,平时更为注重维护的可能依然是传统媒体关系和政府关系,对于新媒体和社交媒体上面的网络舆情,依然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系统研究。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何多年来,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虽然个人非常温和儒雅,但是公司形象一直灰色,被认为价值观出了问题。 即便是在璩静事件之后,百度相关负责人也重申了百度的价值观是“简单可依赖”。这个如果算作百度价值观的话,也是非常失败的。它仅仅是个技术直男的观点,却严重缺乏文化感和价值观,只有技术和机器的味道,而缺乏人情味和人性化的温情。所以,强烈建议百度尽快重新梳理和优化自己的这方面文化建设,从而推出更符合公众期待和公共价值的企业价值观。
而且,通观整个事件,都不是璩静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合作的产物。整个过程,肯定非一朝一夕之功,中间有非常多的讨论和会商,但就是没有人指出,这个女霸总的人设及其言论,和当下就业低迷、悲情弥漫的职场严重违和,一旦正式推出,可能会引爆网络舆情,更可能令百度公司形象,雪上加霜!
自始至终,这个团队每个人就围绕事先设定的“人设”,按部就班、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作品,这个过程中,舆情风险如影随形,事情愈是接近成功,风险愈是危如累卵,终于在视频推出的瞬间,风险引爆为现实危机。可以说悲剧一开始就已经注定。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任何一个人提出关键意见,就完成了风险排除,就能扭转命运齿轮,但是遗憾的是,就是没人提出,或者有人提出,也被团队精神、事件进度,以及巨大的沉没成本一举否决。 我们事后复盘,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大型的“复合谬误”事件。事件分开看,每个环节、每个程序都是对的,都追求完美无暇的,包括每个人都是无可挑剔的,但是一旦各个细节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却是个巨大的错误作品。这源于一开始的价值判断就是错误的,是缺乏舆情素养的直接后果。或者说,这是一个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璩静所在地公关一号位),导致的错误的作品。
我前天在教育厅邀请的讲座结束后,步行经过北京西路,又细细参观了几个民国别墅,看到一个大型别墅,介绍文字说是一位国军师长在1946年建造。1946年,距离解放不过三年。想当年,这肯定是个巨大工程,但它显然是个错误。 六、网络“人设”,如何伤害中国社会道德水平? “人设”的出现,对于中国社会道德的隐性伤害,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该词是由电影表演领域而来,是指一个人物角色设定的形象定位,是希望留给观众什么的观感和印象,但是后来出了圈,进入了社会领域,结果成为一个人人都要使用的刀具,但凡有一点网络影响力的,都要打造“人设”。
这表明,我们的网络空间里,那些有名的、试图影响我们网民行为和看法的网红或者意见领袖,无不是戴着面具的表演者。整个网络是个假面舞会。他们戴着“人设”的面具,本质上是假面示人,那如何保证他们的语言就是真实可信的?如何确保他们说话不脸红、不会欺骗我们? 这意味着,任何一个线下真实的人,通过处心积虑打造一个“人设”,就能通过表演来吸引粉丝,然后大肆收割,而毫无道德愧疚,因为那不是现实中的他,他无需为此负责,不受现实道德伦理的约束。甚至可能在受害者责怪他的时候,他还可以振振有词地反过来问你,那是网络,你还真信?
通过“人设”这个道具,不少人实现了肉体的“隐身术”和“换头术”,从而豁免了自己的道德压力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堂而皇之地在网络大行其骗,这对于社会道德的淆乱,对于道德人心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但是在眼下,人们迷失在人设打造的虚假世界里,而没有认识到自己和社会,正在成为受害者。 如何提醒普通网民认识到“人设”的欺骗本质,认识到自己正在骗术买单,并且让“人设”成为一个让人警惕的“牛头马面”,可能应该成为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