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伪的喊了三年多“考虑削减部分对中国输美产品的加征关税”之后,拜登政府终于不装了,露出了本来面目。
据彭博社5月10号报道,有知情人士爆料说,拜登政府正在准备于下周公布一项针对中国关键战略行业的关税措施。将对包括电动汽车、电池以及太阳能设备等行业的中国产品,征收新的、有针对性的关税。
坦白讲,从此前拜登在竞选演讲时就宣称,要对中国造船业产品,加征更多关税的时候,很多事就已经决定了,现在不过是在执行而已。
但问题在于,拜登政府这么做的目的何在呢?他上台之后不是一直喊着考虑削减部分特朗普时期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的关税吗?而此举又会对中美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从拜登政府上台之后,一直说要考虑削减特朗普时期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的关税,但迟迟没有落实这一点来看,它体现的是美国人民的利益和美国财阀利益的冲突。通俗一点说,选举拜登上台的是美国普通民众,因此在上台初期,为了回应自己竞选时做出的各种承诺,拜登政府当然要展现出跟特朗普不同的姿态。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就曾多次表示说,特朗普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的关税,实际上伤害了美国消费者。而这正是拜登政府说要考虑削减部分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的依据。说白了就是要讨好美国消费者,以获得更多的支持。
但与此同时,加征关税给美国政府带来直接的财政收入不说,更重要的是,它实际上涉及到部分美国财阀的本土投资收益。
说白了,中国产品更贵了,美国财阀投资的美国企业,制造出的物不美,价也不廉的商品,才能卖出去。很显然,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美国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了,但美国财阀却赚的更多了。
这种背景之下,拜登政府如果真的削减特朗普时期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的关税,固然可以给美国老百姓松绑,但却会一定程度上损害美国财阀的利益。换句话讲,拜登说考虑要削减部分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的关税,只不过是为了欺骗美国民众,而围在他周边的财阀,以及这些财阀的游说者,才是白宫的“自己人”。
其次,从眼下拜登政府为什么要加征中国输美的太阳能设备、电动汽车等产品关税的角度来看,他们嘴上说是要跟中国产业竞争,扶持美国相关产业。但那只是一种托词,美国太阳能设备产业都快消失了,扶持什么呢?
事实上,问题的关键,还是美国的选情。
此前,拜登呼吁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考虑对中国输美的造船业相关产品加征关税,是为了拉拢美国制造业的蓝领工人。而这个板块的选民向来是美国共和党的拥趸。基于此,当前拜登政府之所以突然宣称,要对中国输美的电动汽车、太阳能设备等产品加征关税,本质上就是为了向美国相关制造产业的工人示好,以此来提升支持率,以赢得接下来与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之间的竞选。
最后,从美国此举对中美两国关系造成的影响来看,正如中国外交部、商务部此前驳斥美国加征关税的相关举措时所说的那样,关税是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具体体现。美国政府一错再错,打压中国发展,违背他们对中国做出的承诺。中方敦促美方正视自身的问题,停止提高对华产品的加征关税,否则,中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自身权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美之间的经贸联系是中美双边关系的压舱石,现在拜登政府嘴上说要寻求缓和跟中国的关系,而实际行动上,不但在军事领域持续挑衅中国,科技领域加大制裁中国,同时,又拿中美外交关系的压舱石,也就是中美经贸关系开刀。可以说,拜登政府打压和遏制中国的举措,已经比特朗普时期更为过分了。这种背景下,中国不可能因为美国嘴上说要缓和跟中国的关系,就会听之任之。
可以预见,一旦拜登政府对相关的中国产品加征关税,那么毫无疑问的,中方也会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到了那个时候,中美关系势必又会陷入另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之中。再加上当前美国在南海地区怂恿支持菲律宾搞事,导致南海局势紧张,这就有可能促使中美两个大国不但在经济和外交上针锋相对,甚至有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
而对于美国来说,一旦中美在中国周边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以现在中美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对比,美国几乎没有获胜的任何可能。真到了那个时候,恐怕拜登政府将面临的,就不是能不能竞选赢过特朗普的问题了,而是要不要承担历史罪责的问题。通俗点说,一旦中美关系恶化,甚至爆发冲突,拜登输给特朗普就是大概率事件。
从这个角度上讲,现在拜登政府打算对中国的三类出口产品,采取加征关税的措施,不管是对于其接下来的竞选活动,还是中美关系来说,都是一招臭棋。
当然,这件事现在只是美国媒体放出的风声,多少有试探中国的意味,接下来中方的回应,以及国际社会的态度,都有可能影响美国政府的最终决策。
当然,加征关税大概率还是要加的,但是加征中国的三类输美产品关税的同时,其它初级消费品的关税,是不是会有所削减,以及美国虽然加征关税了,但却留出谈判的空间,都是有可能的选项。因此,接下来中美贸易战会不会进一步加剧,还有待观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88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