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在濒临生命终点时,特意把罗青长叫到身边,对他说了七个字:“不能忘记老朋友”, 那么他口中的老朋友指的是谁呢?
在病榻上他做了这样的解释,指的是:那些对人民做过有益事情的人们,那些帮助过我们的老朋友,哪怕他一生中只做过一件有益于革命的事,比如还在台湾的两位姓张的朋友 。
这两位姓张的朋友,其中的一位说的就是张学良将军 ,另一位说的是张镇。
张学良与周总理两人之间的革命友谊,我们都了解一些,但实际上,他们相处的时间仅有八天外加两个晚上,如此短暂的相处时间,却为维系起之后40年的友谊。
那么这八天加两个晚上,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呢?
说起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时间在1936年4月9日晚,而这样的高层会晤还是源于中间人-东北军团长高福源。
1935年10月,高福源进攻陕北苏区榆林桥时,被红军俘虏,之后有了深度了解红军的机会,之后他主动提出要去面谏张学良,以促成与红军的共同抗日。
在高福源回去时,他带了一封周恩来的亲笔信,张学良拆封后,只见信中写着:中国人不应该打中国人,东北军应该调转枪口,对准真正的敌人,也就是东北烧杀抢掠的日本军队。
张学良对此深受触动,于是决定与红军高层代表会谈,共商抗敌大计。
在此基础上,两位伟人于1936年4月9日晚,第一次在清凉山下一个天主教堂里见面了。他们会晤的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之后的5月12日晚,两人再次举行了第二次密谈。
两次密谈之后,两位各自给对方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周恩来兴奋地说了这样一番话:
谈的真好呀!想不到张学良是这样爽朗的人,是这样有决心有勇气的人,出乎意料!出乎意料!
张学良对这次会谈也非常满意,他也说了一番话:
比我想象中好多了,我结识了最好的朋友,真是一见如故。周先生是这样的友好,说话有情有理,给我印象很深,解决了我很多的疑难,中国的事从此好办了 。
会谈结束后,张学良知道当时红军经济上有难处,遂相赠两万银元的私款,待他回到西安后,又慷慨捐赠了二十万元法币,据红军军需账上记载,在此期间,张学良共接济红军76万元 。
同时经过两次密谈,为日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基本条件。
可见,这两个晚上意义重大,承上启下,事关国运。
那么八天的相处又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就是西安兵谏之事,这也是他们的第三次见面。
张学良、杨虎诚两位将军扣押老蒋后,当时的压力是空前的。
南京方面扬言要炸平西安,国民党大佬于右任要来西安安慰,宋子文要前来谈判,这些事情如何应对?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处置老蒋,内部意见分歧很大,又该如何统一。
这些问题随着周转来的到来,一切都迎刃而解。
据《世纪情怀--张学良全传》记载,说十七日晚,周恩来一到,张学良就热情地将他迎入公馆,两人促膝长谈,直到深夜。
对于西安事变,周恩来谈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前途,一个好,一个坏。
好的是,如果能说服老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那么中国就不会被日本所灭,而且前途也会变得好起来。
坏的是,如果对外宣布老蒋的罪状,最后经人民审判把他杀掉,这样不仅不能停止内战,还会引发更大 规模的内战,不仅不能抗日,还会给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提供条件。
我们要共同努力争取好的前途,力争说服老蒋,只要他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仅放他回去,还拥护他做全国抗日的领袖,这样有利行发动全面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在八天的时间里,周恩来高瞻远瞩,洞悉全局,一直同张学良合作共事,精于筹划,巧于斡旋,使得张学良的信心大大增加。
八天过后,便是长别,他们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实际上当得知张学良要亲自送蒋回宁时,周恩来就立即赶往机场,他想要劝阻这一莽撞行动,然而,当他赶到机场时,飞机已经腾空而去。
遥望云天,周恩来怅然良久,慨然地说:“汉卿就是看《连环套》那些旧戏中毒太深了,他不但要‘摆队送天霸’,而且还要‘负荆请罪!看来,感情用事,总是要吃亏的。
到后来,周总理每每谈及此事,他总是连声自责痛悔自己”没有保护好“汉卿”先生 ,并在他此后的人生中,时常提起张学良,数次递送密信与他,并为他的安危不懈努力。
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 周恩来提到了张学良,说他对团结的贡献最大,诚恳地希望他能早日获得自由 。
同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十周年会上,周恩来提到张、杨两位将军已被幽禁十年,我们要求立即释放张、杨两将军,他们都抗战事业的大功臣。
1961年,在西安事变25周年纪念会上,周总理再次提到了张学良,当时张学良的四弟、解放军海军参谋长张学思也参加了,他在给周恩来敬酒时,感情冲动,泣不成声。
周总理当时也流下了热泪,并深情的对大家说,我的眼泪是代表党的,不是我个人的。
为了营救张学良,周总理不止一次对来自台湾的朋友说,如果张将军有个一差二错,我们就不好见面,不好说话了。
1958年,宋子文在香港时,周总理再次托人代为传话,敦促宋子文为释放张学良做出努力。
四十年间,周总理时刻关心着张学良的安危,对张学良在大陆的亲属也是关怀备至。张学良的姐姐张首芳,晚年生活拮据,周总理特意为他争取了一所住处,还定期发放补助金,保证了她的晚年生活。
尽管两人相隔数千里,但他们仍然克服重重困难,相互给对方写密信慰问。
周总理生命中的最后一份批示也是关于张学良的。当得知张学良患上眼疾,有失明危险时,他感到十分焦虑,当即在一份批示中,要求有关部门查清具体情况,批示的最后三个字是:托 托 托。
1975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张学良收到这个消息时,他累日伤怀痛悼,万分难过,对夫人赵一荻说,中国失去了一位传诵千古的伟人, 我失去了一位终身难忘的故友。
那么另一位张姓朋友,又是如何与周总理结缘的呢?
原来在1945年10月,国共谈判正在进行时,在签订《双十协定》的两天前,一直致力于国共合作的谈判代表张治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宴请毛泽东等中共代表。
不料当天晚上却突发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秘书李少石,在途中遭遇了国民党士兵的枪击事件。
周恩来闻讯后,立即警觉了起来,深为毛泽东主席的安危担心。于是,他向黄埔军校的旧相识、时任国民党重庆宪兵司令的张镇提出“派兵护送”的要求。
张镇立即调来了宪兵司令的座车,并亲自护送毛泽东返回红岩。隔天,张镇又加强了安保工作,凡是毛泽东参加的活动,他都是亲自布置警戒。
国共和谈协定签字后,他得知毛泽东一行要飞回延安,于是,他又亲自护送到机场。
对于张镇在危难时刻的帮助,周总理一直铭记于心,在临终前仍然惦念着他。
综上所述,周总理临终惦念的两位台湾张姓老朋友,一位是张学良,另一位是张镇,他们都在危难时刻,给予了诚挚的帮助,后世对此也十分感念。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7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