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16日,淮海战役即将进入第二阶段,为确保战役取得绝对胜利,中央决定成为淮海战役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前委领导班子。
按理说,淮海战役这种大规模战役,组建前委实属正常,但事情怪就怪在,只有五个人的前委班子,中央竟然安排的三种职务,即:前委书记、常委、委员。
而在战役第一阶段立下大功的粟裕,职务却是最底层,其中究竟有何缘故呢?
一,淮海总前委的特殊性
前委的全称是“前敌委员会”,是一种凌驾于各大野战军之上的机构,前委书记拥有最终决定权。在解放战争中,我军著名的四大野战军,就分别设立了前委机构,其前委书记名单如下:
第一野战军前委书记:彭德怀;
第二野战军前委书记:邓小平;
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陈毅;
第四野战军前委书记:林彪。
也就是说,战时关键时刻,上述四人拥有各自部队的最终话语权。
而淮海总前委的特殊性在于,它并非一个野战部队的前委,而是涉及到华野、中野两个大型野战军。除了谭震林外,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人都是各自部队的一、二把手,谁能出任总前委的最高长官“总前委书记”,这是一个难题。
二,毛主席最终敲定人选
谁有资格担任总前委书记呢?
以党内资历为标准,应该选刘伯承,但是中野前委书记是邓小平,淮海总前委书记却选了刘伯承,中间必然有些“冲突”;
以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谁出的力最多为标准,应该选粟裕,正是由于粟裕指挥了“小淮海战役”,局面才得以打开。但是,粟裕在华东长期担任陈毅名义上的副手,越过陈毅选粟裕,似乎有点“不近人情”。
左看右看,四人好像谁都能担任总前委书记,但又都“不那么完美”。起初,中央对此也有所犹豫,最终经毛主席敲定: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由邓小平出任!
三,粟裕职务为何排名末尾
总前委书记一职确定好后,毛主席又在五人班子里设立了常委、委员等职务。其中,刘伯承、陈毅担任常委,邓小平以总前委书记身份兼任常委;粟裕、谭震林担任委员。
这样一来,在拥有前委书记、常委、委员的淮海前委机构中,粟裕的职务直接排在了最后。
对于“立下淮海战役第一功”的粟裕,这样的安排,是否有失公平呢?答案很简单:安排完全合理。
要明白一点,在淮海总前委成立时候,谁也不能预料粟裕在之后的功劳,就当时情况来看,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人属于大战略区正职,而粟裕只是副职。作为当事人的粟裕,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在决战开始前,主动致电中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可见粟裕对自己的职务有清醒的认知。
当然,职务上的排名,丝毫不影响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天才表现,而淮海战役总前委也为粟裕提供了充足空间,让粟裕得以大展拳脚。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7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