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评论员王彬
“应急使命·2024”防汛防台风演习现场。受访方供图。
“一切求真,一切求实”,这是我们对一场演习的观后感。求真务实,也是为民服务的“制胜法宝”。
5月10日上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浙江金华等地联合举行“应急使命·2024”超强台风防范和特大洪涝灾害联合救援演习。演习在金华设主演习场,在杭州、宁波设分演习场。本次演习模拟超强台风正面登陆浙江,贯穿浙江全境,多地多灾并发。这次演习坚持问题导向、实战牵引,汲取借鉴近年来重特大灾害应对处置经验教训,突出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运行,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水平。
如果不是因为提前预告,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场演习,因为实在是“太真了”。无论是海上船只遇险、城市内涝、村镇被淹,还是人员被困孤岛,堤防决口,水库出险,铁路停运,厂房爆燃,道路、电力、通信中断,都给人一种真实的台风洪涝灾害“既视感”。
约8000人参与,十几个方面的专业救援力量以及社会应急力量投入,直升机、无人机接连出动,从“立体投”到“联动抗”,从“先期防”到“联合救”,演习科目实导实演、实兵实战,全景式展现科学高效救援。
一次演习,为何要费这么大劲?因为安全是我们的生命线,为了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做什么都是值得的。也因为只有演习无限接近于现实情况,把演习当“实战”,等真到了实战,才能游刃有余,不至于手忙脚乱。
演习中一个令人深刻的救援细节是,乘客被困高架,因为道路问题,正常救援和物资陆运投送都“束手无策”,结果无人机和直升机直接空投物资,高架桥应急通道、登高车搭桥、绳索吊运等方式也通通用上。此外,还利用机械外骨骼等装备来搬运行李,利用救援担架、电动转移椅等方式对行动不便人员进行转运,经过15分钟的联合救援,列车上的被困人员全部被成功营救至地面,并将其转运至指定安全区域。
一项项新技术、一件件新装备的亮相,提升的是实打实的快速协同救援能力。这个救援细节,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新质生产力的水平,也再一次强调了“生命至上”的理念与常识。
这次救援演习,是对应对突发灾害综合应急能力和体系的一次“大体检”。把各种突发状况和安全风险都考虑进去,尤其是将过往真实案例进行重新复盘,这是检验,更是考验。在如此难得的演习“大舞台”中,可以将长处和优势进一步发挥,也能将短板及时暴露出来,以便之后尽快补齐。同时,演习也是防汛防台“浙江经验”可学、可看、可操作的一个模板,相信会给更多地方带来有价值的启示。
一次自然灾害本身,或许是单一的,但其给社会面带来的影响,其所引起的多重连锁反应,呈现出的便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甚至可以说,现实远比理论和想象要复杂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恐怕不仅需要“举一反三”,还要有更多思考和更充分准备,在理论结合实际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在动态开放系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按照系统工程理论,“理论+经验+工具+实验+实践”才是可靠的实践,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以最短时间达到系统目标,完成系统任务,才是追求与目的,显然这次演习是如此“实践”的生动写照。
正如浙江始终遵循的那句话:“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也是同样道理。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更好面对风险和挑战,这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这次演习中,很大一部分也是体现在“防”的层面,包括通过数字化的展现过程,科学研判台风走向,精准投放救援力量。更要意识到,这次演习本身,也是“防”的重要组织部分,是避免“失防万一”以及“用而无备”情况出现的重要行动。
这样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就是安全防范和应急管理的灵魂。将这个“灵魂”,注入更多行业和领域,演化成相应的制度和体系,成为社会的习惯性自主反应,那很多悲剧和意外或许都可能避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66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