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一直是横亘在新中国面前最棘手、最重大、也是最艰巨的问题。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精锐尽灭,南京国民政府的崩溃不过是时间问题。蒋介石见大势已去,并没有拘泥于防御长江防线,而是将残存的主力引向上海,将那里的财富和精兵通通运往他早就选定好的退路——台湾。
事实上早在渡江战役发起前,毛泽东就已经在思考台湾问题。他曾与秘密来华的苏联高官米高扬说:
“目前,中国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的事情好办,把军队开过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比较复杂,需要另一种灵活的方法去解决,或者采取和平过渡的方法。”
这番谈话表明,毛泽东对解决台湾的复杂性早有认识,最主要有两大难度:
一、台湾是个海岛,孤悬大陆之外,有茫茫大海阻隔,不能轻易把解放军开上去;
二、是有美国保护,存在强敌干涉的可能。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虽然横扫了数百万国民党军,但是国民党的空军和海军却并没有遭到什么损失。在全面内战时期,国民党的那点海空军起不到什么作用,就像是一把沙子洒进了大海。但是随着国民党统治区域日趋缩小,国民党海空军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他们保护不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江山,但守卫台湾这块弹丸小岛是毫无问题的。
反观我军,空军基本等于没有,只有少数起义过来的原国民党空军。开国大典如此重要的场合,我军只能拿出17架飞机。为了充场面,不得不让这17架飞机飞两遍。
至于海军,虽然有起义的国民党第二舰队以及重型巡洋舰——“重庆”号。但由于没有制空权,导致这些军舰皆为国民党战机所摧毁。
因此我军既缺飞机,也缺船。
在如此情况下,到底该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呢?毛泽东于1949年7月10日写信给周恩来,谈到攻取台湾的条件,信中指出,攻打台湾除了需要数十万陆军以外,主要靠内应和空军,二者有其一,即可成功;二者俱全,则把握更大。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派出他的爱将——粟裕作为攻打台湾的总指挥。为此,毛泽东为粟裕准备了巨大的兵力。
1949年12月,粟裕主持召开华东军区的作战会议,在会上粟裕算了一笔账。国民党在台湾、海南、舟山等地拥有陆军20个军56个师,约30万人,加上新兵和地方武装,作战兵力可达50万人;海军大小舰艇202艘,约半数可以投入作战;空军飞机742架,还有约800多辆战车、2000多门火炮。这是一支不小的力量。
考虑到兵力捉襟见肘,蒋介石又将目光投向了日本。按照计划,他将雇佣2万余人的日本老兵。在粟裕看来,2万日军大约相当于6万国民党军。由此,解放台湾难度更加提高。
由此粟裕强调,解放台湾,“华东全军都要参加,全部家当都要用上”。当时三野共14个军,除33军兼淞沪警备司令部、34军兼南京警备司令部外,其余12个军全部担负对台任务。
然而粟裕依然嫌军队太少,他向中央提议再从中南四野和其他野战军抽调4个军,使攻台总兵力增加到16个军。对于这一要求,毛泽东有求必应,立即批示聂荣臻:
“待粟裕到京后,召集有关人员就近解决。”
很显然,一向善打险仗、神仙仗的粟裕,却在打台湾的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谨慎。在以前,粟裕只要有六成把握就敢打,部队人数少一点也无所谓。例如淮海战役,就是60万解放军对阵80万国民党军。
而此时,手握16个军的粟裕,总兵力已经达到60万人,但对于打台湾,粟裕也下不了决心。这是为何呢?
这是因为粟裕敏锐地意识到,陆战和登陆战有着本质的不同。解放战争中,我军虽然也是几十万、几十万地歼灭敌人。但平心而论,技术含量并不高。在苏德战场,数千辆坦克针锋相对;太平洋战场,双方上百艘战舰对峙,一战就是击沉三四艘航母,击落几百架飞机。这种高度工业化的战争,我军还从未经历过。
面对汪洋一片的大海,没有绝对优势的海军和空军,武力攻台就是梦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军的运动战、歼灭战,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渡海作战,就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台湾海峡之战,是一场实力的较量,是一场打明牌的战争,除了硬碰硬,没有什么奇谋好讲。
台湾能够登陆的地点非常有限,适合登陆的时间就那几个月。很难像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那样隐蔽自己的意图,在敌群中转移腾挪。因此解放台湾检验着国家综合实力,是一场比拼现代化程度的战争,是一场打钢铁、打高技术的战争。
在没有现代化武器的时候,登陆台湾不过只是一句口号。中原逐鹿,两军对垒,50%以上的机会就是有把握,毕竟打不赢还可以撤,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然而隔着一片大海作战,别说是六七成把握,就是八九成也不行,必须要十成把握才能开战。
因为我军的海空军实在太弱小,若没有控制制空权和制海权,即使陆军登上了台湾岛,最终结果也是全军覆没。
因此粟裕改变了自己泼辣果断、敢于冒险犯难的战术风格,变得更外谨慎。就如毛泽东所说:“粟裕变得婆婆妈妈了。”甚至跟随粟裕很久的三野参谋们也说:“对台慎言用兵,不似粟总风格”。
出于种种顾虑,粟裕一开始也将希望寄托在内应之上。粟裕提出:
“解放台湾的条件是陆军登陆、海空军配合和开展策反活动。按照今天的条件,如果我们策反工作做得好,有突发事变、和平解决的可能。”
粟裕还说:
“对策反对象可放宽尺度,工作面可更广泛一些,即使是战犯也可包括在内。只要他接受我们的和平条件,甚至将来你当正的,我当副的都可以。”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台策反工作并没有取得良好效果。蒋介石吸取往日的教训,改组了特务组织,在台湾大兴白色恐怖,台湾党组织几乎被破坏殆尽,上千名烈士牺牲。
策反之计不成,就只能硬碰硬的打了。对此,粟裕也想了很多办法。首先,粟裕想到了被国民党飞机击沉的重庆号。
“重庆号”本是英国送给国民党的一艘巡洋舰,排水量7000多吨,装载有6门152毫米巨炮。可以说,一艘“重庆舰”就等于国民党海军其他舰船战斗力的总和。
按照粟裕的设想,我军若能将“重庆舰”打捞出水,不仅能用来火力支援,还能一次运送一个师的兵力。只要“重庆舰”在,攻取台湾并不算困难。
不仅如此,粟裕还着力打造华东的空军以及空降兵。对此毛泽东在苏联访问期间还专门给粟裕发电,要他好好训练刚刚起义的伞兵第三团。到时候将伞兵投放至国民党军的薄弱处,便可里应外合,解放台湾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打捞“重庆号”需要苏联的帮助和巨额的资金,然而苏联对此却兴趣缺缺;伞兵人数太少,而且缺乏空军支持,同样也无法独立完成战争任务。
此时的粟裕,就像是一个手中只有腌菜咸肉的厨师,却被要求做一顿满汉全席。真可谓捉襟见肘,左支右绌。
就在粟裕为攻打台湾而苦恼之时,前线突然传来噩耗——第十兵团兵败金门。1949年10月24日至28日,10兵团的三个团登陆金门,因敌海空突袭而导致后路被断,9086名将士全军覆没。随后,我军又相继在登步岛和南日岛落败。惨淡的现实更让粟裕注意到登陆战之艰险和不易,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到时候鹿死谁手就不可知了。
后来邓华、韩先楚虽然依靠木制机帆船解放了海南岛,毛泽东、粟裕依然认为不能打。毛泽东指出,海南岛和台湾岛完全不一样,一是有冯白驹的琼崖纵队配合,二是敌军战斗力较差。
相比于台湾,海南的水文条件好太多。台湾海峡风高浪急,不是原始的机帆船能驾驭的。
就这样,攻台战役的时间表一延再延。为此粟裕还专门严肃地给中央写了一封信:
“对台关系太大,二次大战前苏联对芬兰作战打得不好,实为希特勒敢于进攻苏联的原因之一。如我攻台作战不能成功,不仅对巩固国防有极大影响,且可能影响太平洋以及东南亚局势,使美帝国主义更加疯狂。因此我们对台作战如无绝对把握,不仅不应轻易发起攻击,而且宁愿再推迟一些时间。”
这一报告完稿于1950年6月23日,出乎粟裕意料的是,仅仅三天后,朝鲜半岛发生了战争,攻台战役也就彻底搁置,未能付诸实施。而解放台湾,也成了粟裕一生的心结。
到了后来,粟裕虽然退出了一线指挥,但他却一直将台湾问题放在心上。在他家中,挂着一幅巨大的台湾地图,他经常在地图前看老半天。
粟裕担任总参谋长期间,一直致力于现代化军事建设。而他执掌总参的那段时间,也被张爱萍上将成为我军正规化发展最好的一段时间。粟裕争分夺秒,就是为了早日改善我军的装备和训练水平,为解放台湾做准备。
1970年,粟裕路过法国,他没有流连于巴黎的美景,而是直接奔赴诺曼底战场,现场勘察。他为的,就是实地看看盟军是如何完成这一大规模的登陆,为日后攻取台湾找灵感。
后来粟裕给解放军学员们讲解台湾问题时,曾专门提到,攻取台湾必须要有“四多”,那就是人多、船多、飞机多、火炮多,只有字样才能一鼓作气一胜到底,否则那就是无路可退,全军覆没。
然而直到粟裕生命的最后,他都没等来他所希冀的装备,长期以来,人民军队海空军的装备质量都一言难尽。飞机质量、军舰吨位等指标,都难以对台湾形成绝对优势。再加上美国的干涉威胁,粟裕直到最后也没看到台湾解放的一天,也为他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然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装备的提升,粟裕的“四多”构想早已化为了现实。在空军方面,我们的空军与台湾空军不仅在数量上完爆对手,质量上也形成了代差。人民空军的五代机——歼20,足以歼灭台湾的陈旧的F-16v、幻影2000以及“经国号”。
至于海军,人民海军随着一轮轮地“下饺子”,已经拥有了3艘航母。并且还拥有包括055 、052D在内的重型驱逐舰;而台湾仅仅只有4艘美国淘汰下来的驱逐舰。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数量上,台湾同样不能和大陆相提并论。
至于“炮多”,我军不仅有“远火”为中坚的超远程火箭炮,武器库中还存放着大量“二炮”,即中远程导弹,足以覆盖台湾全岛,足以压制敌人的火力。
“人多”?那自不必说,我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队,既不缺人,也不缺登陆船只。
也就是说,粟裕所说的“四多”,我军早已满足。未来如果台海有战,必然是一场摧枯拉朽,秋风扫落叶一般的战争。相信祖国归于一统的一天,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