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至1953年,在朝鲜半岛的战场上。
我国的志愿军将士们,保卫了邻邦友国的主权,也捍卫和守护了祖国与民族的利益和未来。
面对着由16个国家共同组建,人数将近百万。
而且配备有强大且,先进武器装备的联合国军部队。
解放军将士们毫无畏惧,浴血拼杀。
不光最终胜利凯旋,更是在战场之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
像是在金城战役中,不眠不休连续战斗了将近100个小时,将敌人的攻击潮头连续拍灭39次的铁人战士-王占山。
始终坚守阵地,整整一周时间不曾退出战线。
在弹尽粮绝之后。
即便是使用石头,也要与敌人抗争到底的孤胆英雄-濑永泽。
而今天,我们便也要带大家回忆一段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传奇事件。
在朝鲜战争的第二阶段。
一名陶姓的志愿军战士,率领着两名同伴,与100多个美军周旋一夜。
并在零伤亡的前提下,毙敌40余人。
而这场冲突的起因,其实是一场十分微妙的乌龙事件。
竟然只因为上级下达命令时,漏了一句话。
这才使得这名战士与同伴,有了创造出如此漂亮战绩的机会。
上甘岭阵地
这个传奇故事,来自一本退伍老兵的日记。
但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已经无法追溯这本日记的主人是谁。
就只能从日记的内容中辨认出,日记的主人曾是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3连5班的一名普通士兵。
这名战士的班长姓陶。
而也正是这名陶班长,带领着他与另一名同志一夜击毙了四十余美军。
3连的营地,驻扎在上甘岭的597.9号高地。
而对面的南山阵地,则是被美军占领的地盘。
而按照美军当时的作战策略,美军很少向我军发起主动的大规模进攻。
只是不规律的组织几十,或是百余人进行小规模骚扰。
我军也按照既定的作战策略,集中在夜间发动突袭。
小胜即走,缓慢消减敌方的战斗力。
而由于我军的频繁夜袭,美军营地在夜间便始终灯火通明,探照灯常亮。
并且还向周遭不定期的投放照明弹,或是直接进行小范围的炮击。
直到6月中旬的傍晚。
这天,美军营地,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尤为明亮。
3连的连长立刻警觉,认为是美军正在组织夜袭,使得负责照明戒备的人员减少。
于是,他将计就计,计划在597.9号高地周遭设伏,围成了一个布袋阵。
只等敌人踏入伏击圈,就收紧口袋暴打一顿。
为了计划的万全,连长就交给了陶队长一个任务——让他带两个人悄悄包抄到敌人的身后,对敌人进行袭扰,有特殊情况就回头报告。
但这名连长,却没有告诉陶队长,自己布置伏击圈的计划。
同时也忘记告知,让陶队长等敌人伏击圈之后,再一起动手。
在连长的计划中,陶班长的行动应当发挥侦察放哨,并且配合伏击圈前后夹击的作用,但是因为少嘱咐了关键的信息。
这场行动在陶班长的理解中,可就变了意思。
在陶班长的视角中,自己应当肩负起奇袭敌人的使命。
如果双方兵力悬殊,那么再回禀告,从长计议。
就这样,陶班长在5班,喊来了两个手脚麻利的同志。
几个人就这样出了阵地,向着那伙美军摸了过去。
手榴弹克敌·哭笑不得的三连长
陶班长,不愧是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兵。
他指挥手下两名士兵不要带枪,只自己装备一杆长枪备用。
然后又指挥二人携带了大量的手榴弹,三人的三条武装带,都挂的满满当当。
这是因为在夜间作战,敌我双方的视野都会很差。
但由于己方熟悉地形,也更善于夜间作战,所以也能形成出敌明我暗的先天优势。
但如果贸然开火,那么枪口处激发的火星,就会迅速暴露位置。
而在双方装备差距极大的情况下,我方的优势也将迅速易主。
陶班长三人,很快就发现了美军的队伍。
经过观察后,发现这只是一支百来人的小队伍,并且四周并没有发现敌军的其他部队。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后,陶队长确定敌军不是在以饵诱敌。
于是便下令动手,因为大概把握了敌人的方位。
陶班长三人的手榴弹,就如雨点一般的砸向了敌军队伍。
一时间,爆炸声,伴随着敌军的哀嚎在山谷中此起彼伏。
美军大乱,但却始终无法判断出陶班长三人的位置。
只能投放曳光弹来照亮四周,以求能找到火力位置。
但这恰恰,让他们自己的位置更加醒目。
而在有了准确方向之后,陶班长三人的攻势,便更加猛烈。
另一边,身处伏击圈外围的三连长,与时刻准备伏击开火的战士们,都已然有些等的不耐烦了。
三连长甚至怀疑,自己判断失误,敌人其实并没有夜袭的意图。
但直到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爆炸声响,三连长当即作出反应,率领200人前往接应陶班长。
但当他循着爆炸声找过去后,他整个人都哭笑不得起来。
此时,天色已经朦胧亮起。
三连长隐约看得见,几十名美军依靠着低矮的山壁石块,颤颤巍巍丝毫不敢露头。
而美军身后的山坡上,还时不时有手榴弹投掷而下。
就这样阴差阳错的,原本应该执行侦察任务的陶班长一行。
竟然将美军堵截在山口位置,硬生生用手榴弹,炸了一整夜的时间。
战争大环境中的小规模战役
3人对敌100余人。
光是从字面上获取信息,相信大多数人都实难相信。
在紧张而艰苦的朝鲜战场上,居然还能存在有如此小规模的战斗?
关于这场以少胜多的小规模碰撞。
我们首先要将其带入到彼时的战场环境中。
1950年,朝鲜南北两部内战打响,同年的6月、7月,联合国军和我国志愿军前后加入战场。
起初,美军指挥官麦克阿瑟高傲狂妄。
“圣诞节前击溃朝鲜”、“一路打到鸭绿江”的种种狂论,皆出自他口。
但狂妄至极的麦克阿瑟,很快就被突入战场的志愿军挫了锐气,运动战术、穿插战术的应用让美军接连受挫。
不光被打回了三八线,就连南朝鲜的首都也失守了。
此后美军换帅,第二位指挥官李奇微,发现了我军补给线过长且十分脆弱的致命弱点。
以此为突破口,将战场局势,挽回至两军相隔三八线互相对峙的局面。
美国本就想打一场“有限的战争”。
在经济和政治影响都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从战争中消减他国实力,并填充自己的腰包。
所以在麦克阿瑟失利后。
他们就已经想要通过和谈来从朝鲜战争中抽身,以避免再出现如深陷越南泥潭的尴尬局面。
所以,美方派出了李奇微。
在其将战局稳定至,五五对开的局面后,又三次换帅。
让更有衡量战局利益,具有军事谈判经验的克拉克上任。
而克拉克的用兵思路,果然十分符合美国政府尽最大程度止损的理念。
克拉克认为,在地面作战,志愿军几乎拥有100%的掌控性。
如果不是真的想要打到鸭绿江边,那么己方绝对不可能投入兵力大规模的推进进攻。
所以,就一直用空袭和小规模进攻的方式,来巩固平稳局势。
并且任由志愿军对己方进攻,而自己则固守等待机会。
这样既能保持战局稳定,又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军资消耗。
所以,这才有了美军小规模出击的情况发生。
写在最后
1952年,朝鲜战争已然进入到第二阶段。
美国已经打起了退堂鼓,但为了在谈判桌上不吃亏,必须要赚取更多的战局优势。
所以在陶班长传奇经历的几个月后,那场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被打响了。
因为陶班长的事迹,仅是来自于一本日记。
我们无法获取到更多的信息。
也就无法去判断,陶班长有没有在那场战役中活下来,更难以追溯这名姓陶的班长到底姓什么叫什么。
而这也是让人感到惋惜和遗憾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