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鲁迅说“汉字不灭, 中国必亡”, 他为何如此反对汉字?

文史安利官2024-05-08 17:43:40  52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你敢相信吗?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竟是出自鲁迅先生之口。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用浑厚的笔触唤醒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良知。

最后,他竟对传承上千年的汉字如此“不屑一顾”。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这样的民族危机,仍有一批志士仁人没有放弃拯救国家的希望,鲁迅先生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深知要想真正振兴中华,就必须先推动思想解放。

在他看来,汉字正是阻碍思想传播的最大绊脚石,必须予以革新。这种观点看似极端,却也不无道理。

传统汉字的笔画繁复、发音发音规则晦涩难懂,即便是鲁迅这样的文化精英学会所有的字也要花上好多年。

对于底层百姓来说,认字学习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据统计,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全国文盲率高达90%。绝大多数人连最基本的读写能力都没有。

面临如此局面,新文化运动者们认为,必须通过革新文字,推动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拯救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度。

于是,他们提出呼吁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用简单的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希望借此普及教育,引导大众思想觉醒。

拉丁文,字形简单、容易掌握,且属于表音文字。

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发音规则,每个会讲中国话的人都可以读写,不需学习复杂的语法知识。

换句话说,拉丁字母完全具备了广为传播和快速学习的优势。因此,废除汉字改用拉丁文字书写,就成为拥护者们的最佳方案。

这其中,鲁迅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不仅在多篇文章中痛斥汉字为"阻碍中国进步的障碍",更是直接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引发了轩然大波。

虽然,古汉字确实有缺点,但是鲁迅先生的言辞为何如此激进呢?

事实上,鲁迅并非真心想要彻底放弃汉字。

他深知汉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民族自信心的具体体现。一旦真的舍弃了汉字,就等于割断了文明的根脉,必将遭受灭顶之灾。

因此,他的所作所为很可能只是一种激将法,其目的是唤醒世人对汉字和民族文化的重视。

当时的守旧派纠缠不休,坚持维护文言文的地位,令白话文改革难于登天。因此,鲁迅提出了这一看似"歪理",目的是引发舆论的强烈反弹。

当更多人认识到汉字宝贵的文化价值时,或许就能团结一致,推动白话文在中国广为传播了。

可以说,这是鲁迅别具心计的一招"狠话",以达到推进变革的目的。而最终结果也确实如鲁迅先生所料。

保守派阵营认为,汉字乃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渊源,丢弃汉字就等于割断了文化的历史根脉。

因此,汉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被轻易抛弃。

于是他们从反对白话文转移到了反对废除汉字身上,新文化运动也得以顺利进行。

最终,当局并未做出彻底废除汉字的决定。

相反,为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一种折中方案最终应运而生——那就是对汉字进行简化改革。

1935年,第一批简化字正式对外公布,标志着简体字的诞生。

这一改革,是对鲁迅等人主张的一种折中,虽然没有彻底废除汉字,但通过简化,大大降低了汉字的学习难度,为文化传播扫清了障碍。

可以说,简化字的诞生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等人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主张,其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通过革新文字来推动国家进步。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明智慧。

它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兴衰更迭,记录下无数动人故事。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

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汉字无处不在。

高高矗立的牌匾;洞口盘旋的对联;流动的霓虹广告词,都让汉字时刻萦绕在我们视野。

它们不仅承载了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一个个汉字就像一面面含笑的国粹明镜,映射出中国人淳朴善良、儒雅大气的民族性格。

穿越几千年的风雨岁月,汉字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我们的祖先在汉字的书写演变中,刻画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甲骨文的简单隶力;金文的方正大气;小篆的工整秀美,无不展现出中国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后来的汉字在书法的熏陶下,化作行走的艺术,秉承着"以形传神"的理念,引领人们徜徉在文字的意境之中。

我们今天的汉字,不仅存在于传统的书籍里,也印刻在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

手机键盘上的汉字输入让通讯联系变得顺畅便利;互联网的出现也带来了汉字在新兴媒体中的广泛应用。

今天的中国,已然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极大提高,再无需像当年那般苦心追求教育普及和文明振兴。

汉字的优秀品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成为了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符号和体现。

对于祖先流传下来的瑰宝,我们更应该珍惜与弘扬,而非固步自封般的否定与放弃。

在推动中国从落后到崛起的大变革进程中,鲁迅的"汉字不灭"论虽然表面上看似偏激,却折射出了一种拨乱反正、救亡图存的精神。

正是这种敢于直面问题本质,勇于大刀阔斧改革的精神,推动了中国走向复兴的道路。

而他提出的犀利言论,无疑也成为了激发思考、引领变革的重要力量,助推了中国由黑暗走向光明。

参考文献

【1】鲁迅的方向仍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华网.新华网.2016-02-02 [引用日期2022-12-19]

【2】鲁迅的名、字及其使用 雕虫小技有学问.浙江工人日报网 [引用日期2021-06-30]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4872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