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属于专家理财,要给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健回报,而不是一场又一场的豪赌,不仅让投资者无所适从,也给自己的声誉带来难以估计的伤害,因此公募基金屡屡触线背后是缺少强有力的惩戒措施,属于触了也白触,自然让部分激进 的基金管理人前赴后继的触线。
回顾公募基金发展历史,并不缺少阶段性收益丰厚的明星基金,缺少的是长期稳健回报的明星基金,巴菲特的哈撒韦公司成功不在于一年的得与失,而是长期稳健的复合回报。背后是国内基金管理人不少具有豪赌的特征,重仓某一家个股甚至重仓某一个板块,结果是成功押中市场热点,收益率也就非常之高,成为市场炙手可热的明星基金,成为光环笼罩的明星管理人,也就功成名就。但反过来,一旦重仓押错了市场热点,就是满盘皆输,明星基金星光黯淡成为巨亏的基金,明星基金经理也就成为投资者吐槽的对象,因此市场缺少长期的明星基金,也缺少长期的明星基金经理,明星基金经理就像是城头变幻的大王旗,一年一个样。
为了规范基金管理人投资行为,避免基金管理人过度抱团持仓带来的净值暴涨暴跌,带来流动性风险,尽可能的保护投资者利益,监管设定了双十指标红线,一只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百分之十;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的百分之十。但是基金踩线投资再度显现,从相关统计数据看,还是有很多基金管理人踩线了?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市场共有140余只主动权益基金触碰“基金持有个股比例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10%”红线,涉及基金数量创近三个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较2023年末增加超过70%。更有20余只基金出现不止一只重仓股踩红线的情况。
既然是一条红线,那就是监管为基金管理人设立的一种警戒和不能逾越的一条红线,基金管理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红线的存在,也是财经界和投资界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什么基金总是踩线操作呢?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有一种解释是行情上涨导致的个股持仓比例“被动”超限。确实在2023年四季度尤其是今年一季度最后几个交易日,市场出现较明显的上涨,而对于那些基金持有比例接近10%的个股来说,一旦股价大幅上涨,持股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重很容易就会突破10%的界限。但是事情总是存在正反两面,说明基金原来持仓就是十分接近10%的警戒红线,才会导致股价上涨被动触线,至少说明基金管理人投资风格是十分激进的。
部分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即使重仓股较长时间的横盘或者是下跌,其重仓股持仓依然十分接近10%的持仓红线,在于不断的抄底;也有部分基金管理人看到股价反弹,不断加仓,推动股价上涨,让重仓股获得更高的收益;也有部分基金管理人选择波段滚动操作,希望摊低持股成本或者 是做单日T操作,结果没有成功,持仓度也就更加集中,结果就是股价稍微涨一涨,就面临突破红线的限制;也可能存在基金遭遇大额赎回,基金规模大幅缩减,导致持仓触线越线;而作为基金公司,给了基金管理人更大的自由裁量权,没有能够提醒基金管理人注意持仓突破红线的风险。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基金管理人投资风格激进,持仓临近红线限制。
部分基金管理人不仅仅是单一基金持仓很重,就是管理的其他基金也是重仓持有,这种抱团投资,个人观点,需要警惕基金管理人利用持仓优势和资金优势操纵股价,目前政策方面对于基金抱团操纵股价方面的认定缺少政策储备。
从监管来看,实际上也是存在一个缓冲期,从监管角度看,是为了避免基金短线过大减持带来股价异常下跌的风险,但这成为基金管理人持仓突破红线的护身符,《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发现,该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因证券市场波动、上市公司合并、基金规模变动等基金管理人之外的因素致使基金投资不符合本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比例或者基金合同约定的投资比例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十个交易日内进行调整,但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特殊情形除外。
为什么那么多基金踩线?至少说明部分基金管理人没有及时的调整仓位,说明部分管理人缺少敬畏法律的心,存在侥幸心理,背后是利益驱使,在于重仓押注,一旦成功,就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利益,一个是成为明星基金和基金经理,就自带光环,可以带来规模膨胀,带来收入增加;功成名就之后,不管是与现有公司商谈还是跳槽,都会增加谈判的筹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莫大的利益。即使押错了市场热点,投资出现较大的亏损,对于自身影响不是很大,毕竟亏的是基民的钱,这就导致部分基金管理人出现道德风险,拿着基民的钱为自己的前途博弈。
既然双十红线已经设立,成为一种法律,就应该成为一种硬性的约束,保证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毕竟抱团重仓押注会带来流动性风险也会带来净值高波动风险,从道德方面去约束基金投资行为,个人认为意义不大,关键是监管需要加强监管,《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并没有很明确的对于突破双十线规定的严格处罚,等于是基金管理人碰了红线也是白碰对自己没有伤害,这才是基金管理人不断踩线的一个不可忽视原因,出台新的细化规定惩治基金管理人踩线处罚,或许是需要的。
公募基金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印象并不是特别的好,面对基金踩线,实际上是基金业以自己的行为损害自己的形象,仅仅依靠行业自律可能是很难改变的,未来监管如何演变,才是杜绝踩线的关键。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33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