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 李鹏和邓颖超在重庆, 他称呼“邓妈妈”, 一张罕见的留影

六加七汗青2024-05-05 15:37:53  122

李鹏总理

2019年7月22日23时11分,国务院原总理李鹏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随着李鹏的逝世,他生平照片再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其中一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这张照片是年少的李鹏和邓颖超的合影。

从资料来看,这张照片拍摄于1940年秋,地点在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长久以来,对李鹏生平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跟周总理和邓颖超夫妇关系密切,一度传出是他们的“养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李鹏回忆录(1928—1983)》是李鹏亲自撰写的一部自传体书籍,为了写好这本书,他耗费了大量时间,搜集整理了尘封多年的资料,详细描述了从1928年至1983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

李鹏和邓颖超

就是在这本回忆录中,李鹏亲自解释了他跟周总理和邓颖超夫妇的关系。李鹏是这样描述的:

“周总理、邓妈妈与我的关系,就是老同志与烈士后代的关系。有人传说我是周总理的养子,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周总理、邓妈妈关心的烈士子弟,不止我一个,他们同样关心爱护其他战友的子女。我们都称他们周伯伯、邓妈妈。”

李鹏这番话确实发自肺腑,当年周总理和邓颖超收留了很多烈士子女,并将他们送到革命圣地延安生活学习。尽管两人没有孩子,可是他们将烈士子女、孤儿视为己出,给了他们无尽的关爱。

李硕勋和夫人赵君陶

关于这一点,在李鹏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李鹏的父亲是革命烈士李硕勋,1931年9月在海南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年仅28岁。李硕勋当时的身份是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他牺牲时妻子赵君陶身怀六甲,儿子李鹏年仅3岁。

在狱中,李硕勋给远在香港的赵君陶写了一封绝笔书。李硕勋是这样叮嘱妻子的,他写道:“死后勿为我过悲,惟望善育吾儿。你宜设法送之返家中,你亦努力谋自立为要。死后尸总会收的,绝不许来,千嘱万嘱。”

我们无法想象当赵君陶看到丈夫的这封信时,她是多么的悲痛。如今丈夫已经牺牲,赵君陶深知必须坚强地活下去,这样才能完成丈夫的遗志。

李硕勋绝笔书

赵君陶带着儿子回到上海生下女儿后,又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四川成都的娘家。赵君陶在照顾孩子同时,以在学校当老师的身份,秘密从事地下党工作,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赵君陶的努力下,两个孩子健康成长,顺利入校读书。

1939年初,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赵君陶秘密来到重庆第三保育院工作。当年6月,邓颖超亲自前往成都,将正在读书的李鹏接到重庆。为了赵君陶身份安全,邓颖超将李鹏安排住在周公馆,跟自己一起生活。

邓颖超考虑李鹏正在读书,于是便安排他去了重庆育才学校社会科学组学习。这所学校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中共南方局支持下,于1937年7月创办,地点在合川区草街镇古圣村境内的凤凰山上,原址是“古圣寺”。

重庆育才学校旧址

陶行知担任校长,下设校务部、指导部和研究部,并开设有文学、音乐、绘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舞蹈等6个学科。在抗战期间,这所学校培育了大量志向远大的热血青年,他们有的奔赴前线,有的冲破重重封锁去了革命圣地延安。

1940年秋,李鹏的人生又迎来了重大转折,周恩来安排他去延安。就在周公馆,李鹏和周恩来第一次见面,那时他跟其他烈士子女一样,都称呼“周伯伯”和“邓妈妈”。李鹏后来回忆时说:“周伯伯看到我非常高兴,对邓妈妈说:这孩子都长这么大了,越长越像硕勋了。”

就在离开重庆前夕,12岁的李鹏跟邓颖超拍下一张合影。照片中,邓颖超将李鹏一把搂住,两人如同母子一般,再次说明两人的亲密关系。对于这张珍贵罕见的合影,李鹏在回忆录是这样描述的,“1940年去延安前,在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和邓妈妈的合影。”

李鹏和母亲赵君陶

1941年2月,李鹏顺利抵达延安。这里插一句,去延安前李鹏的名字还是李远芃,这是他父亲李硕勋起的。这个名字寓意深刻,因在家族中属于“远”字辈,所以有了“远”字,至于“芃”字则大有讲究,来自白居易《贺雨》一诗,其中有“万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的诗句。

李硕勋说:“芃’代表草木茂盛的意思,这说明我们家又多了一个革命的后代,我希望他能够像茂盛的草木一样,永远扎根在中国人民的土地上。”但是,当时去延安的青年基本上都改个名字,就在李鹏去延安途中,同行的中共南方局青委书记蒋南翔给他改了现在的名字。

李鹏夫妇和邓颖超

李鹏在延安学习生活了5年时间,期间周总理和邓颖超对他特别关注,每隔一段时间就询问他的学习情况,这让他进步很快。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25515.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