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同国民党军在长江以北地区进行了战略决战,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性战役,累计歼灭和改变国民党军154万人,推动中国革命走向不可逆转的胜利态势。
那么,当初为什么选择以辽沈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而不是先打淮海战役或平津战役呢?
首先,东北战场我军占优,这也是我们敢于率先进行辽沈战役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从全国战场来看,当时国民党主要有东北卫立煌集团、华北傅作义集团、华东刘峙集团、华中白崇禧集团和西北胡宗南集团。与之对应的,则分别是人民解放军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五大野战军。
几大战略区中,东北则是我军与敌人力量对比上唯一占优势的地区。在这里,卫立煌集团所属部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又3个骑兵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
东北野战军所属部队则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以及5个独立师和3个骑兵师,共计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33万人,总兵力达百万之众。
此时,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获得解放,交通大动脉北宁铁路也被解放军部分控制,并将卫立煌集团则压缩分割在在沈阳、长春、锦州3个互不相连的区域。
无论是从兵力对比,还是战争态势,东北野战军都明显处于上风。选择在此战略决战,是胜算最大的!
第二,东北地理位置特殊,有利于干净彻底地将敌人围歼于此,达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
既然进行战略决战,就不是简单的“赶羊”战术,也不是简单地占地盘,而是要通过战争,达到削弱敌人武装力量的目的。
东北虽然幅员辽阔,但毕竟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地带,一面是苏联、一面是朝鲜、一面濒临渤海。虽然国民党有一定的海空军,但运力相当有限。
东北野战军只需要控制辽西走廊的陆路通道,就等于关上了整个东北地区的大门,不仅卫立煌集团无法大规模逃往关内,其余战场的国军也难以对其形成有效的支援,是围歼成本最低也最容易实现的。
“关起门来打狗”,事情就好办多了。
第三,东北是当时的重要战略基地,工业基础好、粮食产量高,能够为支援战争创造巩固的大后方。
随着时间的推进,解放军逐步走向正规化,战役的规模越打越大,对物资和粮食供应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这里盛产丰富的煤矿、铁矿等战略物资,也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经过奉系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经营,具有较为扎实的工业基础,成为了当时全国主要的重工业地区。解放战争期间,我党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重工业与军事工业体系。
东北的全面解放,将为全国各大解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军需物资和粮食供应。拥有稳定的后勤补给,作战就更有保障。
这一点,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就曾谈到:宁可放弃本土,也绝不可放弃满洲。足以见得东北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第四,解决东北问题,可以使我东北战略集团腾出手来,迅速加入其他战场,促进优势转化为胜势,加快解放事业进程。
对于其他几大解放区而言,且不说本身处于劣势,即使战略决战取得胜利,也需出分出大量兵力巩固胜利果实,防止各个方向的敌人反扑。
同时,卫立煌集团随着战场形势的逆转,本就滋生了撤往关内的想法。这一想法如果得以实施,使其加入其他战场,无疑让另外几个解放区“雪上加霜”,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东北地区则不同,只要东北野战军就地解决了卫立煌集团,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敌人加入华北、华东等战场,而且大部分兵力都可以随时入关,支援其他战略区作战,加速蒋家王朝的覆灭。
经过多方权衡,党中央高层对首先在东北进行决战达成了共识。而结果也确实如此,随着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吃掉了国民党一个重兵集团后,进行淮海、平津战役也就更有主动性和保障性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25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