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中英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其中,在声明中有这么一条,为了利于城市规划,将拆除位于香港中心的“九龙城寨”。
也正是在这一拆除过程中,1987年令人们惊讶的发现,在“九龙城寨”中还生活着一些特殊的人群,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清军后裔”,还保留着清朝的生活习惯和传统。
比如,依然保持着曾经的清朝时期军事编制,“一夫一妻多妾制”,“使用着黄龙旗”等等。
据文献显示,九龙城寨生活的这些特殊的人群,确实是100多年前清军的后裔,他们曾为领土的主权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关于他们背后的故事,也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清军残部的去向
清朝末期,当时全国的军队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八旗军、绿营军和新军。
其中,八旗军为满人的武装力量,它的发展贯穿了整个清朝历史。文献记载,当年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各部落后,就形成了“八旗军”。
在清朝初期,八旗军的贡献很大,无论是攻城掠地,还是平定叛乱,八旗军都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立下了汗马功劳。
直到清朝剿灭了准噶尔叛乱后,八旗军开始走“躺平”的路线。直到清朝灭亡时,100多年间八旗军都再也没有打过仗。清朝灭亡时,八旗军约有15-20万人。
而“绿营军”,是顺治年间才建立和发展的一支队伍,核心以当时投降的汉兵汉将为主力,后来成为清王朝的常备军之一。
在兵源上,绿营军采用了“父死子继”的征兵策略,由此保障了兵源的绵延不断。
在清朝前期,绿营军的战斗力尚可,但到了清朝末期,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时,绿营军的战斗力已出现了明显倒退的迹象。清朝灭亡时,绿营军约有60万人。
至于“新军”,是清朝晚期洋务运动采用西方制度、练兵方法和装备组建的一支新式军队队伍,由此称之为“新军”。清朝灭亡时,新军约有20万人。
关于清朝灭亡后,100余万清军残部的去向,在《清史稿》、《清朝续文献通考》、《清稗类钞》等文献中记载显示:
清朝灭亡后,大量的清军残部都面临着去留两难的境地。
其中有一部分被改编为北洋军阀的队伍,另一部分选择解甲归田或者投靠了地方军阀。
同时还有少量的清朝残军加入了民间武装组织,或者落草为寇了,另外还有一部分满族士兵,回到家乡后继而向北,逃亡到了俄罗斯。
与此同时,在清军百万残军中,还有一支约5万人的队伍,因当时坚守着驻扎香港九龙寨的任务,由此没有被解散,而延续了数十年。
九龙寨城,是位于香港九龙半岛的一处古城,它的前身是官富寨,最初是北宋时期为了产盐而设立的官富场。
清朝时期,由于实行海禁,官富盐场被废弃,但官富寨得以保留,并成为九龙城寨的前身。
由于九龙城寨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当时清政府在此地派有驻兵,主要是为了加强对香港地区的控制。
“九龙城寨”清军的最后坚守
嘉庆帝时期,九龙城寨成为捍卫祖国统一的前沿重地。
即便1942年香港岛被英国占有,但九龙城寨的守军,依然在严守与抗衡着对岸的维多利亚城。
再往后,九龙寨城逐渐成为清朝官员的办公之地,九龙城寨的守军也成为守卫大清官员的重要力量。
清朝灭亡后,当时英国趁乱想占领九龙,第一时间就遭受到了5万守军的严防死守。当时守军虽然较少,但他们作战英勇,抵抗顽强。
后来随着事态发展,大清最后的一支部队被迫退守到九龙城寨中,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没有放弃抵抗。
九龙城寨城防坚固,清军正是利用这一点后来与英军对抗了70余年,抵挡了英军数十次的进攻,一直到了1987年,守卫九龙城寨的清军及后裔都没有离开。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因九龙城寨中生活条件艰苦,加之很多清军后裔缺少生存技能,后来很多人都干起了非法的勾当,如走私、贩毒等,对社会也造成了一定危害。
4年后,1992年,九龙城寨终于被拆除。当年居住在里边的清军后裔,都被合理安置到了临建房或者廉住房。
那时起,清朝留下的最后的印记也被全部泯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读者们,关于“九龙城寨最后的守军”,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