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全面研判国际国内大势,统筹把握改革发展大局后作出的重大决策。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强调聚焦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国际经济中心的核心内涵是什么?未来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概念内涵和历史沿革
1、概念内涵
国际经济中心,通常是指在全球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占据核心地位并发挥作用的城市或国家。这类经济中心集中了大量的经济要素和各类活动,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它们是经济力量在空间上的集中体现。但在国际话语体系中,这一表述并不常见,更多使用的是“世界城市”“全球城市”或“国际大都市”。
一般理解,国际经济中心是货物流、服务流、资金流、人流和信息数据流交互汇聚之地,是文化时尚潮流的源头,拥有现代化的交通、商贸、金融和信息等服务网络;开放度高,包容性强,各种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自由交易,进得来、出得去、留得下,有良好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环境。因此,它往往需要制造业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科创中心、信息中心乃至文化中心作为必要的支撑基础。从软实力的角度出发,经济治理能力、居民受教育程度、多元文化融合、城市友好、民众亲和等亦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那么,如何来认定评判国际经济中心?多年来全球不少智库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例如,著名智库Gawc(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日本森纪念财团“都市战略研究所”、科尔尼公司、普华永道等,都会持续发布全球城市排名。总体来看,大多数智库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经济、文化、科创、宜居、环境、政治和基础设施等维度出发,评价说明一个城市对全球事务形成影响的能力。经济维度,主要是指GDP、500强企业总部数量、经济自由度等;文化维度,主要是指国际著名的艺术文化、体育、会展活动的数量,外国游客数量、文博场馆数量,以及文化创意和内容产业的引领发展等;政治维度,主要是指政府机构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国际性活动和会议、国际组织数量等;科创维度,主要是指研发投入、获得科学奖项数、研究人员数量和可用性等;宜居维度,主要是指失业率、工作方式的灵活性、总工作时间长度、夜生活丰富程度和零售店数量等;环境维度,主要是指空气质量、碳排放、废品回收率和慢行交通等;基础设施维度,主要指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比如港口的建设、机场的建设、铁路的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它们服务全球的能力等。近年来,包括上海、广州等地的智库也加入了评估队伍,在这方面进行了颇有成效的研究。
2、历史沿革
回顾上海发展历程,从列入国家正式文件的角度看,经历了从“三个中心”到“四个中心”再到“五个中心”的历程。
改革开放至今,上海研究制定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迈向21世纪的上海》《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和“浦东开发开放战略”“科教兴市战略”等多个重大发展战略,编制了9个“五年规划”,修编了三轮“城市总规”。在这些战略、规划和总规中,多次提出上海建设经济、金融、贸易、信息和航运中心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1984年上海形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此后“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来沪调研,联合上海市政府将汇报提纲上报中央,1985年2月国务院(国发〔1985〕17号)批复同意向全国转发。文件明确提出,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港口、贸易中心、科技中心和重要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上海要成为全国四个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力争到本世纪末把上海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同时,文件中首次提出要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市区的建设。之后,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和亲自推动下,浦东开发开放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由此,“一龙头、三中心”发展战略成型。1992年上海又着手研究《迈向21世纪的上海》发展战略,首次提出上海要建设国际航空航运中心,后写入上海“九五计划”和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2001年经国务院批复,明确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发展战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上海应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从而形成了“五个中心”的发展战略。
二、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特点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既有世界其他国际经济中心的共性,但也有着自身的个性特点。
一直以来,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都比较侧重产业体系和工业基础。这与上海的历史基础是分不开的。上海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积累了雄厚的产业基础,20世纪30年代,上海曾经是远东最大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城市。新中国建立以后和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成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和工商业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全国领先,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上海与长三角区域形成了融入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从而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例如全球十大汽车配套生产企业总部,其中有9个设在上海。在这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上海和长三角共同发力,使新能源车产业链和“新三样出口”占领全球制高点,引爆了“奇点”效应。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是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的优势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关于支持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的意见》中,要求上海加强高端产业引领,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引领新领域新赛道发展。
对于上海来说,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凭借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等“五个中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国际经济中心与其他四个中心是动态演进、融合互促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上有种观点,认为“其他四个中心建成了,国际经济中心自然而然也就建成了”。从城市综合功能和国际竞争力角度来看,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四大功能”不断强化,国际竞争力逐步提升。上海GDP总量位列全球城市第四,金融中心位列全球第七(最高列第四),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4年全球第一,口岸货物贸易额排在全球城市第一(超过3%)。此外,科创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亦取得长足进步,已经建成和在建的大科学装置跃居世界前列;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创下多项历史纪录,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文博场馆和世界著名体育赛事都已名列全球城市前茅。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离不开这些功能的提升。但是,上海要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中心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也需要持续增强。正因为如此,《关于支持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增强经济中心城市竞争力,提升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并不是其他四个中心建成了,国际经济中心就自然建成了,这里还有个动态升级的过程。为此,上海要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加强对“五个中心”的整体谋划和联动,从而提升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
三、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和潜力
上海国际经济中心要“进位”,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文件部署,将一系列开放新政抓紧实施,重点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继续加大经济总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和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推动三大核心先导产业的“上海方案”加快落地实施发挥效用。
1、围绕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打造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沿海产业带
打造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沿海产业带,目前已具备全球少有的基础设施优良条件,包括在建和已建的铁路、机场、港口等。未来建议在上海宝山、金山以及宁波、舟山等石化产业集群里加快发展新材料,包括汽车、航空航天、船舶、芯片制造等急需的特种材料;在长兴岛抓住南北船集团合并的良机,打造世界级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发挥好“南北船整合重组”放大效应,保持振华重工的领先势头;在张江科学城围绕芯片、光电子和生物医药等先进产业发力,争取产业链整体突围;在临港“智造城”发展大型智能装备制造、航空和航天制造、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先进材料、微小卫星、无人设备(低空经济)和空间信息等产业,加快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和车规级芯片制造;在浦东祝桥中国商飞基地,抓住大飞机已经商业飞行的有利时机,规划研究建设“祝桥航空城”,使这一战略产业跨上新台阶。
2、呼应新领域新赛道发展,布局建设数据交易链和绿色低碳等枢纽型平台设施
人类已进入信息泛滥、数字爆炸时代,相比传统有形资源,数据的挖掘、加工、运输、交易、使用、存储等发生巨大变化,但也有相通之处。要进一步探索建立国际数据产业园,加强工业软件自主研发。发挥好上海数据交易所和碳交易所的作用,开展规范化交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个人数据资产确权试点,发放数字产权和绿色认证证书,建设第三代互联网,研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挥5G通信技术和超大城市场景应用优势,加快大模型、区块链等新功能培育壮大。争取在智能家居、无人驾驶和远程医疗领域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助力新技术、新制造、新产品、新模式、新服务加快发展,从而引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浦东综改和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要加快实施,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制度型开放要取得突破。探索国际合作竞争,在浦东率先试点开放增值电信服务,逐步取消外资股权比例限制,试点取得永久居留资格外籍科学家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担任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的法人。
3、继续放大“五型经济”优势,增强经济中心城市竞争力
所谓“五型经济”,是指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和流量型经济。继续放大“五型经济”优势,需要吸引和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培育一批一流企业和一流大学,新办一批国外大学。过去四年,上海实际使用外资连续突破200亿美元,有6万多家外资活跃企业,但与新加坡、瑞士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发挥好“四大功能”尚有很大潜力。为此,要在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细节处下功夫,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4、提升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扩大上海“城市品牌”知名度
国际经济中心不只体现在“量”上,更多的是在“质”上,而这个“质”主要指的就是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多年来,上海在打造“上海品牌”“上海指数”“上海价格”“上海方案”“上海创新”“上海标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世界经济市场“晴雨表”的作用。接下来,要努力引进国际绿色低碳和数字经济机构、国际标准和认证机构、国际海事和海关机构、联合国机构等国际组织落地,增加专业服务业和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去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届大会通过了在中国上海设立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UNESCOIISTEM)的决议,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户中国。STEM教育是创新的核心,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并应对全球挑战,这对于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科创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为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