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二次“黄袍加身”, 可惜赵德昭不如其父, 最终葬送大好前程

学典历史2024-05-05 17:42:07  97

北宋历经过两次“黄袍加身”,第一次发生在宋太祖赵匡胤身上,第二次则发生在其子赵德昭身上;比起自己的父亲,赵德昭似乎缺少了一丝魄力与手段,他“黄袍加身”的故事还得从高梁河之败开始说起。

赵匡胤一生之中共有四子,由于长子赵德秀与三子赵德林早亡,因此他只剩下了两个儿子;一个是赵德昭,另一个则是赵德芳。

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宋史·列传三·宗室一》

赵德昭,太祖赵匡胤的次子,因为兄长的早亡,他也就成为了实际上的嫡长子。

与其他王朝的帝王相比,赵匡胤似乎更与众不同,他称帝后,并未尽早确立储君之位;因赵德昭年幼,其父赵匡胤打算慢慢培养他,可结果却事与愿违。

宋太祖御驾亲征期间,其弟赵光义多次留守京师开封,处理政务,因此深受兄长的信任,并且不遗余力地培植他的势力,令其做了开封府尹,并加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宋太祖虽未亲口允诺将皇位传给赵光义,但此举已经间接将他引向了储君之位。

公元976年,50岁的赵匡胤驾崩,由于生前并未册立太子,瞅准时机的赵光义便很快继承了皇位;并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谜案。

就这样,储位的空虚最终导致赵德昭大权旁落;或许命运也觉得赵德昭不公,于是给了他一次“夺回君王大权”的机会。

宋太宗登基后,为了使自己的皇位更加名正言顺,他变得特别勤勉。在位期间大兴科举,降服吴越,攻灭北汉,基本完成了中原的统一;就这份功绩,足以让历史记住他。

公元979年,继位后的第三年,北汉被灭,赵光义决定趁势收回“燕云十六州”,于是御驾亲征,赵德昭也一起随行,刚开始捷报频频;到后来,宋军在高梁河大战辽军,结果惨遭失败。

癸未,帝督诸军及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宋史·太宗本纪》

之后赵光义便退回了京师,这是《宋史》里的原话;然而在另一部史料中,却记录着宋太宗极其不光彩的一面,一国之君,竟乘坐着驴车狼狈逃走。

秋七月癸未,沙等及宋兵战于高梁河,少却;休哥、斜轸横击,大败之。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辽史?本纪第九》

宋太宗跑了之后,赵德昭的机会便来了;军中诸将以为皇帝遇难,认为国不可一日,决定扶持赵德昭为帝,熟悉的一幕再次上演;此次的主角换成了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他“黄袍加身”,有三个优势;而且成功率很高。

其一,作为太祖嫡子,继承帝位实至名归;只要提前带领大军占领开封,大事可成。

其二,此战赵光义大败并且狼狈逃走,颜面尽失;天子威信也会大大降低,这时夺位,胜算更大。

其三,“烛影斧声”导致赵匡胤“离奇驾崩”的骂名,宋太宗赵光义难以洗清;渲染此事,势必会得到更多民心。

后来得知赵光义还活着,因此拥立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遗憾的是,赵德昭并未抓住这次大好时机,不然大宋的历史可能真的会改写。

战后因北伐失败,宋太宗一直没有犒劳将士,赵德昭便提及此事,宋太宗大怒道:“等你做了皇帝,再封赏也不迟。”最终赵德昭因恐惧而选择了自刎身亡。

之后,赵德昭仅存的一个弟弟赵德芳也相继离世,他的叔叔赵廷美也被贬谪于房州(今湖北房县);最终忧愤成疾,吐血身亡。

赵匡胤之母杜太后生前提出的“金匮之盟”,成全了赵光义,却也害苦了她的子孙。

汝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光义,光义传于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宋史纪事本末》

至此,“金匮之盟”中的潜在威胁全部被赵光义尽数铲除。赵德昭虽然没有坐上皇帝的宝座,但在南宋九帝中,有一半以上的帝王都出自于他的后代,也算间接弥补了赵德昭生前未能踏上储君之位的遗憾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2074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