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韩国爆火的糖葫芦遇冷 中国店主: 今非昔比

吹哨先森2024-05-04 16:35:17  76

导语:韩流正在席卷亚洲,韩国的流行文化和商品成为新宠。就在不久前,一种名为"糖葫芦"的小吃在韩国引发疯狂追捧。然而,这股热潮来到中国后卻出人意料地遭遇冷落。为何这种曾在韩国大卖的小吃在中国市场会"水土不服"?我们采访了跨国糖葫芦连锁店老板和多位业内人士,展开一场追本溯源的深度探究。

一、糖葫芦在韩国是怎样一炮而红? 2022年春节前夕,一种看似普通的糖葫芦却在韩国掀起了狂热风潮。29岁的李氏兄妹在首尔开设的一家"甜梦工厂"糖葫芦店,门庭若市、生意红火,一天能卖出近万个糖葫芦。

"它最初只是一种路边的小吃,谁也没想到会这么火爆。"现年55岁的金在善是韩国糖葫芦行业协会的会长,见证了这种小吃的起落。他回忆说,糖葫芦热潮的导火索是一位知名网红在社交媒体上对这种小吃狂赞不已,引发了年轻人的追捧。

随后更多明星网红蜂拥而至,在自媒体发布亲自品尝糖葫芦的美食视频。在千禧一代的带动下,排队两三个小时买糖葫芦成为时尚。各大商场和街头遍布糖葫芦摊位,连最高端的商场里也开起了糖葫芦店。

不过,热潮也并非完全没有泡沫。"曾经有没经验的商家为了蹭热点,生产出质量很差的糖葫芦,这给整个行业抹了黑"金会长直言不讳地说,"幸好主流品牌靠口碑撑起了质量关,热潮也逐渐回归理性。"

二、糖葫芦在中国遭遇冷落的尴尬 可就在许多韩企打算乘胜追击、在中国推广糖葫芦时,这种小吃的销路却出乎意料地不佳。

"我很难形容当时的景象,就好比炽热的韩国糖葫芦遭遇了中国寒潮的狂风暴雨。"这是韩资连锁店"糖村"的中国区总经理朴镇宇的感受。他们2021年就在中国各大城市开设了20余家直营店,专门引进了韩国总部的设备、工艺和产品。

可是开业半年多,几乎每家店都陷入了赔钱的窘境。"最高峰时,单店日营业额不过2000多元人民币,比韩国同店少了一半还多。"朴总经理无奈地说,"我们做的努力似乎都白费了。"

情况还不止如此。北京一家名为"欧蜜年华"的本土糖葫芦品牌,同样遭遇了创业之路的重重波折。"每天门可罗雀,别说盈利了,就连维持开店成本都捉襟见肘。"店主刘阳愁眉苦脸地说。

三、大浪淘沙淘出了什么 种种迹象表明,糖葫芦在中国陷入了"遇冷"困境。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从根本上是一个东西方饮食观念差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专家赵建峰解释说,"糖葫芦属于小吃类的炒货,外焦里糖,一次性热量摄入很高,符合韩国人对'美味'的一贯定义。但中国人更注重营养均衡,青睐温和、口感清淡的食物。"

除了文化传统差异,政策环境的不同同样是导致糖葫芦在中国"受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韩国,糖葫芦作为一种传统小吃,生产销售环节的卫生监管相对宽松。可在中国,所有销售的炒货制品都必须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通过严格的检验检疫。"金在善会长说,"这些门槛对很多韩企来说无疑是新鲜事物。"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营销专家韩冬梅认为,"食品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上的差距,让韩国糖葫芦在中国市场也失去了一些竞争优势。比如韩国许多糖葫芦摊贩街头直接现场制作,但这在中国基本被卫生考量所禁止。"

四、迎难而上 行稳致远 面对目前的冷淡局面,糖葫芦商家已在采取行动,谋求突破。

朴镇宇透露,他们已启动"本地化"计划,聘请中国师傅,引进国产原料,改良产品配方,期望能贴近中国消费者口味。同时,也在中国境内申请糖葫芦生产许可证,以符合监管规范。

"我相信只要不掉以轻心,用心研究当地市场和法规环境,总会找到适合的本地化路径。"朴镇宇坚定地说,"毕竟糖葫芦曾在韩国广受欢迎,也就说明其中一定有某些魅力和价值。"

赵建峰教授也为糖葫芦业主提出几点可行的改良建议:"可以尝试增加营养成分,如添加坚果、谷物等;或者将其定位为一种甜点,控制热量和分量;同时加强卫生安全保障等都是对症下药之策。"

正视差异、了解市场、创新求变,也许就是糖葫芦在中国站稳脚跟的通行证。无论如何,这个韩流美食文化的传播者们都在积极寻求契合中国消费者胃口的出路,期待再现辉煌。

这场糖葫芦的跨国营销之旅到底将走向何处?我们拭目以待。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1650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