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时候,正值一个特殊的年代结束,中国开始从混乱中逐渐步入了正轨的时刻。
而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改革开放和富裕生活的,正是我们全国人民都非常爱戴的邓公。
但客观说,邓公虽然优秀,但是如果只凭他自己,在很多事情上,也没法全方位地照顾到位,毕竟一个人再优秀,浑身是铁,又能碾几根钉呢?于是邓公便开始思考着,要提拔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帮助自己共同实现改革开放的重任。
思来想去,他在名单上写了几个名字,这些人都是自己曾经的老同志,也是他非常重视的人才,例如李先念、陈云等人。而在这其中,有一个名字让邓公徘徊许久,始终没有办法将其彻底确定下来,这个名字就是迟浩田。
在思考了很久后,邓公决定找到迟浩田,要跟迟浩田本人好好聊聊,向他表示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从其中看看迟浩田的想法究竟如何,他准备怎么面对这件事。
不过当邓公找到迟浩田后,在面对邓公的欣赏和招揽这件事情上,迟浩田却表现出了一个很特殊的态度。
这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还要从迟浩田本身的出身和资历开始说起。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体系下,出身和资历都是很重要的标准,我们经常说“论资排辈”,其实这句话的背后,有着一个更深刻的意义,因为资历和等级是直接挂钩的,很多情况下,当你无法直接判断一个人的才能时,他的资历反而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判定标准。至少在一个团体内呆的时间久了,也能说明他对于团体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吧?
因此相比很多老一辈的革命元勋来说,迟浩田在这点上多少出现了一些值得争议的地方。迟浩田本身是1929年生日,相对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十年二十年出生的那群元勋来说,迟浩田的资历就差了一些,年龄也稍微年轻了一些,可以理解。
另外一方面,很重要的因素,是迟浩田从参军开始,一直在军队内部担任的是文职工作。文职工作这些岗位也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是改革要面对的是波谲云诡的现实挑战,在现实的影响下,如果没有足够优秀的战功打底,难免就会被人所轻视。
所以在最开始邓公决定启用迟浩田时,迟浩田的第一反应不是直接接受,而是偏重于拒绝,倒不是因为他怕事,而是因为这种情况对他来说确实有着一定的压力。
迟浩田自己的内心其实也会感觉,是不是有可能在面对很多元老的时候,自己会处在一种很难有说服力的状态呢?于是迟浩田便对邓公说:“小平同志,我资历太浅,而面对的很多老干部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我还是有点担心的。”
但这时候邓公说了一句话,让迟浩田打消了疑虑,从而坚定了自己一心投身到改革上的意志:“小迟,你还年轻,你要想着给我们这些老家伙,分担一些任务啊!”
听完这句话,迟浩田再也没有犹豫,决定按照邓公的要求,一心一意地投身到了改革的事业中。
其实邓公决定选拔迟浩田,也是有自己内心深刻考虑的。
第一点是在于,改革是一件错综复杂的工程,其中有很多细节层面的东西,如果交给年纪比较大的人,他们很可能无法胜任,老年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分析已经有些固化了,在这方面,交给年轻人似乎更加合理也更加稳妥。
第二点在于,迟浩田这个人本身就以性格沉稳庄重著称,在许多问题的分析上,他也更加具备多元化的态度,所以面对改革,迟浩田会更加理性,也更加客观,不会出现更多的态度和情绪问题,而这也正是邓公所需要的。
最后一点是,迟浩田的执行力很强,在地方上负责军队事物的时候,迟浩田就以能够把所有的命令执行到位而著称,那么当面对新形势下的改革,迟浩田自然也能够发挥自己这份出色的主观能动性,来将改革进行的更加到位,也更加符合邓公对于未来国家经济建设的思考和安排。
因此综合了多方考虑之下,邓公最终决定对迟浩田委以重任,也让未来国家的改革之路走的更加通畅。
而在后来邓公的改革中,迟浩田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首先第一点,是迟浩田在为改革事业从军事层面上保驾护航这件事上,可以说完全按照了邓公的要求进行,没有辜负邓公的希望和嘱托。
我们首先要清楚这么一件事,那就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它的改革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军队本身的安定,因为军队是国家安全的有效武装护卫力量。如果军队不能保证安定的话,那么改革成效必然会大打折扣。例如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实际上最后就是因为在军队的掌控上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的后果。
所以说想要保证改革的效果,对于军队的总体掌控和处理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而迟浩田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辜负邓公的期待,在邓公任命他作为军委的副总参谋长后,他主导了军队上的一系列工作,在改革过程中想办法帮助邓公,保证了军队的支持,为此后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迟浩田依靠自己的影响力和邓公的欣赏,在干部年轻化问题上做出了有力的改进,因为那个时候不少领导干部其实年龄已经很大了,他们此刻如果还不退休的话,会对新干部的提升起到一个阻碍作用。而这个时候,刚好在国内是一个需要有新鲜的力量进入整个改革的框架内时间段,所以说迟浩田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风向标,因为他的年龄,所以为当时邓公进行下一步的领导干部和官员换血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先决条件和典型。
所以说迟浩田在改革问题上祈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而在邓公整体的改革开放思路中,他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其实这也跟他早年的很多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提到过,迟浩田早年是担任军队文职工作的,实际上这份工作更需要的还不仅仅是军事能力层面的才干,而是协调很多问题的处理,并且能够更好地将军队事物统一化的方向,而在这个问题上,迟浩田可以说做出了不少的努力。
他早年在军队上,就曾经以处理详细事物的出色能力著称,当时的不少军人其实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存在,所以说如何提升军人的文化素质,就成为了当时军队建设的重中之重,而这时候挺身而出的人就是迟浩田,他在很多方面其实积极投身到了军队扫盲任务的建设之中,帮助当时不少的普通士兵更好地认字学习,也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在现实的基础上,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革命军人。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迟浩田才开始逐步被邓公所赏识,在邓公眼里,迟浩田其实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他虽然出身寒微,但是却绝对不是那种大老粗级别的人物,他懂得去学习进步,去接触那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并且在这些领域提升自己,可以说迟浩田的这种气质,正是他最终能够取得比纯粹的军人更高的成就之所在,也是他能够进入到邓公法眼中,从而可以成为主导改革的关键原因之一。
当然了,迟浩田的贡献也远远不止于此,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基本成体系后,迟浩田依然担当了很重要的岗位,并且自己带头主导了很多军队的进一步现代化和体系化的建设,而且在迟浩田退休后,他也依然在一些宣传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蓝本,进行了不少军队和国家政策之间的协调,可以说迟浩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起到了一个“润滑剂”的作用。
因此这从另一个层面继续证明了,邓公当年看人的眼光之毒辣和准确,他本身对于迟浩田的欣赏和态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国家军事和政治的进一步改革,可以说邓公的这种识人之明,也是他能够领到国家进一步前进的原动力。
到了今天,迟浩田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依然发挥着余光余热,在他的退休生涯中为社会提供持续的影响力,为改革开放事业保驾护航。可以说这也是那一带老革命前辈的普遍情怀,在他们眼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第一位的,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他们已经有了用生命去捍卫国家的决心,也同样有着一份气度和操守,在未来的道路上持续迈进,即使如夕阳一般,也是最美好的一面。
而我们今天回忆起这些革命元勋的时候,也不得不为之所感动。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1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