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复辟只是一场闹剧? 不! 他险些造成万劫不复的后果

小僧乱翻史书2024-04-26 16:49:25  12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邂逅芳曦

编辑|t

引言

上个世纪初,是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变革的时代,清王朝的覆灭结束了皇权专制数千年的统治。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总是有个别人妄图破坏共和,恢复帝制,这其中犹以“张勋复辟”最为著名。

“张勋复辟”事件,虽然时间不长,但却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和破坏力,虽然只是一场闹剧,但这却绝不是张勋一人的异想天开,其整个事件的背后,是各方力量的权力角逐和利益纷争。

(紫禁城)

一、对德宣战成分歧,府院之争陡升级

1912年,随着裕隆太后不舍在退位诏书上盖上了玉玺,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迎来了共和时代。

然而数千年的思想禁锢,使得中国的共和之路步履维艰,没过多久,窃国大盗袁世凯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登基称帝了,这一也是清朝覆灭后第一场复辟闹剧。

当然,多行不义必自毙,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立即招来了全国上下一片反对声,旋即在蔡锷等人发动的“护国运动”中草草收场了。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死后,北洋一系群龙无首,直系、皖系、奉系等军阀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会大打出手,发生在1916年至1917年之间的“府院之争”就是其代表之一。而这次争端更是“张勋复辟”的直接导火索。

所谓“府院之争”说白了就是总统和总理之间的政治斗争,当时的总统是黎元洪,此人并非出自北洋系统,但由于在武昌起义时被强推为了中央军政大都督,所以民国成立后便被选为了副总统,袁世凯死后,按照当时的宪法成为了“总统”。

而当时的内阁总理正是“六部总理”段祺瑞,此人是皖系军阀,手握重兵但有势无权,这就与有权无势的总统黎元洪产生隔阂。

(黎元洪)

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一开始秉承中立原则。但在欧劳工甚多,有不少的中国人死在了德国等同盟国的炮火下,为此段祺瑞主张与德国断交。

而对此黎元洪是不以为然的,勉强同意后,德国以及同盟国便向中国施压,段祺瑞在得到协约国的支持后,主张向德国宣战,并组织督军团向国会提交了咨文。但在黎元洪的反对下始终也没有回应。

郁闷的段祺瑞选择离开北京,一头住进了曹锟在天津的寓所,而黎元洪却趁机免去了段祺瑞政府总理和陆军总长的职务,“府院之争”进一步升级。

(段祺瑞)

二、六不总理被解职,辫帅张勋进北京

在黎元洪的“总统令”中,除了他本人的签名外,居然还有代总理伍廷芳的签字,这显然是程序上错误,各省督军一片哗然,反对声此起彼伏。

第一个通电反对的就是时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的张勋,“此令由伍廷芳副署,不合法律”,张勋说的没错,此后他更是力邀各省的督军到其大本营徐州来开会。

段祺瑞也公开表示, 总统没有权利直接任免总理,安徽省长倪嗣冲竟通电全国要宣布独立,更可怕的是奉天的张作霖,陕西的陈树藩,山西的阎锡山,直隶的曹锟等人也都纷纷效仿,这是黎元洪所没想到的。

(张勋)

情急之下,黎元洪想到了第一个通电的张勋。于是他火急火燎的给张勋发去了电文,说什么“功高望重,公诚爱国,盼即迅速来京,共商国是”,他想着请张勋进京调停这场“府院之争”,却不想是引狼入室。

张勋在清朝末年任江南提督,经营徐州多年,本人有着强烈的忠君思想。清室倒台后,张勋不忘旧主始终不肯剪掉辫子,而且他的部队也都一律留辫子,俗称“辫子军”,张勋本人也被成为“辫帅”。

(辫子军)

背后有日本人支持的张勋无时无刻不想着复辟,当他接到黎元洪的电报后大喜过望,他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1917年6月7日,张勋率5000名“辫子军”乘火车,一夜之间就到了天津,然后他先派军队兵临北京城下,自己却在天津向黎元洪发出了调停的条件。

第一是要求黎元洪解散国会,第二是撤销京津警备,如不允诺自己就拍屁股走人,当然那5000辫子军可就留在了北京,黎元洪到此才知道张勋并非只是来调停这么简单。

(辫子军兵临城下)

无奈之下,黎元洪只得下令满足了张勋的两个条件,6月14日,张勋也坐着火车沿京津铁路线大摇大摆的进京了,“张勋复辟”正式拉开了序幕。

三、顶戴花翎见皇上,张勋复辟成现实

张勋进入北京后,一直忙着到处粘贴安民告示,而他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复辟一事。这当初请督军团到徐州开会时就已经显露出来了,会上除了冯国璋顾左右而言他外,其余将领都表示为“辫帅”马首是瞻。

(冯国璋)

这刚一到了北京,张勋立刻就去找一个人,那就是曾经的工部主事,保皇派的急先锋康有为,两人有着共同的诉求,言谈话语间更显得十分投机,在当时人们都称此二人为文、武圣人。

7月1日凌晨,张勋借助酒劲命令打开北京城门,5000“辫子军”鱼贯而入接管了京城防务,而张勋则带着康有为、王士珍、江朝宗等人火急火燎的狂奔紫禁城了。

难为张勋居然还从徐州带来了10套清朝官服,几个人再把顶戴花翎这么一戴,委实惊呆了清宫内的宫女太监。张勋却满不在乎,大踏步走上前去高呼:“大清国江南提督张勋前来觐见。”

(康有为)

知道了张勋的来意后,瑾、瑜两位太妃都有些不知所措,连说:“事需谨慎,三思后行”,张勋却不以为然笑道:“由我老张做主,怕什么,今日就复辟,请少主即刻登殿。”

不多久,1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出来了,登上宝座后,张勋纳头便拜,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其他人等也都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

紧跟着,由康有为赍呈草诏,封黎元洪为一等公,张勋等为内阁议政大臣,康有为为弼德院副院长,张勋还兼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清王朝居然还真的复辟了。

北京城一夜之间变了天,一觉醒来老百姓惊奇的发现大批警察上路,挨门挨户的通知悬挂大清国的龙旗,人们才知道皇上又回来了。

(挂满龙旗的北京街头)

坐镇总统府的黎元洪,自然不会挂出龙旗的,在感叹作茧自缚之余只得选择了辞职,他先将总统一职委托给了冯国璋,又电请段祺瑞复任总理一职。这相当于自己承认了在这次“府院之争”中完全落败了,最后灰溜溜的躲进了日本公使馆。

四、倒行逆施惹众怒,一场闹剧终落幕

但此时的段祺瑞在天津,冯国璋更是远在南京,虽然赢了“府院之争”,但当下的形势并不是段祺瑞所要的。段祺瑞深知帝制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了,反清、反袁,他已经两次坚决站在了拥护共和的一边,这一次也绝不能与张勋同流合污。

段祺瑞通过自己在北洋系内的号召力,很快组织起了“讨逆军”并自任“讨逆军”总司令,司令部就设在天津的造币总厂,冯国璋、梁启超也都发布了讨逆檄文,一时间张勋成了众矢之的。

(天津造币总厂旧址)

而此时的张勋,除了北京城,到处都是反对复辟的讨逆声浪,城外东有段芝贵,西有曹锟,两路大军已经分别攻占了黄村和卢沟桥,张勋手里此时只有5000人枪,根本难以抵抗。

原本留守在徐州大本营的40个营的军队,也在关键时刻倒戈了,加上一开始支持自己的日本人见苗头不对,也转投支持段祺瑞。张勋手中的复辟小朝廷成了个烫手的山芋。

张勋以为徐州会议上的各省督军都是拥护自己的,但其实每个人都各怀鬼胎。对于复辟这样的大事,这些久经沙场的老油条谁都不敢早早下场,他们都在观望,一看果然引起了众怒,谁还肯替张勋出头?

7月12日,“讨逆军”由冯玉祥、吴佩孚、张纪祥率领,分三路攻击已经退守至天坛的张勋,虽然“辫子军”奋勇抵抗,但实在是敌众我寡。

(冯玉祥)

穷途末路的张勋自感不妙,便抛下了部队单枪匹马的逃了出去,剩下的“辫子军”一看主帅已经找不到了,便举起了白旗纷纷投降。

无处可去的张勋,只得狼狈逃回了南河沿的家中,那里还有张勋的结发妻子,以及500多人的侍卫,张勋刚回到家中,讨逆军的旅长王承斌就率兵赶到了。

王承斌二话不说,架起大炮就开火,张勋宅邸瞬间就变成了一片火海。大势已去的张勋仰天长叹,带着一家人夺门而出,开车一溜烟的躲进了东交民巷的荷兰公使馆,这场复辟的闹剧就这样的草草收场了。

(军阀混战)

结语

“张勋复辟”仅仅只存在了12天,溥仪皇帝也再次宣布退位,虽然看似整个事件的主导方是张勋以及他的辫子军。但诱因是“府院之争”,是北洋时期军阀之间的相互角力,以及列强争夺在华利益。

张勋作为当时的一个并不起眼的军阀,背后有着日本人的支持,有着各路豪强的貌似鼎力襄助,但无奈“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张勋搞复辟等同于开历史的倒车,终究是会失败的。

(张勋)

参考资料: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演义 (上,下册)[M].华夏出版社,2004.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0614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