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Space健身每周都去三次的忠实会员。我也是他们当年曾来找过我融资的投资人,但被我拒绝了。
SPACE突然宣布5月1日起停止运营,公司将进入清算。跟Space结缘是因为工作,创始人马修是前索尼音乐台湾及内地创始人,几年前Space在上升期曾与我们谈过融资,我们在深入接触了管理团队后,当时我的选择是:投资,NO!但我个人,成为了他们的会员。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无比正确。
2016年开业,Space成为了北京上海高端商圈的标志性健身房品牌之一。高峰时期门店超过10家,2018年获得由阿里巴巴基金领投的1亿元的B轮融资。当年团队和我们谈融资时,是他们蕞辉煌的时候,记得当时创始人告诉我,北京太古里馆900平方米,10个月回本,国贸600平米,5个月回本,上海兴业太古汇馆1300平米,2个月就回本了。当时我反而觉得这个扩张速度我并不看好,毫不犹豫拒绝了投资。
以音乐为特点,注重社交,进行团体运动互动。教练不是传统的教学者,而是音乐表演者和社群领袖。当年SPACE对运动的理解是超前的,但前期投入和运营成本就会相对高。
选择把每个馆都开在一个有大窗户、可以为客户提供良好体验的空间内,所以开店慢。每家场馆请国外艺术科技公司来设计,装修也相对较复杂。
对高端女性白领来说,SPACE承担了这一群体的关注身心健康启蒙。高度垂直、精品定位,社群连接。只不过对于健身房的运营模式来说,相比其他运动品牌更难以抵抗风险。
这些在消费者眼里都是优势,但对我们投资人来说却恰恰相反。
后来,核心商圈的高昂租金,日渐萎缩的高端健身需求,使公司长期面临经营压力。2022年,公司开始了收缩和自救之路。闭店和换股并购都未能提升他们自主造血能力。
很遗憾,Space此次的离去完全不体面。消息从传出到发酵,两天内官方只发布了两张告知书,给数万名会员的,只有一句“感谢多年来的喜爱与支持”。
但我看到了会员们强大的凝聚力和高黏性,并非团课没有市场。渴望通过运动释放压力的都市白领们,对团课有着大量需求和强大的付费意愿。
我很喜欢的明星教练:Momo,Roy,Zana等……如果你们感兴趣,请跟我联系,我有些想法和资源,可以探讨些机会。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02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