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丁晟执导,杨幂、于谦、田雨、余皑磊、李九霄主演的悬疑喜剧电影《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正在全国热映,该片讲述了四个互不相识的人在戏院后台库房分赃,竟意外牵扯进一桩命案的故事。
《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于谦角色版海报。
片中,于谦饰演九饼,是一家川剧戏院的老板,也是整个故事的发起者。对于这个角色的行为动机,于谦在拿到剧本前就梳理出了这个人物的心路历程,他很享受剧组一边拍摄一边创作的过程。
从事舞台表演几十年,于谦身上被赋予了众多相声之外的标签,除了“北京摇滚协会副会长”还有总被搭档郭德纲提及的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然而,回到影视舞台,这些被打印在身上的烙印,却成为塑造角色的障碍,会让观众出戏。于谦清楚地知道,作为演员,要将自己从角色中摘出来,丢掉相声舞台上的那种范儿,避免剧本中出现关于他作为相声演员的元素,于谦对新京报记者强调,“我费了那么大劲才把观众带入角色里来,你这一句话或者是一个梗就让人跳出来了,那我费那么大劲干吗呀?”
为角色勾勒前史:跑江湖,能忍但有底线
片中,于谦饰演的九饼,通过一条短信召集来三个陌生人,策划了一起案件,四人在后台分赃时,却扯进一桩命案。于谦觉得,这个故事最后还是落在了善恶上,佛家有个说法:一念成佛、一念入魔。片中几个角色内心也都存在着善恶两面,有时候人在面对压力或困难的时候,有一个不善的念头,走错了一步,导致后面一错再错,但他内心善的一面坚守了底线,没有再继续错下去。就像片中有句台词:“一念之间,黑暗光明”。这其实也是九饼这个角色的心路历程。
为了求拆迁办付主任(田雨饰)办事,九饼送了一块手表,实际上那块表是假的,所谓行贿20万元也是假的,而九饼之所以花那么大精力攒起这个局,在于谦看来,角色动机不是因为那块表,也不是因为20万,而是因为即将拆迁的老房子,那是祖上留下来的产业。
于谦饰演川剧馆老板九饼,他一直想保住祖上的产业。
拿到剧本后,于谦为九饼这个角色勾勒了一个人物前史:九饼祖上是北方跑江湖卖艺的,带着个小剧社四处游走,唱戏谋生,最后落在四川地区打下了这片产业,维护了一批观众。在大多数人眼中,一听到江湖人,给人的印象就是横着膀子走,一身刺青,大秃瓢。但于谦认为江湖人最大的特点是:忍。“江湖人没有权、没有钱、没有势,如果忍不了的话,没法跑江湖”,于谦说,九饼祖上就是跑江湖的,传到他这儿,他忍的东西就特别多。在他身上,所有东西都可以忍,可以吃得差一点,过得差一点,但是他有自己的底线——守住祖上的产业。在他这一代,他没法将川剧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但绝不将能祖宗留给他的产业丢掉。
所以,面对可能要拆迁的戏院,九饼使用各种手段,送手表,跑上跑下打点,最后无奈只能出此下策,去付主任家里偷东西。“哪怕是出出气呢,报复一下,让你有口难言,也算出了我一口气,万一要是真弄到点儿钱的话,我上下还可以再打点一下”,于谦说,这些可能是九饼这个角色的潜台词,以及他背后的行为动机。
和杨幂打架戏份细节是在现场商量
《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的剧本很丰富、很完善,于谦表示,这也是最初他拿到剧本后特别想演的原因。“悬疑片嘛,一环扣一环,剧本特别缜密,每条线甚至每句话、每个动作都是伏笔,都有埋的线”。
不过,有时候在场景中,大家伙往那一坐,道具拿到手里,台词一对,现场的感觉就不对了。“我们的拍摄过程一直是创作过程,一边拍摄一边创作。每一场戏甚至每句词都是可以变动的。导演的一句话就是:剧本就是让人改的”。
于谦饰演的九饼是攒局的人,整个剧情基本围绕在九饼的戏院发展。
对于表演中常说的“即兴”,于谦觉得,舞台上可以即兴,在相声当中是现挂。但是,在电影镜头前,如果导演不知道,你即兴发挥,多说了几句剧本中没有的台词,对各个部门不太尊重,尤其对于对手演员不太尊重,“你说出来以后,别人怎么接啊”。于谦理解的即兴,是在导演喊开始之前,所有人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觉得这块儿应该这样,这词儿应该再加一句,跟导演沟通完认可以后,大家把词儿固定好再去拍。
于谦觉得,这也是所有演员可能很少能体会到的感觉。因为影片场景比较单一,主要故事发生在戏院,导演采用了顺拍,对于谦来说,顺拍对演员的情绪有很大的提升帮助,所有东西都是连贯的,所以大家在拍摄当中,包括各个职能部门都是参与创作的。
片中有一场九饼和杨幂饰演的幺鸡打架,互相撕扯头发的段落。这场戏剧本中设定的没有这么细致,都是导演在现场商量出来的。“我跟杨幂也不是什么武术家,互相撕扯、揪头发那种状态,我俩也套不了招儿,虽然我们的武术指导都很牛,都是成龙大哥的成家班那边儿给的支持,但是也不能给我们套招,那就使用生活当中的王八拳”。于谦笑着回忆。
“抽烟喝酒烫头”不能出现在戏里
《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有大量的喜剧包袱,在于谦看来,这些喜剧的东西是出现在剧情和人物中的,“喜剧不是只有喜剧演员能演,只要好的演员都能演喜剧”,因为本身喜剧的元素,还是来源于生活,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只要把人物刻画好,把故事讲好,就能演喜剧。
然而,相声只有相声演员才能演。于谦说,相声是用一些手段技巧,加上剧本的一些东西,营造出来的喜剧效果,这里边儿是需要技巧的。
从事相声表演几十年,再到影视作品中去塑造角色的时候,于谦坦言,自己有特别强烈的克制相声表演技巧的欲望。于谦所说的技巧,是相声演员在舞台上的那种范儿,对于相声演员这种范儿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范儿用在影视表演中就不合适,会显得很滑稽、很突兀、很跳戏”,在影视表演中,于谦有意识地去控制这种范儿。
在影视表演中,除了要控制相声舞台中的技巧,于谦还会控制一些表演尺度,特别是面部表演尺度。“在镜头前拍一个特写,眼睛比人都大,你要是再夸张地挤眉弄眼,表情尺度做到最大的限度,观众看着就很不生活”,有了这种意识,于谦甚至让电影中的表演尺度比生活中还小,这样才能适合大银幕。
而在相声舞台上,就是另一种表演。于谦说,相声舞台上的表演尺度要尽量地夸张,才能让后排观众看清楚,就算看不清楚都没关系,后排观众能感知到。这是每一个舞台演员面对电视剧、电影,尤其是电影这种大银幕表演都要注意的控制尺度的问题。
于谦在上世纪90年代客串过不少影视作品,在《编辑部的故事》中客串了一名警察,在《小龙人》中饰演唐朝书生,在《李卫当官》中演一个知府魏敏中。1995年,他还完成了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进修。导演丁晟最开始找到于谦时,还曾担心对方作为作为曲艺演员,拍电影就是“玩票”,没想到于谦对电影很敬畏,对电影的理解很专业,投入度非常高。
于谦表示,自己在影视表演时,有特别强烈的克制相声表演技巧的欲望。
作为演员,于谦很清楚,要将自己从角色中摘出来,去塑造角色。所以,每次拍戏他都要跟导演和编剧商量,避免剧本中出现关于他作为相声演员的元素。“很多朋友写剧本或者在拍戏的时候,戏里都愿意用什么‘抽烟喝酒烫头’,或者‘摇滚’这些词儿,就仿佛于谦可在我们这里演一戏,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跟导演沟通也很简单,我就一句话:我费了那么大劲才把观众带入角色里来,你这一句话或者是一个梗就让人跳出来了,那我费那么大劲干吗呀?我上舞台上说相声去好不好?我说你把这些东西全给拿掉,我一点儿都不要露出来”。在一些观众看来,看于谦演戏,毫无违和感,“于老师演戏,我通常都会在最后看到演员表的时候意识到,哦,这位原来是于老师演的呀。”
[对话]
吃火锅,我喜欢连汤打包
新京报:有观众觉得电影很像剧本杀,于老师玩过剧本杀吗?觉得故事像不像剧本杀的逻辑?
于谦:我没玩过,但听说过,因为周边有很多朋友玩儿,也有很多朋友开剧本杀店,包括还有很多朋友写剧本杀的本子。因为我也没玩过,我也不太清楚像不像,我认可不认可也不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观众能不能接受这个故事和人物。你接受了,那它就是一个好剧本,但如果你是因为它像剧本杀而不接受,这个逻辑也不成立。
新京报:片中九饼有一段川剧变脸、喷火的戏,作为相声演员说学逗唱这些都有经历过,体验了川剧变脸和喷火,感受如何?
于谦:变脸不是我演的,都是镜头处理的,但是台上的身段,各种方面的表演,都是我来做的。我们常年演出那种综合场,经常跟川剧演员同台演出,接触得比较多,我们学习上相对方便一些。更何况我们小时候也也上过几年戏曲功底的课,这些东西还很好学。至于变脸喷火,那人家是非遗传承,只能让专业的人来。
于谦在重庆首映礼发布会上与观众亲切互动。
新京报:您喜欢吃川味火锅吗?
于谦:喜欢,我吃川味火锅蘸料喜欢放蒜泥、香油、盐、味精、香菜、韭菜花儿。人家说你这不正宗。我说不正宗也没办法,我就是喜欢那么吃。
新京报:吃火锅时必点的三道菜是什么?
于谦:我就全点,因为我认为吃火锅是个氛围,你一个人吃锅子没劲,俩人吃锅子就少点儿,得一伙人吃。吃锅子要里边儿有热闹、交友、团圆、喜庆这么一个氛围的东西,所以我即便是吃不了,也都点一桌子,叫一帮人。吃不了,打包回去,连汤打包,回去吃第二顿。我只要在家里支起锅子来以后,一滴汤都不剩,最后都得拿面给煮了,连汤喝了。好在我没有痛风。
新京报记者滕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