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 “54煤”一直在燃烧发光——还原一个“为国转系”青年群体的奋斗历程

新华社2024-05-03 12:14:48  125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5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70年,“54煤”一直在燃烧发光——还原一个“为国转系”青年群体的奋斗历程》的报道。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54煤”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光荣集体,他们一生与煤为伴,煤,点燃了他们的青春之火,照亮了他们奋斗的人生。

74年前,东北大学106名青年学生毅然放弃自己喜爱的专业,为国转系,选择了采煤这个既艰苦又危险的专业,从此“54煤”应运而生。1954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采煤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奔赴到环境最艰苦、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七十多年间,他们有的被深埋井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有的在偏远的煤矿一干就是一生,有的终生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大量的矿业人才,有的埋头钻研攻克煤炭行业一个又一个难题……“54煤”既是一所高校独有的红色基因,又承载着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54煤”为祖国燃烧一生,生动诠释了“祖国在我心中”这六个沉甸甸的大字。

2024年春节前夕,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朱万成和教师牛雷雷到徐小荷(左一)老师家探望,“54煤”三代人共聚一堂。新华社记者王莹摄

在个人意愿和国家需要面前

106名青年学生选择“为国转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17岁的徐小荷踏上北上火车,怀着建设新中国重工业基地的美好理想,从上海来到位于沈阳的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就读。

正当徐小荷和同学们一道憧憬着如何攻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入学时已经按系、专业录取)并畅想着美好未来的时候,学校发出动员令: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离不了煤炭,技术人员远远不够,希望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们带头转学采煤专业。

“我原来报的是最喜欢的机电专业,既然国家需要,我毫不犹豫决定转学采煤专业。”91岁的徐小荷回忆当时的选择,充满了自豪。“总共有106名同学从机械、机电、化工等专业转入采煤专业,可以说,每一个放弃自己心爱专业而转学采煤的同学都是抱着献身精神而做出了伟大决定。”

如果说“为国转系”显示了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在煤矿实习的经历则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肩负的重担和历史责任。在鸡西煤矿,矿务局领导对他们说:“你们是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祖国期待你们。”当他谈到由于没有我们自己的工程师,只能留用日本人,经常遭到日本人的嘲讽时,同学们都紧紧攥拳,咬紧牙关,心中默默地发出不可磨灭的誓言:“为祖国建设不遗余力。”

真正实际接触采煤、在井下作业则让同学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艰苦。“54煤”甲班同学王家琛回忆说,上了一个班也未把眼打完,却累得骨头都散了架,原来这506凿眼机很重,打顶眼用手抬不住,只能用头顶着,另一个人扶着,第三个人推着。压气机一开,三个人同时抖着。机器的噪声也是满耳灌着,上井后脑袋里还嗡嗡地叫着。

“54煤”毕业实习场景(受访者供图)

“尽管大家亲身体验到了艰苦,可是没有一个同学退却。相反,这些实习经历更坚定了大家为矿业献身的决心。总要有一批人去献身,才能让这个行业兴旺起来,才能让国家富强起来。”

“54煤”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向祖国汇报成绩,绝不允许任何一位同学掉队”的口号。为祖国学习成为“54煤”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动力。为了早日撑起祖国煤炭事业,他们利用分分秒秒的时间抓紧学习,绝大多数同学大学四年的寒暑假都没有回过一次家。

在“54煤”同学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建设祖国,自己一个人掌握本领还远远不够,需要“54煤”这个群体一起前进。班里每名同学不仅希望自己考得好,也希望其他同学考得好。甚至某个同学在考试时,同一小组的同学会跑到考场外静悄悄地等着。有一个同学的“电工”课只有“及格”成绩,同一小组同学都十分着急,后来“电工”课的课代表用几个月的时间给他讲了3遍,他的成绩终于上去了。

1954年4月,东北工学院授予54采煤甲乙班“学习模范”称号,“54煤”真正做到了政治、业务双过硬,向祖国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无论是百米深井还是科学殿堂

“54煤”都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1954年7月29日,“54煤”的同学们结束了大学生活,走出东北工学院的校门,各自怀揣着理想抱负,奔向天南海北。

在毕业临别前,“54煤”的同学们约定由留校的同学定期出版《54煤通讯》。在创刊词上他们这样写道:“煤矿事业各个部门都有‘54煤’这一美好而又令人兴奋的名字。它曾伴随着我们生活学习了数年。过去是、今后也将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动力之一。我们时刻记着它,并珍惜这一集体的友谊和荣誉。”

曾任东北大学党委书记的费寿林回忆:“毕业分配时,大家所填的志愿基本上都是去矿山生产一线,去艰苦的地方,去边疆。106名同学,有43%分配到了矿山生产第一线,仅黑龙江省的鹤岗、鸡西、双鸭山三大矿务局就分去了18名。”

曾任东煤集团总工程师的王友佳当年在填写毕业分配志愿时,把“到现场去,尤其是到我毕业设计的矿——鹤岗兴安台竖井去”作为第一志愿。他说:“从1954年8月参加工作到1992年退居二线,整整38个年头中,我有三个‘始终’:始终没有离开东北煤矿,始终没有离开煤矿生产实践,始终没有离开技术岗位。”

在采煤一线,“54煤”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陆强麟,毕业后被分到黑龙江省双鸭山矿务局岭西竖井矿,他吃住在井口,陆续参与开发建设了岭西竖井,岭东煤矿一、二、三、五、六井,四方台煤矿。他坚持不懈推进采煤改革、改进输电方式和支护方式。父亲病危,发来两次电报,他却因竖井煤矿会战离不开没能回去,时隔两年母亲病重,他请假回到上海老家,朋友亲属在上海为他找了多个单位任他挑选,他都婉言谢绝,毅然决定将年迈的母亲接到双鸭山定居,一直住到母亲去世。

陆强麟刚去双鸭山时,全局煤产量仅为200万吨,1981年他任矿务局总工程师后,实施全局综采技术、支护改革,在全国名列前茅,全局实现了千万吨级的目标。

2008年,陆强麟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当地群众排着长长的队伍前来告别,大厅的挽联概括了他光辉的一生:歌才颂德令群山流泪,呕心沥血创煤城佳绩。

“54煤”十余名女生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煤炭行业。来自广州的姑娘李英娥被分到辽源矿务局西安矿,从事水沙充填工作,这个开朗乐观的女孩毕业仅7年就因为一场事故被埋在井下。和她一起来西安矿工作的胡又珠回忆说,“我听到消息后就往她家跑,一见到她的儿子就哭了,孩子才一岁,那天正好一周岁生日,”说好晚上为孩子过生日的。”

被分到焦作矿物局的夏宗绩,一次重大意外导致左侧身体偏瘫,病残后他自学外语,发表煤矿技术译文十余万字;陈可清和王友佳夫妻俩坚持在煤矿一线工作,先后将两个子女托付给老家的父母抚育,未能陪伴孩子成长是他们一生的遗憾;陈惠芬,作为一名优秀的煤矿设计师,从东北到西南,从甘肃到安徽,哪里设计有困难,她就出现在哪里……

煤矿是战场,学校、科研机构也是“54煤”发光发热的地方,一批“54煤”人把一生奉献给了煤炭教育和科研事业,书写了我国矿业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的辉煌篇章。

作为“54煤”中的佼佼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鸣高创造了矿山压力与控制领域的数个第一。在几十年科研生涯中,他创立了以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和支架-围岩系统控制为一体的实用工程理论体系,构建了世界领先的“砌体梁”力学模型,解决了中国许多矿区工作面低产和安全(防止冒顶)的关键采矿工程难题。

留校任教的林韵梅,在44年的从教生涯中,翻译了中国第一本岩石力学译著,被誉为“将岩石力学学科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发表了中国第一篇关于深部岩体力学研究论文;提出“围岩稳定性的动态分级法”,是世界第一个工程岩体分级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者之一……她带领团队创建了东北大学矿山建设专业博士点,她招收的25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中,13人成为教授,2人当选院士。

“54煤”这个群体星光熠熠:徐小荷,我国岩石破碎学科的开拓者;王泳嘉,我国计算岩石力学奠基人之一;杨荣新,我国露天开采专业的创建者之一;叶蜚宾,全国知名的通风、防灭火和防瓦斯专家,新疆煤炭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

“54煤”一直在燃烧。

“54煤”是一团火

一团生动的、跳跃的、充满正能量的火

“54煤”精神不仅鼓舞自身,更感染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后来人,让爱国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各地。

在“54煤”班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东北大学先后有45名毕业生奔赴新疆可可托海,他们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将稀有金属矿石从可可托海源源不断送往祖国各地,铺就了中国尖端工业的崛起之基。

“在可可托海磨砺过的人,劳累、艰苦、压力都难不倒,面对金钱和物质的诱惑都不动心,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祖国找到急需的稀有金属。”新疆有色集团原副总经理、东北大学1968届毕业生肖柏阳说。

“54煤”钱鸣高院士的学生,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秘书长王家臣说:“钱鸣高院士是我国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从他身上我们深刻感受到‘54煤’毕业生矢志创新、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从大四到博士,我一直跟随林韵梅老师学习,她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说。

2011年,冯夏庭当选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现为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主席。林韵梅激动地说:“这是该学会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位黑头发、黄皮肤、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坐上了掌门人的位置。”

2023年8月31日,在辽宁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开学第一课”上,冯夏庭演讲的题目就是“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由他领导的岩爆科技攻关小组,目前正在青藏高原上,为保障川藏铁路现场施工安全刻苦攻关。“四年酷暑寒冬我们都挺了过来,能参与到这个承载着几代中国人梦想的重大工程,我们充满了激动。”小组现场技术负责人何本国教授说,“传承东大老一辈岩石力学人敢为人先、实干报国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东大人的责任。”

70年来,“54煤”的感人事迹和爱国精神在东北大学历届学子中广为传颂,东北大学也在不断凝练“54煤”精神,形成了以“热血青年、献身矿业、刻苦学习、敬业报国”为精髓的精神内涵。

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说:“‘54煤’精神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东北大学百年爱国奋斗史增添了新的内容,70年来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东大人为国学习、实干报国。当前,学校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勇担育人兴邦使命,以‘54煤’精神教育引导师生,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在科学的最前沿和产业一线培养未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社会治理人才。”

近年来,东北大学采取多种方式传承和弘扬“54煤”精神。学校将“54煤”精神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干部通过专题宣讲、主题党课等形式,讲述“54煤”故事;学校还将“54煤”精神作为思政育人的重要资源,纳入“大思政课”工作体系,有机融入师生日常爱国荣校文化活动中去。

学校加强校史资料挖掘、整理和研究,编撰出版40余万字的《54煤》,全面生动展现“54煤”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基因,原创诗朗诵《永不凋谢的情怀》,自编话剧《54煤春秋》。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玉琦介绍,学校连续21年举办“家国·传承·筑梦”“妙笔流声”朗诵大赛,持续举办“讲述·东大人的故事”典型推介会、东大青年奋斗的青春故事会、“青春在砥砺中闪光”校友报告会等品牌活动,推广师生和校友传承“54煤”精神科技报国的事迹。“54煤”精神正以多种形式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激励着新时代东大人弘扬爱国传统,献身祖国建设。

荣获“东北大学志愿服从国家需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的余俊杰,是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2022届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被“老学长”们为新中国矿业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毕业时坚定地选择了去艰苦的行业一线工作。“作为新时代青年就应该将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矿业行业关系到国家的资源,只有越来越多有知识的青年人投身进去,行业才能发展,资源才能被更好的利用。”余俊杰说。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01070.html
0
随机主题
钻石配角张春仲, 演技超过李连杰, 功夫比不过李连杰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如何携手共建万物共生的美丽家园?三分射手胜过高中锋! 火箭3号签摘控卫? 内线拥挤, 摘后卫补短板陈仓之战背景板, 传说中的无敌神刀王双【三国志战略版】美国露怯? 拜登对华加征新关税后, 耶伦却喊话希望不要受到报复四川蓬安: 农机助农人 小麦抢收忙NBA季后赛: 双星客场闪耀比肩勇士库杜, 防守悍将成败方MVP!亚特兰大勇夺欧联杯冠军,并终结药厂不败神话,温格推行越位新规老牌工业镇走出“小巨人”, “小五金之乡”全球掘“金”|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美联储降息态度再转变,黄金迎上车机遇?从“互掐”到“握”手 警律联动化解矛盾纠纷辽篮停车场被曝! 全是顶级豪车奢华程度令人羡慕, 郭艾伦豪车最多神印王座: 龙皓晨晋升七阶, 圣采儿完成神眷觉醒, 阿宝被打败全新宝腾S70 R3赛车亮相, 将重返S1K耐力赛!外卖小哥看泰山比赛落泪, 王大雷: 我想以最真诚的方式表示感谢[小鲨帮选车]买一辆沃尔沃S902.0T, 省油还有劲什么值得买618年中大促开启, 首4小时GMV同比增长214%武则天已经打算还政李唐, 为何张柬之等人还要发动神龙政变?《在华德企ESG实践报告 2023》发布贸易商表示, 由于巴西价格坚挺, 中国购买美国大豆穆帅盛赞优秀的“板凳匪徒们”冯劲: 靠努力把握机会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