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外婆80岁寿辰, 寿宴上老太太对岸英说: 我还欠别人一笔钱

史海任我行2024-04-30 08:04:49  125

1949年8月5日,解放军138师迈着矫健的步伐,从东屯渡出发,途经五里牌、二里牌,然后从小吴门进入了长沙城内。

此时的长沙城张灯结彩,百姓们夹道欢迎正义之师的到来,解放军所到之处,掌声雷动,群众们不断挥舞着手中的红旗。

人群中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她眼含热泪,目不转睛的看着解放军的队伍,“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润之他做到了。开智,他现在在哪?岸英和岸青呢?”

“母亲,他们都在北平,等全国解放了,您一定有机会看到他们的。”

这位老太太正是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旁边的年轻人则是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

二十年前板仓一别,向振熙便再也没能与女婿见面,如今革命即将胜利,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与毛主席见一面。

无条件支持丈夫的好妻子

向振熙出生于1870年,爷爷和父亲均是读书人,爷爷曾考中进士,在地方当个小官,父亲在仕途道路上虽不及前辈,但仍然靠着肚子里的墨水让一家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向振熙出生时,清政府刚刚平息了太平天国运动,朝廷为了恢复南方各省的建设,在当地苛以重税,百姓们怨声载道,向振熙的父亲目睹了百姓们艰难的处境,发誓向家人宁死不为封建王朝服务。

由于出生在书香门第,向振熙是同乡眼中的大家闺秀,从小便知三从四德。由于向振熙的父亲比较开明,家庭教育上一直遵循男女平等,向振熙成为了父亲开办的私塾中第一位女学生。所以与封建时期的传统女性相比,向振熙显得鹤立鸡群。

在家人的撮合下,向振熙在十八岁时嫁给了比自己小一岁的杨昌济。杨昌济其实是向振熙的表弟,但家庭条件远不及向家。杨昌济的父母早亡,这导致他从小就为了生活四处奔波。

向振熙嫁给杨昌济后逐渐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杨昌济则一直想通过读书来拯救危亡的中国。杨昌济在外一边读书一边工作,生活非常拮据,家中的大小事务基本就落到了向振熙的头上。

夫妻二人结婚后大部分时间是分居状态,向振熙对此毫无怨言,她始终坚信,丈夫终究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结婚之后,向振熙生下了一儿一女,即杨开慧和杨开智。

1903年,杨昌济获得了公费赴日留学的机会,对于丈夫的离去,向振熙非常不舍,但她依然选择无条件的支持丈夫的事业,在家里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孩子。

虽说杨开慧和杨开智并不记得父亲的模样,但向振熙始终教育兄妹二人,将来要成为像父亲一样,心系国家的人。

杨开慧五岁时,板仓曾发生过一次水灾,百姓们流离失所。向振熙带着两个孩子四处躲避,当看到街上乞讨的灾民时,她主动让年幼的杨开慧给他们送去一些粮食。

杨昌济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日本期间成绩优异,毕业后又被章士钊推荐到了欧洲继续深造。

盼星星,盼月亮,向振熙总算盼到了丈夫回国的日子。当时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压迫底层群众300年的清政府终于覆灭。

杨昌济学习的科目是教育学,最先受到新式思想影响的是他的家人。在父亲的影响下,杨开慧进入了一所新式学堂学习,向振熙也重新拿起了书本,前往了家乡附近的衡粹女校学习。

杨昌济回国后,被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聘请为讲师,在这里,他遇到了才华横溢的毛主席。

大概是因为出身于教育专业,杨昌济非常善于发现学生们的优点,懂得量才适用,学生们也都是发自内心的对他尊重。

杨昌济经常邀请毛主席、邓中夏等学生来家中做客,大家坐在一起探讨国事,聊的不亦乐乎。有时天色较晚,毛主席经常在恩师家中留宿。为了让学生们吃到可口的菜肴,向振熙经常在厨房忙的不可开交,但她却乐在其中。

久而久之,毛主席便与杨昌济的爱女杨开慧暗生情愫,最终在父母的祝福下,两人确定了恋人关系。

然而,杨昌济并没有见证女儿与最器重的学生步入婚姻殿堂,便因为一场疾病离开了人世。由于杨昌济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北京和长沙都为其举办了追悼会,毛主席提出为恩师守灵。

1920年底,毛主席与杨开慧正式结为夫妻,杨开慧很快便怀上了毛岸英,由于革命需要,毛主席没有时间照顾怀有身孕的妻子,这一期间,杨开慧都是由母亲向振熙照顾。

后来杨开慧又先后怀上了毛岸青和毛岸龙,向振熙始终陪伴在女儿身边,她还教育杨开慧:“你作为润之的妻子,要无条件支持他的伟大事业,不要有任何怨言。”当年杨昌济远渡海外,她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养育毛氏后代

毛主席与杨开慧结婚不久,两人便双双加入了共产党,向振熙深知爱婿平时工作繁忙,便和女儿女婿生活在了一起。一来是为了照顾两个年轻人的生活,二来是为了掩护两人的革命活动。

1922年,毛岸英出生,向振熙十分疼爱这位可爱的小外孙,她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毛岸英这件事上。

第二年,由于长期从事革命工作,毛主席被反动军阀通缉。为了保护他的安全,组织把他调到了上海工作。杨开慧当时已经怀上了毛岸青,她始终牵挂着丈夫,为了满足女儿的愿望,向振熙陪同她一起来到了上海。

随着形势的发展,毛主席的工作日益繁忙,为了革命事业,他辗转于广州、武汉等地,与家人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

毛主席每到达一个城市,杨开慧总会随后赶到。杨开慧能够与丈夫见面,多亏了向振熙的陪同。

1925年,杨开慧与毛主席回到了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夫妻二人便把毛岸英和毛岸青托付给了向振熙。两人为了革命事业倾尽所有,殊不知危险也正在不断逼近。

1927年,毛主席完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正当大革命即将达到顶峰时,蒋介石为全国的革命者泼了一盆冷水。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时,杨开慧刚刚生下毛岸龙,由于身体虚弱,没有跟随组织转移,而是回到了板仓开展地下活动。

湖南军阀何健奉蒋介石之命,抓捕杨开慧,并悬赏1000大洋。为了保护三个孩子,杨开慧分别为他们取了化名,毛岸英化名为杨永福,毛岸青化名为杨永寿,毛岸龙化名为杨永泰。

为了躲避特务们的监视,杨开慧深居简出,家中的大小事务全部由向振熙和保姆陈玉英负责。

八七会议后,毛主席秘密回到了板仓,之后便带领秋收起义军前往了井冈山。这也成为了一家人相聚的最后时光。

之后的日子里,毛主席成为了蒋介石的重点通缉对象,杨开慧则继续在板仓从事地下工作。但反动特务无孔不入,最终还是探查到了杨开慧的住处。

一天晚上,杨开慧、陈玉英、毛岸英被特务带走,杨开慧在狱中宁死不屈,拒绝与反动当局进行一切合作。

年迈的向振熙得知女儿被捕的消息后,与杨开智不远万里来到了南京,动用了丈夫生前的所有人脉,只为能够保释三人。

在蔡元培、章士钊、谭延闿等人联名致电国民政府,要求释放杨开慧和毛岸英。当时向振熙已经年近六十,为了女儿和外孙的安全,她四处奔波。

考虑到舆论方面的影响,蒋介石也致电了湖南军阀何健,要求延缓对杨开慧的刑讯。但是,蒋介石对地方军阀并没有足够的约束力。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英勇就义,得知这一消息后,向振熙悲痛欲绝,但她并没有被悲伤的情绪击倒,开始独自抚养三个外孙(毛岸英后来被地下党营救,回到了外祖母身边)。

杨开慧的遗体被赤卫队员偷偷运回,向振熙带着三个孩子安葬了杨开慧。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一位六旬老妇抚养三孩子十分不易,但她从未主动联系毛主席,因为她知道,此时爱婿的处境同样十分艰难。

毛主席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后,委托地下党员给向振熙带去了30块银元,作为杨开慧的安葬费,这已经是毛主席的全部积蓄。

1931年,党组织考虑到三个孩子在乡下生活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于是决定把他们带到上海,交给从事地下工作的毛泽民抚养。

得知这个消息后,向振熙找来了儿媳李重德帮忙,假扮成去上海走亲戚的母子。一路上,他们多次遭到军警的盘问,向振熙沉着冷静,带着“母子”四人途经武汉,辗转抵达了上海。

在上海,毛泽民、钱希钧夫妇接待了向振熙,并对她多年来对毛氏后代的抚养表示感谢。返回板仓前,向振熙亲吻了一下毛岸英的额头,没想到两人再次见面,竟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还欠别人一笔钱”

1949年8月,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毛主席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寄信的人是杨开智。杨开智在信中询问两个侄子的情况,同时提到了自己的母亲向振熙。

得知岳母健在,毛主席非常兴奋,立刻给杨开智回了一封信:“岸英岸青尚好,也替我向岳母问好。”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日理万机,所以回乡看完岳母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1950年,正值向振熙80岁寿辰,毛主席委托毛岸英代表自己回乡探望岳母,临走前他嘱咐毛岸英:“不要拿着‘毛泽东儿子’这一名号去搞特权,深入到群众中去,多了解一下群众们的想法。”

5月24日,毛岸英终于见到了分别20年的外婆,向振熙虽说年迈,但并不糊涂,一眼就认出了毛岸英,老太太一边流泪一边说:“要是你的母亲还活着,那该多好啊。”

后来在谈话过程中,向振熙告诉毛岸英:“我还欠别人一笔钱。”

原来当年毛主席从北京返回湖南后,为了传播思想,打算办个文化书社,但因为囊中羞涩,这一计划一直被拖延。

向振熙为了支持女婿,拿出了杨昌济的丧葬费,但依然不足以支持毛主席创办文化书社。无奈之下,向振熙东拼西凑,向妹妹等人再次凑了100元。

由于后来与毛主席见面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向振熙一直未提及这件事,可能是因为意识到了自己时日无多,所以向毛岸英透露了这一心结。

得知这个消息后,毛主席立刻给湖南省委寄去了一笔稿费,委托地方干部找到当年的债主,帮向振熙还清了这笔债。陪外婆过完八十大寿之后,毛岸英便前往了朝鲜战场。

1951年,毛岸青也回到了板仓探望外婆,当得知毛岸英已经在朝鲜战场牺牲之后,向振熙泪流满面。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本想把向振熙接到北京生活,但她却以习惯了乡下生活为由,拒绝前往北京。直到1962年老人病逝,毛主席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稿费寄给她。

11月份,毛主席得知岳母已经病逝,他交代给地方干部:“把杨老太太和杨开慧葬在一起,我们是一家人。”

结语

可能是因为毛主席的光芒太过耀眼,所以大家往往会忽略他身边的人。

参加革命初期,向振熙给予了爱婿诸多帮助,大革命失败后,冒着生命危险养育毛家后人,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老太太深明大义,全心全意的支持女儿和女婿的革命工作。

作为一名大家闺秀,她既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忠贞、本分,又有革命者的勇敢、坚韧,我们应该永远的记住她的名字——向振熙。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9917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