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我们距离未来还有多远?

水亭说旅游2024-04-29 21:24:22  74

介绍一本很有趣的书,李彦宏团队著作《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

在书店里随意翻到这本《智能革命》,不是技术范,也不是成功鸡汤。和印象当中,李彦宏十足的理工男、高颜值、成功者的标签一点也不搭界。一下子引发了兴趣。

你能看见多久的历史,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

这句话有些悖论的感觉。但是,能看见多久的历史,确实有助于更好地看向未来。自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诞生于美军方实验室,80年代末科学家提出万维网概念,至今不过40年,以互联网为基本架构,社会已经迎来了天翻地覆地变化,发生了无与伦比的变革。人工智能是什么?在初始阶段,大概就是一台计算机,能够代替人们完成一些繁复的、重复性的劳动,这就是智能。一台游戏机,简单到俄罗斯方块,也是智能。后来,计算机互联互通,天涯如咫尺,信息瞬息可达,这是又一代智能。新的一代智能革命,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大数据的基础上,一定要记住这个划时代的概念——“深度学习”。

还有一个“拟合函数”的概念,是深度学习的数学基础,是从大量离散数据中找寻规律,这正是今天人工智能的基础,机器学习的基本数学方法。

百度、谷歌等依托数据爆炸的时代,在人工智能的探索上走在了前面。初代的人工智能大多基于规则,就是由人类总结各种规则输入计算机。当前的计算机通过多层芯片联结,模仿人脑大量神经元的网状联结方式,可以训练计算机自己从数据中高效寻找模型和规律。语音识别能力、图像识别能力、自然语言理解能力,这些人类的本质智慧能力,一旦让计算机拥有,一场新的革命就必然的到来了。

我们大概都经历过人工智能历史上一些闪亮的时刻。1952年,瑟.萨缪尔编写跳棋程序,达到业余高手水平。20世纪90年代,IBM开发国际象棋机器人“深蓝”,并于1997年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到了2016年,AlphaGo已横扫人类围棋高手。1997“深蓝”大战卡斯帕罗夫,彼时我正在大学读书。这一年我们正在迎来香港回归,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此消息,如同听到科幻故事一般令人震惊。近三十年,我们的身边发生了什么?物联网正在加速构建,无人驾驶已走上街头。近几年多次到苏州,相城区有一条道路是专门提供无人驾驶测试的。而在工业园区的科教新城,一辆一辆的无人快递车井然有序行进在路上,避让、等红绿灯。

我们将迎来哪些变化?书中以极具先哲口吻的语气预见道:

“很多人尚未意识到,所有单一技能的职业都可能被机器代替”。

“很多机械劳动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替代,流水线工人、听写速记员、出租车司机等,未来会迅速消失。”

“人类,应该去从事那些更具有创造力的工作。”

我们将需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迎接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已在发生。仿佛量子态坍塌现象一样,技术与幸福的关系也是如此,当你看见了幸福的同时,背后有些事物在发生坍塌。“工具将人类从自然的暴政下解放,但工具本身、工具与社会关系的结合,又造成新的不平等”。

人工智能在中国尤其如此。在中国,因其巨大的市场、巨大的数据,滋养着人工智能快速地发展。我们必须从技术、文化以至于伦理上去适应人工智能引发的变革。当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在第三次技术浪潮中还有着很大的短板。比如标准化、比如ERP。美国用300年的时间,走过了大多人口在田里耕作到今天农业人口不足4%,70多年前美国白领数量超过了流水线上的蓝领工人,从20年前以来,美很多人主动离开朝九晚五的办公室。传统的产业组织模式正在发生巨变。我们正在走同样的变革的道路,区别在于时间压缩,“更突出的表现是在美国按时间展开的进程,在中国是同时发生并按空间展开。这种局面错综复杂。”

我将书中一段很长的话记录在笔记本上,窃以为不无真知灼见。

“直到今天,技术还在进步,除非创造新物种,产品多样化方向已经趋近感知的极限。一个新的循环往复将要形成。新工业范式将把旧工业范式颠倒过来,不再是技术的突变引导需求的渐变,而是无限地拓展需求层级和种类,将需求的突变上导技术的渐变。扩大内需不应被理解成旧需求层面上的扩张,而是前所未有的多样化需求被开发出来。在旧工业范式下,依靠的参照系只有已知技术和已知需求两条小路,人类凭着自己的计算和洞察摸着石过河。而今天,人类无穷多样性的细分需求,需要依靠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系统才能捕捉。”

正好昨天听了一堂专家讲座,讲解建筑行业数字化之路。专家认为,数字化的基础在于标准化、规范化。大概在不少的行业,在迎接这个人工智能时代加速到来的当下,还是要先赶快把基础夯实起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9878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