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后期虽然腐败,而其早期曾经繁荣昌盛,民生安定,历代帝王之中,乾隆堪称明君典范。
自古以来,君臣相辅相成,如皇太极与多尔衮,雍正与张廷玉,乾隆亦有得力助手刘墉。
后来朝中乾隆令刘墉投河自尽,刘墉却毫无惧色,反而先回家沐浴更衣后再赴死。
那么,乾隆为何要刘墉自尽?刘墉抗旨之后又会面临何种结局?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和珅坑刘墉
乾隆在统治时期,最青睐的大臣便是和珅,这项殊荣并不仅仅体现于他的才智聪颖,更多的因素在于和珅能够洞悉圣意,为他分担繁冗政务之忧。
然而相较而言,刘墉虽然具备卓越才能,但在逢迎拍马方面,与和珅相形见绌,无法时刻令乾隆心情愉悦,更有甚者,两人时常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执。
某日,这两位大臣在朝廷决议政务之际,刘墉的固执性格再次显现出来,乾隆因此与他产生激烈冲突,情绪激昂之时,乾隆甚至大声呼唤刘墉赴死。
尽管乾隆盛怒之下说出此言,但任何人都明白这不过是一时冲动的气话,他并无真正打算让刘墉丧生,何况刘墉身为朝廷重臣,也不能轻易将其处决。
然而,一旁的和珅听到皇上的愤怒之语,心生恶念,趁乾隆尚未冷静下来,立即上前对刘墉厉声呵斥:“皇命不可违抗!”。
和珅试图借助这个机会给刘墉一个深刻教训,因为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刘墉的刁难,这次正好利用乾隆的愤怒,即使不能取刘墉性命,也要让他尝尝苦头。
看到和珅对刘墉步步紧逼,乾隆心中暗自盘算,他并非有意要刘墉的性命,而是想观察在这样的危急关头,刘墉将会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对于普通的臣民来说,在面临帝王的雷霆之怒时,恐怕早已吓得不敢言语,跪地求饶,然而刘墉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镇定,他不仅没有求饶,反而询问乾隆希望他以那种方式死去。
乾隆见刘墉如此强硬,随口回应想让他投湖自尽,而刘墉在领旨后,表示愿来世再效忠皇帝,然后从容转身离开,毫无畏惧之色。
这一系列的举动,令乾隆瞠目结舌,他未曾料到刘墉竟会如此果敢决绝,心中不禁担忧起来,难道刘墉真的会选择投湖自尽吗?
二,刘墉接旨后却回家洗了个澡
刘墉返回家邸后,立即指令下属准备好沐浴所需要的热水,他的诸位家族成员看到刘墉的表情显露出异样之情,便尝试以言语相询,
而刘墉却只是摇首示意,并不愿意透露其中的详情,仅仅是急切地要求下属抓紧时间为他准备沐浴所需要的设施。
很快,下属们便将沐浴所需的木桶以及热水悉数备齐,刘墉毫不犹豫地脱掉衣物,整个人直接投入到木桶之中,下属们见到这种情况,纷纷试图阻止,但是刘墉坚决拒绝任何他人的干预。
不久之后,下属们目睹着刘墉浑身湿漉漉地从木桶中走出,头发散乱,刘墉立刻命令下属准备马车。
紧接着,刘墉乘坐马车,在众人惊愕的目光注视之下,朝着紫禁城的方向疾驰而去,目的是为了拜谒乾隆皇帝。
与此同时,乾隆皇帝在返回皇宫之后,始终无法释怀自己先前的决定。
毕竟,刘墉身为朝廷重臣,他如此草率地处决大臣,无疑会给他带来昏庸无道、残忍无情的恶名。
经过深思熟虑,乾隆皇帝最终决定派遣使者前去收回那道口谕,而他派遣的使者尚未离开皇宫,便看到刘墉乘坐马车进入了皇宫。
面对刘墉的突然造访,乾隆皇帝感到十分惊讶,特别是看到刘墉这副狼狈不堪的模样。
尽管乾隆皇帝心中暗自欢喜,但表面上仍然装作愤怒地质问刘墉:“朕命你投河自尽,为何你如今却以这般模样出现在朕面前?”
刘墉双膝跪地,诚惶诚恐地向乾隆皇帝解释道:“微臣原本打算投河自尽,并且已经付诸行动。
而正当微臣即将断气之际,却突然看到了屈原夫子的英灵,他告诫微臣,倘若微臣不幸身亡,必将牵连陛下一世英名受损,正是屈原夫子出手相助,才使得微臣得以生还!”
乾隆皇帝听闻刘墉的解释,心中大感欣慰,和珅也不好说些什么,于是只能在一旁沉默不语。
随后,乾隆皇帝开怀大笑,急忙下令让人搀扶起刘墉,并让人为他更换干净的衣物。
这场游走在生死边缘的“闹剧”,最终因刘墉的机智应对和乾隆皇帝的懊悔之心而画上句号。
不得不说,刘墉的这个手段实在高明,既让自己逃过了一劫,也哄得皇上高兴,最终还让和珅吃了瘪,一举三得。
综合所述
众所周知:“伴君犹如伴虎”。
身处掌控生死大权的君主身旁侍奉,如同将自身性命时刻置于刀尖之上,稍有疏忽便可能付出生命代价。
因此对那些位于皇帝身边的大臣来说,具备卓越的情感智慧才是确保自身安全与晋升之路畅通无阻的关键所在。
例如,清朝时期的和珅,正是由于善于察言观色、揣测人心,赢得乾隆皇帝至深宠爱,以至于乾隆对他依赖至极,无法离开。
直至乾隆驾崩之后,刘墉方能与嘉庆帝联手将和珅铲除,否则这位被誉为“贪污之王”的官员必将继续疯狂敛财,为害更甚。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98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