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中国互联网的两个挑战

刘远举2024-04-29 09:33:33  67

4月20日,是中国互联网的30周岁生日。30年前,1994年4月20日,随着国际专线的开通,中国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36亿个,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三十而立,中国互联网本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网。

在这30年间,中国互联网,在改革开放中汲取力量,获得了爆发式的发展。一大批知名互联网企业兴起,形成规模庞大的互联网经济。2023年,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17483亿元,同比增长6.8%;网上零售额达15.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中国互联网从改革中汲取力量,也反过来助推改革开放,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一大批互联网企业的带动下,电商、外卖、快递、短视频、社交媒体、电子政务、网约车、货运、柔性制造、人工智能、工业3.0、电子支付,各种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兴起。在当下,中国人已经不能想象没有互联网的生活。一定程度上,互联网,成为中国经济的枢纽型环节,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互联网要继续发展,首先要摒弃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互联网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本指金融,金融以虚为实服务。过度的金融活动,会反客为主,伤害实体经济,这一点是大多数经济家的共识。但在当下舆论中,有一种误导,那就是把互联网也视为与实体经济对立的虚拟经济,认为互联网伤害了实体经济。

多年前网上就流传着“淘宝不死,中国不富”的说法,这个错误的观念在中国社会盘旋多年,至今,变为社会舆论对互联网的误解。实际上,电商、外卖、影视、游戏、短视频,都在驱动经济的发展,其背后的生产、物流、消费、收入,都是实实在在的。

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要卖出去才是财富。不然不会有任何人能够使用它,只会放在仓库里,如果一直卖不出去,最终只能自然老化,成为废品。卖不卖得出,卖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互联网加速了产品、资金、劳动力的流动,提升了社会生产效率。

当下,中国正在提倡消费,如果提倡消费是有意义的,那么围绕产生消费的一切其他经济活动,当然也是有意义的。

所以,当下不仅要大力提倡互联网发展生产线服务特征,创新技术为制造业赋能,也应该大力发展互联网作为商业服务的特性,使得互联网成为驱动经济运行的关键环节。这既能使得中国互联网继续发展,也能促进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中国互联网要继续发展,还应更大力度地拥抱创新。

当下的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当我们觉得一个生产力是新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它已经能和传统产业结合,发挥生产力的作用。其实,在这个时候,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是部分成熟的了。它的种子,早在多年前就埋下来,而它所谓新的特质,在一开始,看起来很可能是不起眼的,甚至是不那么主流的。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是波动式的试错产生的。苹果的瓶颈被微软发现,微软的瓶颈被谷歌和苹果发掘,发现谷歌社交领域瓶颈的不是政府部门,而是Facebook,Facebook也不是灵光一闪就出现的,在它之前,有Meetup、Friendster等企业长达10年的逐步试错。

现在英伟达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基础芯片供应商,但最初,它是一家做游戏芯片的公司。中国互联网现在也正在孕育很多创新,这些创新现在可能刚刚出现在实验室,或许刚刚成为一个小产业,在将来或许会蜕变出另一个大的产业,就像游戏技术蜕变为人工智能,但是,现在的我们却无法准确预测三十年后的蜕变。

本质上,互联网就是一种试错。现在的中国互联网,仍然在大胆试错,这是互联网的创新基因所决定的,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当下,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出现,对试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规模成为创新的基础要素,大数据、大规模芯片、大资金投入,一次训练就耗费数百万美元。

某种程度上,中国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聚集在了一起,使得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能够游刃有余地承担大规模的试错。在这个全球互联网的新阶段,大规模试错,也意味着大规模风险,如果过度地想要消除这个风险,必然会增加成本,拖累创新。

所以,这也必然要求放弃“零风险”思维,如果还没开始就踩刹车、设限制,“大试错”往往会导致“大禁止”,这势必导致企业不敢探索。所以,只有宽容的环境,才能让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和生活场景结合,改变人们的生活,从中汲取力量,由小变大,为将来的蜕变积蓄力量,才能对中国的创新作出重大贡献。

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互联网又另外一面,那就是它使得无数错误的声音、观念被放大,反过来阻碍自身的步伐。过去几年,垄断、无序扩张、野蛮生长等污名化词语让互联网公司抬不起头,非市场、非技术因素,让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有了疑虑,中国大型平台的业绩增长、规模扩张以及商业创新都有所放缓。

最近几年,我们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步伐变慢了,与原本基本处在同一梯队的美国平台差距不断拉大。毋庸讳言,中国的民众对互联网的理解仍然是不足的。这很正常,理解一个新的技术、经济现象,需要知识、经验、洞察,这绝对不是普通网民看3分钟短视频就能理解的。

所以,面对网上舆论,发展互联网要有定力,要秉持专业的、科学的、审慎的原则,不为噪音所遮蔽,防止舆论的负面影响,协同多部门政策、防止出现合成谬误,建立透明可预期的、审慎的、科学的、专业的监管环境。

当下社会上不时出现一些生成式AI带来的小问题。不适宜的内容,各国都有管控,更多是在企业自律层面进行。现在这些小问题,在中国没有触发监管,都由企业自行解决。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互联网创新的监管,在朝着宽松的方向发展。

1987年9月20日,中国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是:“翻过长城,我们就能到世界任何地方”。这句话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朝气蓬勃的自信和开放精神。

如今的中国互联网,也需要这句话,用自信、开放的精神打造更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由此,才能让中国互联网、监管机构、市场凝聚共识,形成协力,发挥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最终把市场资源,通过互联网这个集中器、放大器,变为创新动力。只有这样,中国互联网才能继续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在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9733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