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规模也只有在中国才可能出现,当时国共双方总共投入了140万兵力,我军动用了中野和华野两个野战军共60万人参与,是解放战场上的战略决战。
【淮海战役】
国共双方战后的统计的损失都不小,国军55.5万人遭到歼灭,解放军伤亡也达到了13.4万人,此战后国军元气大伤,解放军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烈度极高的淮海战场
在打扫战场的阶段,解放军发现了一个让他们感到疑惑的情况,国军在淮海总共投入了80万军队,被我军歼灭了55万余,本来是能够极大补充我军装备的,但实际缴获的枪支却只有16万支,数据明显对不上。
【国民党俘虏】
我们都知道枪支是士兵的标配,既然被歼灭了55万余部队,再怎么枪支数量也该在四五十万的样子,为何会少那么多呢?这里面的原因其实比较复杂,但极高的战场烈度是武器出现损耗的主要原因。
淮海战役期间,胜利的解放军这边伤亡率就达到20%,绝对算是一场惨胜,解放军都打成这样,就更别提在战场上处于劣势的国军。
而且又因为老蒋也清楚淮海战役是国共之间的战略决战,所以将其家底都投入到这场战役中来。
【淮海战役一角】
不管是杜聿明兵团还是黄百韬和黄维的部队,都是国民党的嫡系精锐,而且打过抗战,战斗力很强作战意志也很坚决。
在双方硬碰硬的情况下,枪支损耗率必然就会相当惊人。当然如果光是战斗损耗,不会枪支和歼灭部队的匹配率仅有30%左右,还有其他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
一人一枪其实是现代军队才普及的标准,当时的国军哪怕是精锐最多也就做到1:2的枪人配比,也就是两个国军士兵才分得一支武器。
【国军】
这并不是因为枪不够用,而是有一些兵种本来就没有配枪。淮海战役中国军出战的都是嫡系精锐,机械化程度不低,而当时得国军内重武器编组里的士兵很多都是没有配枪的。
就比如当时国军装备的美制105毫米榴弹炮,一门炮就是一个班组,其中大部分炮兵都是没有个人武器的,当然这种情况也就出现在资源和生产匮乏的国军身上。
国民党学习的美军,哪怕是炮兵也能保证每个人得到制式步枪和制式手枪,但国民党没有美国那样的军事和工业实力,自然就只能阉割官兵们手上的武器。
【国军炮兵】
很多人在我军缴获武器方面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打的敌人越精锐,我军缴获的战果就会越丰盛,实际上恰恰相反。
精锐国军得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很强,往往愿意拼到最后一刻,等打到最后,武器就已经损耗的差不多了,最直接的一个例子莫过于孟良崮战役。
张灵甫的整编74师是当时国军最为精锐的一支作战力量,其装备水平已经有些美军的意思。
华野在此战中歼灭3.2万人,让整编74师从此从国民党的战斗序列里除名,但缴获的枪支仅有1.1万。
这就是因为大部分枪支都在激烈的战斗中拼光了,能落到解放军手里的很少很少。
我军的缴获传统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一直都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在红军时期,一支红军部队装备得好坏,确实和面对的敌人有较大关系。
【红军】
当年红军面对中央军的时候,部队的武器装备就普遍较好,还能用上大批日制武器,这都是中央军在战场上“送”给红军的。
但等红军逃脱了追剿,进入地方军阀的势力范围,红军的装备反而会出现一定程度得下降,因为地方军阀部队几乎不考虑正规战,军队起到的作用主要还是震慑地方百姓。
所以很多军阀士兵的枪甚至只是一个样子货,根本无法正常发射子弹。
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我军在战场上大获全胜,收集缴获武器也跟捡垃圾差不多。
【红军】
抗战期间,利用和日军的敌后对抗,我军也实现了对作战装备的补充,相比于日军,伪军成为了好拿捏的软柿子。
伪军得战斗意志比较薄弱,往往见战场处于劣势就会溃逃,八路军从伪军手上能缴获到急缺的武器和弹药。
解放战争结束以后,解放军开始正规化建设,其实军队就不太提倡直接在战场上使用缴获武器了。
朝鲜战争期间,我军就缴获了很多美军武器,但我们很少看到志愿军大规模使用M1加兰德、M3冲锋枪等美制武器的影像。
【志愿军】
这就是因为部队正规化后必须要考虑后勤补给问题,所以部队更倾向于继续使用苏制得莫辛纳甘和PPSH冲锋枪等武器,以方便补充弹药。
今天的解放军更不会在战场上使用缴获的敌人武器了。
除了后勤问题,武器混用还会带来敌我辨识困难的隐患,发生本可避免的友军误击事件。
【解放军】
当然这都是在正常情况下的做法,如果我军和敌人激战到弹尽粮绝,必然也会利用手边得敌人武器继续坚持作战,直到获得最终胜利为止。
【1】王树增.解放战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3-25
【2】毛泽东著.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66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97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