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清朝弱不禁风, 其实清朝的强大超乎你的想象!

稷下学史来明志2024-04-30 14:55:53  103

清朝(公元1616—1911年),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经十二帝。清源自努尔哈赤创建的后金,历史长达29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国运持续276年,直至清朝入关,建立全国政权。在此之后,清朝统治约268年。

1616年,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定元天命,号曰金国或者后金,加尊称覆育列国英明皇帝,自称天命皇帝。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吴三桂降清,多尔衮带兵入关。此后20年间,清朝平定了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康熙时,统一台湾,全国统一。康雍乾三朝达到鼎盛,取得空前的发展成就。土地增垦,物产丰富。小农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国家实力雄厚。鸦片战争后,清朝屡遭外敌侵略。为了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清朝开展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现代化改革。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颁布清帝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清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乾隆时,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确定。全盛时的清朝,疆域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含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至太平洋(包含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包含50多个民族,空前统一。

此时,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繁华的商业城市,全国出现大商帮。在此基础上,人口激增至四亿,占世界人口接近一半。

1605年努尔哈赤首次称“建州国”,亦称“国王”;次年进号“昆都仑汗”(恭敬汗)。1616年,努尔哈赤称“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号大金,或称后金,自喻为“北朝”。清一代自认满洲国。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康熙年间签署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史上首次以“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国际条约。特别是清中叶起,“中国”或“中华”与“大清国”含义相同且可互换的另一个主权国家国名,更直接与China等词对应,与西方列国在对等的主权条约国意义上使用,并得到各种国际条约的中外对照本之习惯性运用与“承认”。《清实录》将清朝明确表述为“中国”,这表明在官方语境中,“中国”即清朝已为大部分人所认同,并成为一种自觉的常态。

开基立业

相传,满洲发源于长白山东北部的布库里山下。明朝初年,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此后,按照地理位置,细化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清朝统治者爱新觉罗氏出自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的部族。猛哥帖木儿乃明朝建州左卫指挥使,1433年,因与其他部族冲突而殉职。1440年,建州南迁。1442年,明朝增设建州右卫,合称“建州三卫”。南迁后,建州女真与明朝关系日益密切,社会生产力稳步提升,经济繁荣。

1583年,明朝袭击古勒寨阿台驻地,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不幸遇难。努尔哈赤起兵集结部众,杀尼堪外兰,攻占图伦城。第二年正月,努尔哈赤攻击兆佳城的李岱,成功俘虏李岱。再过一年的1586年,努尔哈赤攻克鹅尔浑,尼堪外兰被迫逃亡明朝。次年1587年,努尔哈赤建立佛阿拉城,成为了女真的政治、军事中心。1588年,成功攻克完颜(王甲)城,即灭掉建州女真的最后一个部落完颜部,成功统一建州女真。同年六月,努尔哈赤称呼自己为“淑勒贝勒”。

海西女真实力强大,努尔哈赤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1593年9月,努尔哈赤东征,彼时海西女真的叶赫部首领布寨联结乌拉、辉发、哈达以及蒙古科尔沁等九部对建州发起进攻。双方战于古勒山,此役中,努尔哈赤集中兵力打主力,最终大败九部联军,布寨被斩,乌拉部首领布占泰被擒,为其后征服战争奠定了基础。万历二十六年正月至四十三年十一月期间,努尔哈赤先后征服东海女真的瑚叶路、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雅兰、乌尔古宸、木伦、西林等路,占领东额赫库伦城。东海库尔喀部也纷纷归附。万历四十一年,建州攻占乌拉城,乌拉覆灭。同时,努尔哈赤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设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将女真人编队作战,兵民一体,是一种既能作战又能生产的组织。这一制度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创立后金,建元天命,自称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天命皇帝,其开创之功,清史中尊为开国皇帝。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旗帜,攻击明朝。1619年,明朝集结全国精锐20万和朝鲜等联军,号称47万,进军辽东,分为四路。努尔哈赤在萨尔浒率军大胜三路明军,歼敌约5万,俘获众多物资。仅有行动迟缓的李如柏一路败退幸存。此后,明朝对东北统治瓦解。又灭叶赫,统一海西女真。

努尔哈赤建国时,东海“野人”尚有部族未归顺。1617年,努尔哈赤遣兵四百,收沿海及岛屿诸部。1618年,虎尔哈部头领率部众一百户投诚,努尔哈赤厚赐。1619年各部纷纷投降。各部俘降之人,皆编入八旗。投诚部落,留原地,向后金纳贡。《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四年(1619年)的形势称:“从明国东至海滨,朝鲜北,蒙古南,操女真语的诸国(部),当年均已平定。”努尔哈赤征服女真各部,得以全力攻明朝。

萨尔浒战后,后金连夺开原、铁岭。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几年间席卷辽东七十余城。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建造东京城。1622年,夺取辽西重镇广宁。随后连陷义州、锦州、大凌河等四十余城堡。熊廷弼、王化贞率领明军残部与数十万流民逃往山海关。1625年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统治中心。然而,努尔哈赤于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被明军大炮击伤,不久去世。

建立大清

努尔哈赤逝世后,其八子皇太极继承大统,然而当时后金所处的环境十分险恶。外部受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内部则因贵族分权导致矛盾激化。然而,皇太极稳步建立国家管理体系,逐渐取代八旗制度的国家权力。同时,他对明朝保持攻势,并与蒙古各部联盟,实力日益壮大。

在国内,皇太极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后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他继位后发布《满汉别居令》,强调“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宣布“满汉一体毋致异同”,实行“编户为民”政策,将大部分汉民从庄田中抽离,“分屯别居”。汉民得以恢复封建自由民身份,缓解了民族矛盾,社会逐渐稳定。他还改变其父的屠杀文人政策,并于当年举行科举考试。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旧制,改为自己“南面独坐”,突出汗位的至高无上。随后,他削弱异己,铲除威胁汗位的三大贝勒势力,巩固了汗权。仿照明朝制度,设立内三院、六部,“停王贝勒领部院事”,独自处理政务。此外,他还设立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国家机构。

对外,皇太极继续实行攻打明朝的政策。天聪三年(1629年)至次年,皇太极在明朝关宁锦防线难以攻克的情况下率军从蒙古突入内地,攻打北京,史称“己巳之变”。施反间计除掉了明蓟辽督师袁崇焕。皇太极又兴兵攻朝鲜。

1627年正月初八日,他委派阿敏、岳托、济尔哈朗等六位贝勒,统兵三万进攻朝鲜。金兵进展迅速,连下城池,势如破竹,不到半个月,就占领了大半个朝鲜,入据旧都平壤,迫使朝鲜国王李倧签订了城下之盟。林丹汗是后金统一漠南蒙古的主要障碍,因此,后金一方面努力争取科尔沁等部贝勒与后金联合,对付林丹汗的袭掠,分化瓦解林丹汗属下人员,另一方面积极准备大举进攻。

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次年(1635年),后金军继续进攻察哈尔余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奉母献传国玉玺归降后金。鄂尔多斯部也为后金所并。至此,漠南蒙古全部统一于后金。

1635年,皇太极更改旧有的胞族“诸申”(女真)为“满洲”。翌年5月,于盛京即帝位并改国号“金”为“大清”,同时立年号为崇德,尊其为“宽温仁圣皇帝”。同年,他挥师攻打朝鲜,1637年,朝鲜国王李倧被迫臣服,承诺与明朝断绝往来,并送王子至盛京为人质,朝鲜正式归顺清朝。此时,黑龙江流域仍有虎尔哈、瓦尔喀、索伦、达斡尔等部落,散居于山河之间。1634年,达斡尔人巴尔达齐率部归附后金。

李倧

1639年,清朝派索海等出征,次年大败博木博果尔兵,攻克雅克萨城。1641年,再派锡特库等出兵追击,博木博果尔在奇洛台(赤塔附近)被擒。索伦编入八旗,称为“新满洲”。在此期间,清兵又征服乌札拉、尼满、阿库里等部。原属东海女真的部落也归于清朝统治。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后,立即派使臣前往漠北喀尔喀蒙古的三大汗处议和。1636年十一月,车臣汗遣卫征喇嘛等六人,随行一百五十六人至盛京,拜谒皇太极。1638年,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均遣使向清朝进贡,并约定此后每年进贡白马八匹、白驼一只,称为“九白之贡”。漠北蒙古(外蒙古)三汗由此成为清朝的藩部。

自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起,展开了松锦之战。明廷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增援锦州祖大寿。皇太极亲临指挥。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明将洪承畴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全面崩溃,关外仅剩宁远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极病逝,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

统一全国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八旗兵击败李自成,占领京师,将京师定为清朝首都。顺治帝在南郊祭天,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标志着清朝成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清朝南下剿灭农民军,南明和大顺、大西政权相继建立。清朝统治者的新任务是削平群雄、统一中国。

清军分两路攻入陕西,阿济格和多铎两部在吴三桂和孔有德的引领下攻打李自成。李自成败退潼关,弃西安东下湖广,途中遇袭,死于九宫山。清军击败南明弘光政权,攻占扬州并于五月十六日进入南京,擒获朱由崧,弘光政权亡。顺治三年(1646年),清廷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攻打朱以海和鲁王朱聿键。朱以海逃亡海上,鲁王政权亡。郑芝龙降清,清军俘杀朱聿键,隆武政权亡。

当清军占领北京,开始向大顺军进攻时,张献忠于当年十一月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控制四川。顺治三年(1646年),清廷命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击败汉中农民军,于十一月入川。后张献忠被杀。接着,清军分兵出击,连破大西军营130余处,杀伤数万人,占领四川,大西政权亡。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等率领,转入云、贵地区继续抗清。同时,李自成死后,大顺军余部与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明抗清。

1652年,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投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由于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贵州、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1659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昆明,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彻底灭亡。

清廷稳定之后,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顺治帝提前亲政。为加强皇权,顺治帝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

步入盛世

1661年,康熙帝玄烨即位。康熙初年,由满族的四位大臣辅政。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擒拿擅权的大臣鳌拜,亲理朝政。 因为三藩割据严重影响国家统一,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撤藩,吴三桂起兵反清,其他二藩相继响应,最终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平定三藩之乱后,将台湾纳入版图又被提上日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随后明郑纳土归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与大陆归为一统。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帝命都统彭春赴爱珲加强黑龙江防务。同年秋,沙俄再次占领雅克萨城。清军击败俄军,遏制了侵略野心。1689年,清朝与沙俄代表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线,包括库页岛等地在内的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中国领土。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尔丹在俄国支持下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康熙帝三次亲征漠北,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大破噶尔丹,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康熙与喀尔喀与内蒙古的王公们会聚于多伦诺尔,史称“多伦会盟”,喀尔喀三部归顺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再次亲征,昭莫多之战击溃噶尔丹主力军队,噶尔丹兵败流窜。康熙时期,清朝将喀尔喀蒙古并入版图,为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奠定基础。

康熙帝在亲政后,勤于政务,举行御门听政。设立南书房,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权力,强化皇权。整顿吏治,恢复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1669年,废除圈地令,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 1671年,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垦荒有成绩,给予不同官职,提高了垦荒积极性。至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1685年,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1712年,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新增人丁不收丁税,实现了地丁合一。

康熙期间,康熙帝注重拉拢汉人。他郑重宣告,将治统与道统结合,以程朱理学为治国基础。他曾举办博学鸿儒科,赴江宁缅怀明太祖孝陵,亲自到曲阜敬拜孔庙。康熙帝更积极倡导文教,编撰并发行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数理精蕴》《康熙皇舆全览图》等文化瑰宝。等至乾隆年间,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绸业已相当繁荣。江南的棉织业、景德镇的瓷器亦达到历史巅峰。至18世纪中叶,清朝人口剧增。

承前启后

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继位。康熙晚年,官场贪腐盛行,雍正对此严惩不贷。雍正在位期间,推进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他对密折制度进行了完善,只允许皇帝选中的官员上密折。雍正七年(1729年),因西北用兵,雍正在隆宗门内设立军机房,挑选内阁中的谨慎之人负责处理紧急军务,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奏笔录。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代皇权达到了顶峰。

雍正继续推行清朝的扩张政策。雍正元年(1723年),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反清,雍正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征讨,大获全胜,青海正式纳入清朝版图。清朝还占领了部分西康地区,并在西宁与拉萨设立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管理青藏地区。此外,清朝还吞并了喀尔喀蒙古,并于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定了中俄中段边界。1729年,雍正命傅尔丹与岳钟琪分兵两路对抗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但在和通泊之战中失利。1732年,噶尔丹策零东征喀尔喀蒙古,但在杭爱山被策棱击败。1734年,清准和谈,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地区基本实现和平。

为了缓解阶级矛盾,促进农业生产,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采纳直隶巡抚李维钧的建议,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了过去的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农民负担。乾隆时期,这一政策推广至全国。此后,人口迅速增长。雍正还废除了贱籍,于1723年四月发布了第一道“开豁为良”的谕旨。他下令开豁乐户贱籍的同时,要求各省检查是否存在类似贱民,若有,也可出贱为良。

在云、贵、粤、桂、川、湘、鄂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雍正全面实施“改土归流”制度,废除土司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任期的、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与内地相似。雍正的改土归流打击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和灾难,推动了该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雍正在位十三年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在“康雍乾”三代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全盛极隆

1735年八月,雍正病逝,次子弘历即位,为乾隆皇帝。在他治下,文治武功卓著,多方面为加固统一的多民族中国,推动清王朝的昌盛繁荣献出了力量,然而同时代的世界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也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步伐。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调三万大军,分两路攻打大金川。十四年(1749年),清军逼近莎罗奔老巢勒乌围,莎罗奔无奈投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大金川土司再次反叛,屡次侵犯邻近土司,清政府终平定大小金川。1757年,乾隆击败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统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之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新疆全境。自此,清朝不断派兵驻扎新疆,主要来自东北、河北等地的达斡尔族、满族等。这些驻军为巩固西北边防、开发边疆做出了贡献。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带领下,为摆脱沙俄统治,踏上归国之路。他们战胜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艰辛,万里跋涉,终于重返故土。土尔扈特部的归来,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乾隆中期,全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有显著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人口激增,国库充盈,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以耕地面积为例,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国已开垦土地达七亿八千万亩;全国人口由乾隆初年的一亿四千多万人增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亿人;国库存银长期维持在六、七千万两之间,几乎相当于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两倍。乾隆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还体现在粮食产量的普遍提高以及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由于兴修农田水利,并采用精耕细作,单位面积的产量有了显著提升。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乾隆非常重视文化,整理社会现存文献,广泛收集图书,不断发布求书谕旨。完成了康熙下令编写的《大清一统志》,又下令编纂《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等。自1772年起,清政府开始编纂《四库全书》,历经十年,系统地保护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然而,乾隆为维护统治,严格控制思想,编书期间借机焚毁大量不符其思想的书籍。乾隆三十年至六十年,清政府的库银长期保持在六千万两以上,文化事业亦十分繁荣。此时,文治武功兼备、疆域空前辽阔、社会繁荣、文化发达,“康乾盛世”进入全盛时期。

乾隆晚期,安南阮氏冲击宗藩体制,清朝与之兵戎相见。阮惠俯首称臣,乾隆帝应允和解,认可其安南君主身份。此外,1792年,清朝成功击退廓尔喀对西藏的进攻。次年,清朝朝廷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西藏人事、行政、财政、军事、外交等重要领域做出明确规定,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核心条款包括:清朝有权决定西藏各宗教领袖的转世及继位,西藏所有涉外事务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此章程是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历史见证。

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带入欧洲,引发18世纪中国风潮。欧洲人对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的推崇达到顶峰,然而至18世纪末,清朝盛世渐衰,欧洲人开始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与乾隆帝不欢而散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已步入衰退。

嘉道中衰

乾隆末年,清朝逐步显露颓势。乾隆执政中期,逐渐奢靡,六下江南,效仿江南园林修建,劳民伤财,政治腐败愈演愈烈。乾隆晚年宠信和珅,导致和珅专横跋扈、贪污受贿,吏治败坏。同时,土地高度集中和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农民生活困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封建统治的腐败预示着皇朝的衰落。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农民起义如火如荼。

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1787年发动起义。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湘黔苗民起义爆发,至嘉庆元年(1796年)底平定。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白莲教起义爆发,历时九载,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即嘉庆帝。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惩治腐败。诛杀和珅,罢黜、囚禁其亲信。广开言路,褒奖乾隆朝因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崇尚节俭。要求地方官员如实上报民情,力戒欺瞒、粉饰、怠惰之风。然而,其对内政的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势。嘉庆一朝,贪污问题愈发严重。

嘉庆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教徒冲入皇宫,嘉庆帝被迫下诏罪己。在对外交涉中,嘉庆帝严禁鸦片,对英国侵略者保持高度警惕,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闭关锁国的观念使其对外来事物持排斥态度。嘉庆帝在内外交困中,竭力维护清王朝的稳定,然而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清王朝的衰落在嘉庆末年已完全显现,并逐渐走向灭亡。

道光帝执政后,锐气渐失,执政风格保守僵化。他一心要改革漕运和盐政,以海运替代河运,解决漕运困境并节约开支;实行票盐制,使得两淮盐政的弊端消失,风清气正;解禁部分矿藏开采,主张将天地自然之利还给百姓;整顿吏治,遏制奢靡风气。尤其是在道光七年(1827年),清朝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此后新疆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同时,清朝开展了严禁毒品鸦片的斗争。然而,列强的对抗和清朝的腐败政治,使禁令如同虚设,鸦片的泛滥,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同时,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训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民变四起,西方势力逐渐渗透,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日益加剧。

外患内忧

由于吏治腐败,海关走私泛滥,鸦片贸易猖獗,1839年,道光帝下令林则徐赴广州禁烟。然而,英国却借此发动鸦片战争,清朝惨败,被迫求和。1842年,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西方列强强迫清朝开放口岸,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破坏传统乡村经济,各地纷纷起义,华北以捻乱为主,华中华南则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与云南杜文秀、马如龙的云南回变。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驾崩,四皇子奕詝即位为咸丰帝。咸丰即位之际,内外交困,统治危机重重。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两年后攻占并定都江宁,改称“天京”。太平天国以反清抗洋为革命宗旨,建立官制,分封王爵,颁布历法,制定经济制度,铸造钱币,印刷书籍,并发动两次西征。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率师两万余人北伐,虽一度逼近天津,但因孤军深入,陷入清军包围。随后,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组建湘军与淮军抵抗太平天国。

为挽救危机,咸丰帝力图改革。他任用曾国藩,依靠其训练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肃顺,支持其整顿弊政。肃顺掌权后,协助咸丰帝“申国法”,严惩贪腐,整肃官场风气。他果断处理“戊午科场案”,使清王朝官场风气大为好转。咸丰帝还建议铸造大钱以解决财政困难,削减八旗俸饷,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同时,罢黜贪位保荣、妨贤病国的穆彰阿,处决投降派官员耆英。

1856年,英法两国借“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之名,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攻破大沽炮台,直逼天津。咸丰令桂良、花沙纳赴津谈判,与各国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及《中俄天津条约》。列强不满《天津条约》所获权益,蓄意再战。咸丰命清军加强大沽防务。咸丰九年(1859年),英法联军在大沽口挑衅,遭挫败。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再度联手,大举入侵。英法联军攻占北塘,咸丰在清军与英法激战之际,竟命其撤离,大沽再度失守。英法联军攻占天津,继而进逼北京。咸丰遣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赴通州与英法议和。英法联军假和谈之名,继续进攻北京,在通州八里桥击败清军后,攻入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地惨遭洗劫。咸丰逃往热河(今承德市),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奕訢代表清廷与英、法、俄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俄国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侵占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愈发深重。

改良中兴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尚是6岁的皇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咸丰生前指定八大臣辅佐朝政,然而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推行垂帘听政,最终慈禧太后掌握实权。洋务运动带来了中国社会的稳定。1864年正月,曾国藩率领清军攻克钟山,包围天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东捻军于1868年1月5日在扬州东北瓦窑铺覆灭,西捻军同年8月16日在山东茌平徒骇河被李鸿章淮军剿灭。最后一支留有太平天国年号的捻军袁大魁部,于1869年在陕北保安被左宗棠消灭。1862年至1878年间,左宗棠平定陕甘回变,收复新疆,并收回伊犁。洋务派的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在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西方的先进武器,于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为方针,开展了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和技术,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首个兵工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生产枪炮炸药和轮船。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生产轮船,供应海军和各省巡防缉私之需。洋务派共创办了二十多个军事工厂,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的湖北枪炮厂。这些军事工业的所有权和生产管理权归封建政府所有,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但普遍采用雇佣劳动制度,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70年代后,洋务派在“求富”的旗号下,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也创办了一些与民用相关的工业。主要采取“官督商办”形式,即招商投资入股,官方派人经营管理。此外还有“官办”和“官商合办”的工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李鸿章筹办的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矿务局,以及张之洞兴办的汉阳铁厂。80年代开平矿务局还修建铁路运煤,开创了中国铁路运输事业。民用工业资金主要来自社会投入,工厂采用雇佣劳动制,生产目的是追求利润,因此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由于封建官僚管理企业,官场腐败的作风也带入企业,因此企业又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当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后任的北洋通商大臣主导对外关系和自强运动的布局与推动,积极引进西方科技,建立现代化金融、邮政系统,铺设铁路,架设电讯网络。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着手建立海军。至1885年,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具规模。此后,洋务派将重心转向北洋海军。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组建为北洋舰队,拥有军舰20余艘,大部分购自国外。此外,洋务派还建设了旅顺、威海卫军港,作为北洋舰队的基地。为了满足洋务事业的需求,他们创办了一系列新式学校,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技术人才。同时,他们还分批派遣近200名学生赴海外留学,学习西方军事和科技知识。

洋务运动使清朝国力有所恢复和提升,在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清朝曾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被誉为“同治中兴”。在此期间,清朝在西方协助下成功平息内乱,收复新疆,国际地位和形象得到显著提升。至19世纪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已较洋务运动前有了显著提高。

帝国飘摇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殁于养心殿东暖阁,年仅19岁。 醇亲王之子,仅四岁的载湉被慈禧选中登基,翌年更年号为“光绪”。两宫皇太后再度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离奇去世。慈禧独揽大权。中法战争爆发后,慈禧以越事失机为由罢免恭亲王奕訢,同时罢黜五军机大臣,任用亲信入军机处及内阁。自此,清朝廷成为慈禧的独裁之地。

同治之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步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纷纷将侵略魔爪伸向中国边疆,使中国边疆陷入严重危机。美国早有侵占台湾之心。咸丰三年(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窜至台湾,高山族人民奋起反击,驱逐美国侵略军。日本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侵略台湾。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布防,与日本签订《台事专条》,以赔银50万两换取日军撤兵。英国在同治年间不断派遣人员进入中国云南、西藏侦查。光绪二年(1876年),清廷在英国压力下,派李鸿章与英国代表威妥玛在山东烟台签订《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

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廷与英国谈判,划定中国与哲孟雄(锡金)边界。光绪十九年(1893年),清廷与英国再订《藏印续约》,从此,英国势力深入西藏。西北方面,同治四年(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阿古柏趁新疆动荡之际,率军入侵喀什噶尔。面对西北和东南的双重危机,清廷展开“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强调海防,主张加强海防,但以“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为由,主张放弃新疆。陕甘总督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清廷采纳其建议,于光绪元年(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清军进入新疆,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光绪四年(1878年)1月,清军最终收复和田。至此,仅剩伊犁地区仍在沙俄侵略者手中。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3年,清朝与法国因越南(安南)主权问题爆发中法战争。自1884年1月至4月,法国以8艘全副武装的军舰大举进犯闽、台海岸,在福州、厦门和基隆港口游弋昭示其威力。1885年,在严峻的局面下,广西提督冯子材临危受命,以帮办广西军务的身份赶往镇南关,最终取得胜利,迫使法军仓皇逃窜。随后,冯子材乘胜追击,夺回谅山等地,歼灭法军千余人。此役失败的消息传回法国,引发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挑起对华侵略战争的茹费里内阁因此垮台。清政府决定“见好就收”,《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新约》)在天津正式签订,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开放蒙自、龙州两地与法国通商,法军撤出基隆、澎湖,并解除对中国海面的封锁。在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国侵占台湾的企图以失败告终。

清朝失去越南这个藩属国,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台湾则宣布建省。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省巡抚。在台湾任职期间,刘铭传修建铁路,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推动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也日益巩固。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1885年,英国入侵缅甸,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抗议无效,隔年被迫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

此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1872年,日本强迫清朝藩国琉球改属日本,清朝拒不承认,中日关系恶化。1894年7月25日,日舰袭击中国船舰,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最后以清军落败而告终 。

清政府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失去藩属国朝鲜。洋务派李鸿章建立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也宣告自强运动最终失败。

维新图存

《马关条约》的签署,让中国再遭割地、赔款及主权沦丧之痛。甲午战争的失利,更促成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步伐。民族危难之际,有识之士寻求新途径挽救国家和人民。光绪帝痛定思痛,大力推进维新变法。

1898年,光绪帝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领导人发动政改运动——戊戌变法。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新政在政治方面:开放言路,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代传,普通百姓可到都察院呈递;精减机构,撤销詹事府、通政司等六个衙门,各省亦需精简;任用新人,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皆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仿康熙、乾隆时旧制,在紫禁城内开“懋勤殿”,实为皇帝与维新派议改制度之所(未果)。

在军事方面: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经济方面:设农工商总局;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筑路采矿;全国设邮政局通邮;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设立新式学堂、译书局、报馆等。然而戊戌变法遭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反对,他们欲乘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赴天津阅兵时发动政变,废黜光绪帝。帝党得知后,欲拉拢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救护光绪帝,反遭袁世凯背叛。

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幽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并杀害维新变法“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罢免维新官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变法仅持续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1896年,清廷为联俄制日,签订《中俄密约》。列强在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此时在华北冀鲁地区爆发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欲借此排外,暗中默许义和团,向十一国宣战。为保华中华南,东南各行省总督巡抚,不服从清廷对外宣战的敕命,发起东南自保,义和团事件引发西方列强的报复。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6月下旬清廷对八国联军宣战后,清军屡败。北京被联军占领,劫杀掳掠。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逃往西安,认为此祸乃义和团引起,遂下令剿灭义和团。最终义和团运动在清军与八国联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1901年,清朝同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1904年,日俄两国在东北的利益冲突爆发日俄战争,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革命风潮

清朝在八国联军侵袭后国力严重下滑,士人纷纷寻求救国之道,主要分为立宪派和革命派两大改革路线。1901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立宪,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主张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慈禧太后为挽救清朝颓势,仿效欧日改革,推行清末新政。新政包括君主立宪、建立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措施。革命派对清廷改革失望,主张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制。

孙文于1894年在夏威夷檀香山创建兴中会;1904年,黄兴在长沙成立华兴会;同年,蔡元培在上海成立光复会。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革命派联合三合会、洪门等反清势力,在华南发动十次起义,并渗透到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

立宪派与革命派在改革方式上产生争议,初期立宪派占据优势,清廷亦承诺实行立宪。1907年,清廷筹建资政院,预备立宪,并在各省设立咨议局。1908年7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要求各省在一年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确立君主立宪制,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的请求下,清廷宣布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1908年11月,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

1911年5月,清廷组建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然而,内阁成员多为皇族,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不满,转而与革命派合作。

同年5月,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清廷急派新军入川镇压。10月,革命派在湖北发起武昌起义,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廷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率清兵。袁世凯一方面在阳夏战争中向革命军施压,另一方面却与革命党人秘密谈判,形成南北议和之势。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逼迫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予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

王朝后续

清朝覆亡之后,依靠《清室优待条件》,皇室成员得以留在紫禁城中,宫廷地位、待遇、年号一如往昔,太监、侍卫、宫女依旧保留,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机构仍在运行。他们依然享有帝王般的特权,与民国政府形成对峙之势,被誉为“逊清小朝廷”。

1917年6月,盘踞徐州的清朝将领张勋,趁黎元洪与段祺瑞产生矛盾之际,率领5000“辫子兵”进京。他急忙召唤各地清朝遗老进京,共同支持已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复辟,史称“丁巳复辟”,然而,这次复辟仅持续了12天。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但仍有部分清朝遗老旧臣尊其为皇帝,在北平什刹海、天津张园、静园等地继续维持着一个微型小朝廷,被称为“后逊清小朝廷”。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9699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