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也分三六九等了?3月26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布,其研制的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项目已启动,通过标注A、B、C、D四个等级,综合反映饮料中含有的糖、脂肪等成分的情况。
目前,共有4家企业参与“营养选择”标识试点,包括霸王茶姬、奈雪的茶、快乐柠檬、杭州乐源,这些品牌已经陆续在醒目位置标注符合要求的“营养选择”分级标识。
从A到D级推荐程度递减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日益风行,“0糖”“0卡”“0脂肪”概念也成为新的卖点,如何确保商品标签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也备受关注。
近期上海区域部分饮品的售卖页面、产品包装、货柜等场景出现了“营养选择”分级标识,通过A、B、C、D四个等级,综合反映饮料中含有的糖、脂肪等成分的情况。
据介绍,“营养选择”饮料分级方法主要参考国内外标准,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的含量对饮料进行综合分级。“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分4级,从A到D级,推荐程度递减。
“营养选择”全标识可用于饮料包装、点单程序、菜单等场景,放大的字母对应相应的等级。当无足够空间或背景过于杂乱无法展示全标识时也可使用简化标识,但在同一展示页面上,须同时标注解释款标识,让人们可以同时对总体的分级有所了解。
简单来说,一款饮料的“营养选择”分级要看它的“短板”。例如,某饮料的非乳源性糖含量为5.6g/100ml,因此非乳源性糖等级为C级;饱和脂肪含量为1.2g/100ml,因此饱和脂肪等级为B级;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g/100ml,等级为A级;不添加非糖甜味剂,非糖甜味剂等级为A级;最终,该饮料的总体评级为C级。总体来说,A、B级饮料比C、D级饮料含有更低的糖和脂肪。
选择饮料时心里更有谱了
以一杯网红饮料霸王茶姬“伯牙绝弦”为例,记者发现,饮料外部将“B”字母放大加粗,这意味着该饮料在营养选择里属于B级。
霸王茶姬表示,从线上小程序进入上海地区门店,消费者在产品详情页选择不同杯型、温度、糖度的选项后,系统会在右上角实时生成所选产品的具体分级。例如,中杯冷、不另外加糖的“酌红袍”获得A级,同样标准的“云中绿”也为A级。
而奈雪的茶出品的复合茶饮料“金桂龙井”标识A级,另有其他果茶、柠檬茶标识B级。
“目前门市部的奶茶许多消费者会要求正常糖、少糖、无糖等,所以还不能做到全部‘营养选择’标识。但针对其他产品线产品我们已尽最大能力全标识,让消费者心里更有数。”奈雪的茶产品研发高级总监金勇说。
至于市民该如何选择?总的来说,A、B级饮料比C、D级饮料含有更低的糖和脂肪。市民刘女士直言,“有了‘营养选择’标识,对饮料的成分更一清二楚,这样无论自己喝还是给孩子买,都能心里有个谱。”
霸王茶姬上海地区的最新数据显示,A、B两类分级饮品的销量占比出现持续上涨,近7成的消费者在了解到“营养选择”标识的指引意义后,主动选择了A、B级饮品。
分级有必要将有更多品牌加入
给饮料标识成分,促进健康摄入,是不少国家的成熟做法。
去年7月,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在新加坡买饮料,发现许多饮料上都有等级标签,例如旺仔牛奶为C级,康师傅冰糖雪梨和康师傅冰糖红西柚都是D级,康师傅冰红茶根据不同口味分A级、C级和D级,农夫山泉茶π为C级等。
据介绍,新加坡饮料标签分级新规于2022年12月30日起实施,要求在新加坡零售的含较高糖分和反式脂肪的预包装饮料必须贴上Nutri-Grade标签,并禁止发布与“D”级Nutri-Grade饮料相关的广告。根据规定,每100毫升的饮料中有超过5克糖分和1.2克饱和脂肪的饮料属于C级,10克以上糖分和2.8克以上饱和脂肪则是D级。
此外,厄瓜多尔于2013年实施含糖饮料“红绿灯”标识,此后发现居民高糖碳酸饮料购买量明显下降,低糖、无糖饮料销售量上升。智利于2016年实施警示标识,措施实施6个月后被认为有效,当地居民含糖饮料人的摄入量下降了22.8毫升。
目前我国数据来看,含糖饮料的摄入相比其他国家不算高,但2009年至2014年期间,北美含糖饮料摄入虽然总体较高,却出现下降趋势。亚太地区(尤其中国、泰国、菲律宾等在内的新兴市场),含糖饮料消费增加非常快速。全国范围内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含糖饮料消费率为50.1%,同期上海成年人含糖饮料消费率为67%,上海作为大城市饮料消费非常普遍,科学引导至关重要。
上海市疾控中心营养健康科主任臧嘉捷表示,首批试点品牌之后,目前还有后续品牌饮料陆续在洽谈之中,包括星巴克等则将从标识成分着手,逐步完善。未来上海还将探索在社区食堂、连锁商店等将饮料按标识分区陈列,以此更好引导消费者健康摄入、健康生活。
万亿饮料市场迎来洗牌
现在“0糖”“抗糖”“控糖”等话题热度不断,这是由于糖的危害主要来源于过量摄入导致的肥胖,从而引发各类疾病。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3名成年人就有一人体重超标。而自1980年以来,全球罹患糖尿病的人口已增加约3倍,由1.08亿增至2014年的4.22亿。
喝饮料是过度摄入糖的原因之一,为了给饮料“减糖”,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元气森林等饮料企业通过使用安赛蜜、赤藓糖醇、木糖醇、甜菊素等代糖原料来实现控糖。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目前茶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对于饮品不再单纯地满足于好喝解渴层面,也开始逐渐关注健康管理、营养管理、体重管理、颜值管理等方面,这就要求企业对产品进行更为细致、科学、精准、合理的分类,从而促使整个行业步入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
正如朱丹蓬所说,如今包括现制饮品、包装饮料在内的饮品市场规模正不断扩大。市场咨询机构博圣轩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饮料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25万亿元人民币,2021年以及2022年的饮料总产量接近1.9亿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新茶饮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茶饮市场规模预计达1498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
“对现制茶饮进行营养分级标识有助于消费者在购买饮品时,更加清晰地了解产品的营养成分,从而作出更健康的选择。此外,这也对饮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关注产品的营养价值,优化产品配方,生产出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健康饮品。”国内咨询机构科方得Co-Found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分析道。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说,不可忽视的是,对饮品进行分类标级,短期会引起企业成本攀高,但从长期来看,这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可以防止部分企业进行夸大宣传、诱导式宣传。
业内人士认为,伴随上海试点推进,政策引导的企业升级迭代必将加剧,未来将引领行业走上更健康、更良性的发展轨道。
上游新闻综合自上海发布、第一财经、上观新闻、北京商报、澎湃新闻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