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不上秀才的鲁迅, 却20岁就获得了五品顶戴, 怎么做到的?

稗官会论史2024-04-27 08:14:20  102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是八抬大轿-----”

在鲁迅的《故乡》里,曾描写过一个经典人物,那就是他老家斜对门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当时鲁迅卖了绍兴老屋,还准备把家具物什一并卖掉,然后搬到北京西城八道湾新买的大宅子里。

当时,就是这个杨二嫂登门,站那说话像圆规一样,一通发酸寒暄,然后让迅哥把家里的家具送给她。迅哥舍不得,她就说他“放了道台还有三房姨太太”。

对于这种情节,读者也多半都是不信的,一是小说往往存在虚构,再则便是我们自己过年回个老家,乡里乡亲话里话外,有时候也时常有这么个味儿,无限度揣测,这是乡土人情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鲁迅在暗示我们,他确实在出国留学前就获得过五品顶戴,回来后还做了收入颇丰的“京官”。

1902年,鲁迅获得去日本公费留学的资格,赴日后的第一步,就是先入东京弘文学院,这是专门为接收中国留学生而创办的学校。当时入学的档案,弘文学院是这么写的“南洋矿路学堂毕业奏奖五品顶戴”。

矿路学堂毕业是确有其事,这五品顶戴是咋回事?在清朝入仕,有三条路:科举、纳捐和荫生。但纳捐,鲁迅小时候就家道中落,留学前他才20岁,还正在读书,应该是无钱纳捐的,荫生的话,他不符合条件。科举鲁迅倒是参加过,1898年绍兴府县试,他和弟弟一起去的,后来周作人写日记,说鲁迅的成绩是“三图三十七”,也就是第137名。

鲁迅

500多人137名,成绩虽然还不错,但还是没考中秀才。所以按照清朝旧制,鲁迅是没办法获得这个五品顶戴的,况且五品已是不小了,往往一个省才有几十个。

福祸相依,有时候失败未必是坏事,科举不第,鲁迅才会进南京矿路学堂,正好赶上一次大改革。如果他死磕科举,苦读几年年纪大了科举又废除了,这时候岂不是整个人生都耽误了?所以说选择大于努力,是有道理的。

这矿路学堂,相当于职业技术学校,中专学历。虽然在今天,大学生满街走已经不稀奇,但在当时,大部分青年学子几乎都在死磕科举,没有多少人愿意费精力来进学校。

大家已经习惯了科举,但废科举已经是大势所趋,张之洞、袁世凯、张百熙等朝廷重臣纷纷上奏,要求废科举兴学校。那大家不愿意来怎么办?那就增加学校的含金量。

张百熙曾夸赞张之洞,说他是“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关于青年学子不喜欢上学校这件事,张之洞做了管学大臣后,上来便是重拳出击,制定了一个《学堂选举鼓励章程》,京师大学堂毕业,赐进士或举人,优秀者还能内阁中书补用,授五品衔-----

具体奖励制度

这个政策出来,自然各地新学都跟着水涨船高,还专门制定了分级分类的不同授职奖励情况。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宣统三年(1911年)。

鲁迅考上的南京矿路学堂,是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朝廷开办的,是为我国资源工业奠基的一个重要学堂,因此学生待遇很好。鲁迅又取得了一等第三名的成绩,因此在获得留日资格的同时,还授予了“五品顶戴”。

杨二嫂还说鲁迅“放了道台”,这个也不是空穴来风。

1909年,鲁迅留学归来,先当了两年教师。1912年,袁世凯签署任命了32名教育部佥事,这其中就有鲁迅,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一职,他一干就是14年。

鲁迅任命状

根据《故乡》的写作背景,应当是1919年底他回绍兴搬家的时候,多年过去,自然他在北京当官的消息早已传回了老家。

那这个教育部佥事,能跟“道台”相比吗?道台,那可是正四品,相当于今天的副省级别。参考清朝的官员制度,参事、佥事、主事,一般都不是实职领导,大概在五品和从五品之间吧,自然比不上道台。但杨二嫂之所以这么说,一则是乡亲们一贯的思维习惯,虽然品级不够,但“京官”更厉害,因此也不亚于四品道台了。二则,想要别人大方给点东西,夸大恭维也是人之常情,杨二嫂这番话,也并没有什么不妥了。

剧照

不管怎么说,科举舞弊案搭进去了周家两代人,到鲁迅这第三代,终于止损反弹,他们兄弟三个都混得不错。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9287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