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已攻占武昌, 占据长江以南, 为什么辛亥革命还是失败了?

泽霖文史2024-05-01 09:47:25  76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革命浪潮迅速席卷了中国的半壁江山。1911年12月2日,革命军一举攻占南京城,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与清廷隔江对峙。

然而,革命军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才取得的革命成果,在短短的几个月间,就化为泡影,灰飞烟灭。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逼宫下,清帝退位。次日,孙中山信守承诺,向国民政府提出辞呈,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之位落入了袁世凯的手中。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宣布恢复帝制,自称“中华帝国皇帝”,辛亥革命至此以失败告终。

袁世凯复辟

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后,为何形势又急转直下,导致最后的失败呢?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本文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探讨。

缺乏明确而彻底的革命纲领

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下,导致人民困苦、国家贫弱的因素,不仅仅是清政府的昏庸无能,还有来自外部列强的侵略。这些,才更应该是在革命中首先需要剪除的毒瘤。

中国同盟会

然而革命者们,对于自己今后要走的路线并没有一个十分明晰的规划。在他们心中的目标仅仅只是推翻清朝政府,推崇平等和平的权利而已,却摒弃了最需要坚持的一点,就是反帝国主义的思想。

资产阶级势单力薄,缺乏人民做后盾

当时民众的民族意识尚未完全觉醒,革命者并未能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的热情。这使得辛亥革命在农民、工人中的影响力有限。究其原因,是因为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者是资产阶级,他们的革命主张没有切实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所以农民对革命缺乏热情。而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样没能得到充分保障。

因此,热情高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空有一腔热血,却得不到广大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广泛支持,使得革命的社会基础十分薄弱,革命运动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独角戏。于是在一场武昌起义之后,辛亥革命便名存实亡了。

自身的妥协和软弱,让军阀势力钻了空子

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辛亥革命进行的同时,军阀势力也在不断扩大,以袁世凯为主的北洋军阀便是典型的代表。从北洋军阀产生的历史渊源来看,他们根植于帝制,甚至还曾做过满清政府的官员。

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并没有彻底推翻清朝体制的意愿和决心,甚至对帝制还有着憧憬和向往。所以才有了袁世凯逼宫清帝,将宣统赶下台,自立为帝的复辟之举。可以说军阀伪装成的革命者,其内在思想依旧是想复辟帝制。

而资产阶级革命者在革命过程中,表现出的软弱和妥协,使得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轻松窃取,亦或者说拱手相让。脱离群众而寄希望于军阀来实现民主共和的幻想,最终还是破灭了。

总之,辛亥革命的失败,有资产阶级自身的原因,也有当时历史形势的客观原因。可以说,这场革命的基础本就不牢,再加上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相勾结,从而一起绞杀了这场革命。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88372.html
0
最新回复(0)